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五年级学历的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很多大学的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却不能?

麦子Villa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最重要奖项上的空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喜事。但是如果你仔细了解过莫言会发现,莫言的学历仅仅是小学五年级,为什么会这样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豪竟然只有小学学历,而那些大学教授却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究竟是为什么呐?

莫言的作品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上乘佳作。莫言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作家,这么多年莫言一直在坚持写作,用心感受世界,用心写作,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现在世界物欲横流,试问还有多少文人在专心写作,一心只为写作,不为名利,莫言就是这样的人。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是一位低调的文学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但他的作品却广为人知,相反,有好多大学教授只知其名,不知其作品,名气挺大,但是好的作品没有。这就是莫言,不为名利,只为写作,这成就了一位大文豪。

莫言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优点,那就是他勇于创新,他把大部分精力全放在了新作品的创作,思考新的模式,写出不一样的乡土小说。他用心感受乡土的气息,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向世人表达内心。


创新对于创作来说太重要了,千篇一律的重复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创新才会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放眼众多文学作家,又有几个能像莫言这样用心创作,用心创新呐。大学教授比莫言拥有更高的学历,拥有更深厚的文学素养,但是又有多少教授能像莫言一样静下心来创新呐?有许多教授止步不前,只承袭前人的衣钵,不知创新,殊不知创新对于作品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发扬中国文学,创作出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学习莫言的精神,学会耐得住寂寞,用心感受,用心创作创新,不被名利所左右,这才是文学家该有的品质。自古至今,大文豪都是用心创作的,而不是为了名利而创作,古有范仲淹,李白,杜甫,今有莫言,谁不是用心创作呐!


大三老学长


以前很少去研究莫言,只听说他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看了一些学者,达人的评述,使我增长了知识,一个文化基础差的人要成为文学巨匠,那是绝对不行的,不要再骗网友,再骗百姓,用这样的题目吸引观众,哗众取宠。我们来看看莫言的真实学历:莫言读到小学五年级辍学,后经常努力求知,在参军期间当图书馆管理员,熟读图书馆里的各种书籍,并考入解放军文艺学院文学系学习,后来又经过努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综上所述,试问,莫言的学历真的只是小学五年级吗?怎么不说莫言没进过学堂呢?很多人看到莫言获诺奖,不是赞扬,不是为中国人高兴,而是在那里说风凉话,没吃到葡萄说葡萄酸,总是贬低莫言,认为诺奖评选者都是傻逼,是骗我们中国人,哄我们的,我想说有能力你也去骗个诺奖我们给你点赞。莫言是当代文学家,文学家的目的是搞刨作,而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是搞学术研究的,两者之间虽然都与文学有关,但目标不同,这么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呢?最后我要说,要在文学领域或其它任何领域做出成绩,有文化不一定行,没丰富的知识一定不行!


篝火燎原


莫言的学历实际上是这样的,他小时候上学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后来自学,并自己进行创作,后来在80年代初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再后来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不过莫言求学的过程中许多学历阶段是不完整的。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莫言创作出了《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并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

学历并不出彩的莫言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那么多大学科研院所培养了那么多硕士、博士、教授却几十年无一人斩获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经常有人拿莫言举例,说明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的博士和教授不能获奖,但是学历平平的莫言却能获奖呢?

这就与我们国家中文系目前的培养体系有关系。中文系实际上并不以创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标准,而是以研究为尺度来评判学生和老师。所以著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陈平原教授,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和北大中文系曾经的系主任杨晦都曾经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之类的话。进入中文系读书或者教书的话,首先需要发表几篇研究论文并完成一篇长达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博士论文才可以顺利从中文系毕业,因此中文系的学生和老师根本无暇去进行创作。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创作成果也很那进行实际衡量。所以,中国目前大多数优秀作家实际上都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比如余华以前只是一个牙医。

好的作家应该是对人情、人性和生活非常了解,并且能够从中汲取素材的,而不是在中文系里面进行培养的研究生,所以要当一名好的作家,不一定需要攻读中文系研究生或者去中文系教书,只要你准备好了,随时可以。


青年史学家


因为他的作品非常庸俗,全是迎合西方的口味特别是瑞典政府的口味!瑞典正是评诺奖的国家!不信者可以去阅读莫言的获奖代表作,写的是中国人的落后和阴暗面,色情等等,都是揭露和编造的阴暗段子。都是国人不堪入目的下流文字。我看是地道的汉奸文学!这就正中瑞典政府的下怀。所以瑞典人评给他!他得这个奖实际是耻辱!


无言


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这么一个疑团:为何小学学历的莫言(管谟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那些传说中的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却不能?

英雄,从来都不问出处,不问学历,不问人脉,而要凭借那股发自肺腑的执著。这让我想到李白的半句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辉煌。

其实,在文学界,总有那么一些学历不高但写作能力不差的作家,他们用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力量引领着我们这些高学历的读者向上向善:沈从文,小学学历,其代表作《边城》享誉国内外;高尔基,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其散文诗《海燕》,每次读起来都让人心潮澎湃,其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老少皆宜的文学读物;巴金,高中毕业,却著作等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鲁迅,弃医从文,中专未毕业,却化笔为武器,造就一生的传奇……

以上这些人,把思想渗入文字,把文字融入生命。写作,是他们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文字影响别人、用文字打动读者,用文字引发读者的共鸣,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他们人生的价值所在。反观那些大学的文学博士、文学院教授,这些高学历高逼格高水平的天才,有几个醉心于写作?有几个把写作看得比命还要重要?

这些博士、教授真