人類應當如何去看待自己終將死去的這一事實?

Apple-King


如果搞懂了如何看待他人終將死去這一事實,這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吧。小時候一直對生死沒什麼概念,無非就是,我活著就是因為老天爺選中了我,而死,是很遙遠的事。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這個問題會不斷出現新的答案。


國慶節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坐車回家的路上刷到一條籌款的朋友圈,類似的疾病求助信息我已經是見怪不怪了。對這些重病的患者,無力償付治療費的家庭我只是出於本能的表示同情,捐個十多塊錢,僅此而已。因為這樣不幸的人太多了,離我的生活太遠了,他們的生離死別,只能換得一些人的惻隱之心,成為他人飯後談資,僅此而已。


當我點進去,求助人旁邊寫的是我表哥的名字,我懵了好一會兒。


他12歲的女兒病了,病得很重,診斷為克羅恩病,並伴有遺免疫力病,低血糖,低血壓,低蛋白,重度肺炎,腸梗阻,重度腹瀉。


病了,就看。沒錢,就借。但是治不好,就只有死了。


女兒對他說,“爸爸,你不是說過要帶我去看重慶的夜景嗎?”他也記不得自己幾年前說過這樣的話,但他決定帶女兒去完成這個心願。當天搭救護車,連夜從廣東趕往重慶。


他說,“希望重慶不要下雨”。


我看著窗外已經下了一天的雨,知道他要失望了。第二天凌晨4點,重慶有些冷,下著雨,他發了一張透過救護車窗戶拍的重慶夜景。


兩天後女兒去世了。


一想到這件事,心裡空落落的。但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死去,原因很多,意外、戰爭、自殺、衰老.....表哥說看著她躺在病床上想吐又吐不出的樣子,幾次都想把輸液的開關按下去。


很多人捐款,送祝福,祈禱,但這與他們無關,他們的惻隱之心也只有那麼一瞬間,隨後還是過自己的生活,曬國慶旅遊照,曬國慶聚餐...


蕭紅在《呼蘭河傳》裡是這麼描寫普通人的生活的。


那裡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人死了,留下什麼?


對於別人的死亡,或是終將死亡這一件事。我們多是持惋惜態度。

如果得知一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離世,我們會覺得,人嘛,都會死的,這是自然規律。如果這人名氣很大,他的粉絲便懷戀一番,同時也成為了別人口中的談資,上了熱搜。要是這人是自己的近親,感情好的就悲傷一場,感情不太好的就默默地辦喪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司馬遷早已說透。但我們大多數人的死除了給活著的幾個人留下些悲傷外,這個世界不會有一點改變。所以,當談到一個死了,我們關注的其實是這個人生前的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他給我留下了什麼?他給人類留下了什麼?他給世界留下了什麼?他如何創造了歷史?


人們常說,倘若在天有靈,他一定會感到欣慰。後人對於前人的膜拜,哀悼,前人到底能否感知?我不知道人死後是不是真的有靈魂,如果有,這些價值對於死者本體來說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他的價值就只對生者有意義。


自我意識的覺醒,賦予了死亡更多意義


最早的人類與日月星辰為伴,與飛禽走獸相爭,他們活著就是為了生存與繁衍。

巴比倫文學的《吉爾伽美什》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詩,它描述了烏魯克城一個半人半神的王對永生的追尋。


在古埃及也有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對永生的追求——金字塔、木乃伊、亡靈書。古埃及人相信,死去的人會去到陰間,冥王奧西里斯坐在殿堂上,面前放著一杆天平,一端是象徵公平的羽毛,一端是死者的心臟(古埃及人認為心臟是靈魂的容器,只要心臟不腐,便可永生),兩側坐著42位陪審官,輪流向死者發問,以此來判其是上天國,或是喂猛獸。

正是對無法避免的”終有一死“的恐懼,使人們意識到”我是其他事務無法取代的一種存在“,從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識。


用之所趨異也


有的人怕死,有的人想死,只是因為他們的追求不一樣啊。


現在已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談到死亡,想到的多是疾病,衰老,意外與自殺,以死明志的人不多了。


日本作家太宰治寫到,“我這一生,盡是恥辱之事”。他因性格的缺陷而不能正常融入人類的生活,最終帶著對人類的恐懼自殺了。他怕死嗎?他不怕,他怕的是人,他把死亡看成是一種解脫。

我們到頭來都會死,這本不是什麼令人恐懼不安的事,關鍵是你是為了什麼而死,以及你的追求是什麼?你給生者留下的意義是什麼?


人死了,就完了。



以上。


欣爺扯談


萬物生長自有其運行規律,有生就有死,從來沒有哪個人是永生的。每個人總將會死亡,我們需要的是很平常的對待這件事情,唯“平常心”而已。但是,這些都是我們活人的說法,比較每個經歷過死亡的人都不會來談論他對死亡的看法了。

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每時每刻,人體內都有細胞在死去和新生,所以,我們人體才是有生命的。其實,人體就是一群細胞的集合體,如果某一天,這一堆細胞散掉了或者死了,我們人體也就失去生命了。我們人體也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此消彼長。如果我們死掉後,組成我們身體的元素也會迴歸到大自然中,它們又好像被洗去了所有記憶一樣去組成了大自然中的其他物質。這麼一想,如果我們死掉以後,我們就變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一段時間後,我們身體中的一部分又變成了其他生命體的一部分。還是挺有意思的。

人固有一死,不必為此執著或是焦慮,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我們有限的人生中燦爛的活一輩子。


翦翳翎


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

不論富人、窮人,生死的軌跡就是一個點的開始最終又回到原點。

這是上帝給人類的唯一公平。只不過早晚而已。

談到生死,我就想到我的一個女鄰居。

五十出頭,長相端莊,為人善良,平時不善言辭。因與剛進門的兒媳口角,動了輕生的念頭。一瓶農藥喝下。從不坐在家門口的她破天荒地坐在門口,與每一個路過、相識的、不相識的人笑臉打招呼,主動說話……。

當人們發現異常,已晚了。

求生的慾望,礙於薄薄的臉面,而撒手人寰。

正常的人,都怕死。

都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中國的佛教、道教、外國的洋教都勸導人們淡然、安然對待死亡。但能有幾人?

既然生不能由己選擇,也不能漠視死亡。那就隨天命。

活著的時候力求過好每一天。該𡘊鬥還是要奮鬥,該善舉還是去善舉,儘量給自己臨離開這個世界前少一點後悔。

這是每一個正常人需要有的心態。

人,不能掌控自己的生,但卻能掌控自己的死(當然犯法的除外)。

不信佛教、道教、天主教……者,但可以從他們對待生死之教義得到一點啟示。讓自己慢慢老去,慢慢接受死亡。

我一位老師生平專注收藏、好古玩。一個兒子在國外。那一年把老伴送走後,他亦知來日不多。他把跟了他們幾十年的親戚保姆叫到跟前交待後事:

“所有收藏不要交於國外的兒子。你送給本市博物館。我知道我的兒子只喜歡鈔票。這些東西只會壞在他手上。這些東西我想讓他留在中國”。

他往天花板看了看,又說:

“幾十年來,東奔西跑,終在故土落根。此住房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個驛站。以後由你們二口子打理吧”。

數年後,安然離世。這帶著一種平靜走的。


孤峰散人


人從出生那天起,就註定死亡,並且每天離死亡越來越近。

但是,很少有人去想死亡的事情,感覺那離我們很遠。大部分人不知道,死亡還有種婉稱:無常,無常還有另一種意思:變化不定。
死亡就是變化不定,他和年齡、相貌、地位、……都沒有關係,黃泉路上無老少,誰也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來?

真的面對死亡時,幾乎所有人都會恐懼!
之所以恐懼,大多不是恐懼死亡本身,而是因為對死亡一無所知,畢竟我們都沒死過,沒有什麼經驗,令我們恐懼的是,死後會去哪裡?會經歷什麼?

如果能知道死後的結果,哪怕結果很糟,我想人們也不會那麼恐懼了,問題是沒人知道!那,怎麼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呢?
“死時不動心,鬚生時事情看的破”

生、老、病、死,人之常態,每個人都要經歷,只是早晚而已,沒有什麼不公平。

至於生前的榮華富貴、妻兒老小、親朋好友,……都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了,因為你死後不能改變任何事情了,所以,沒有什麼看不破的。

至於害怕死亡後會面對什麼,別鬧了,世間還有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嗎?死都死了,還有什麼不敢面對的!


百曉生曉天機


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死法,一種是無可奈何,不情不願中死去,一種是修行到高深處,自動摒棄色身,進入極樂淨土。
歲月就是一隻魔爪,九陰白骨爪,摧枯拉朽,我們每個人無時不刻在這隻魔爪籠罩之下,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劫數,魔爪籠罩之下,在劫難逃。


人到一定年齡之後,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失去生活目的,或者積極追求感官刺激,或者怨天尤人消極等死,這些表現都會使人的精氣神散失,加速死亡。
修行可以使人獲得能量加持,補充先天之氣,迴歸本真,是破解歲月魔爪的唯一法門,修行成為“入無相際而通達者”,能量通達宇宙,遍及陰陽,困魔爪於能量場天羅地網中。


不能消極等待,珍惜難得的人身,實修,爭分奪秒,吸收般若能量。
佛,無限能量場,菩薩法力無邊,菩薩另一個名字,"覺有情",已經覺悟,但對眾生有情,有形,或者無形,留在塵世幫助眾生,修行到深處,能感知到菩薩的存在,並且能在菩薩場中獲得能量。觀音,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論修行人在什麼修行狀態,都能給予能量加持。


能量加持


曹操曾經寫過一首詩,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些內容都揭示了古時候的人面對死亡所產生的一些生死觀。不可否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生命,都會面對死亡。沒上私塾之前,孩子每天就是吃喝玩樂,純粹的自然人,耍孩子,每天無非就是和小夥伴們在外面打打鬧鬧,嬉笑瘋玩,到了時間回家吃飯睡覺,甚至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開始讀書了,書本上教育我們一些人生的意義道理,耳熟能詳的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一寸光陰一寸金。弟子規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寫到這裡,想到了小學學的一篇文章,一個人每天都是玩彈球,玩了一輩子,無所事事,當他的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他開始後悔,扼腕嘆息,內疚於自己一事無成,蹉跎光陰,時間老人看著他的真情流露,動了惻隱之心,重新又給了他一次生命,但這個人依舊不思悔改,繼續我行我素,浪費時間生命。時間老人知道他的不思悔改的行為後,勃然大怒,從此以後,每個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了。這篇文章,給人的啟示是想告訴人們要在自己的一生中幹些有意義的事情,珍惜時間生命。或許,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學校把這些人生道理灌輸給學生,是殷殷囑託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參天大樹,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建設更好的祖國。漸漸長大,面對親人的離世,通過新聞報刊耳聞目睹其他人的離世,讓我們每個人都驚醒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或許正是生命的有限,讓我們學會珍惜時間,善待養生於自己的身體,更加好好的珍惜於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美麗的風景,優美的音樂,純真的友情,堅貞的愛情,情同手足的兄弟情等等。生死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生與死之間的過程卻掌握在我們每個人手中,隨著一聲哇哇啼哭來到這個世界上,從蹣跚學步,到課堂傾聽老師的教誨,再到步入職場,初為人母人父。從最美不過夕陽紅,到變為一方矮矮的墳墓。人的一生,喜怒哀樂,苦辣酸甜,順境逆境交織,像一支長長的交響曲。在學校裡,我們努力學知識,長本領,變得博古通今,變得越來越知書達禮。職場上,我們奮力打拼,回報我們的有可觀的勞動報酬,可觀的工資反過來會讓我們更加努力的工作。家庭中,相夫教子,舉案齊眉,家是永遠的溫馨港灣,到了晚年,不可避免會遭遇一些老年疾病,但也可以活的精彩。沒有人知道,死亡是什麼感覺,是什麼體驗,我想,十有八九沒有活著所能體驗到的事物多,相比較而言,活著所能遇到的事物更加林林總總,感官體驗也更加豐富多彩。科技的發達,手機電視等媒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對於死亡來說,不可避免,人生總要畫上一個永久的休止符,這一輩子,或許我們盡力奮鬥過了,就算沒枉活一回。寫到這裡,我想到了巴金寫的一篇抒情散文,大致意思是,我的一生,有時候前進,有時候止步後退,但我已經老老實實走過了自己的大半生,有時候,我好想再重新活一次。死亡只是一個節點,過程卻是跌宕起伏的,不包括抑鬱症患者,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活的都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中有許多樂趣等待人們去發掘,珍藏。雖然我們會焦慮死亡,會排斥死亡,但是當死神真的降臨的時候,我們只能儘可能平靜的去接受。我們會死很久,所以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天天開心,活的瀟瀟灑灑。


漢清馬士美


對於人來說遲早會死亡,於是麻煩屁事就多了,一想到即將死去或終會死去,真是想法五花八門的名堂:有害怕恐懼的、有悔恨交加的、有寄望來生的、有心如死灰的、有無可奈何的、有悲哀嘆息的、有留戀不捨的、有悽慘慼慼的、有平靜寧和的、有大喊大叫的、有亢奮激昂的、有奄奄一息的、有無力反抗的、有黯然流淚的、有苦笑傻笑的。。。但在肉身死亡斷氣的同時立刻驚奇發現原來自己仍奇蹟般地活著,在那一剎那立即明白了靈魂的存在,看著剛剛死去的自己的肉身,周圍的人周圍的事。。無論如何終將徹底離開人世去往陰間


紅塵匆匆過客夢


人總有一死,人到一定年齡一定要數祘自己在世上的年月,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錢再多,權再大,眼睛一閉,什麼都不是你的!光著身子來到世界,也光著身子離開世界,半分錢你也帶不走,有信仰的人,堅信死後還能復活,還能去天家,沒信仰的人就覺得死後一了百了,所以有信仰的人不怕死!


steven143552594


新陳代謝,宇宙的規律。為什麼生命有長有短?這象一盞燈,你把燈芯撥大,燃燒就快,你把燈芯調下,燃燒就慢。不管撥大與調下,最終燈油都要燃盡。能掌控的只有調節的大與小,無法控制它的消耗。生與死與這燃燒的燈焰一樣,調高燃燒的快,調底燃燒的慢,俗語說:人死如燈滅。今天報道微軟一股東,因患淋巴瘤去世,享年65歲,同時他還是NBA一球隊的老闆。65個春秋彈指一揮間,從這個事例可看出,從人出生以後,就必須面對死亡。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用戶6667014578


人的自主意識駐紮在身體中就是一個活著的人。自主意識可離開人的軀體獨立存在。因為自主意識具有內視覺,內聽覺和內感覺。故可以親證。例如,在喚醒自主意識之後,意識可暫時離開軀體從其它位置以第一視角觀察事物。親證過的人都有體驗。意識也可以永遠離開軀體,即軀體死亡。但意識並不消失,仍然具有內視覺,內聽覺和內感覺。此時的意識由於完全放下了軀體,因此內感覺變得非常強烈。此時是痛苦感還是幸福感完全由生前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決定。生,並不能讓我們存在,死,並不能讓我們消失。這就是死亡的真相。人活著就是為死亡準備。做一個善良,內心充滿愛的人,對一切事物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聖性才是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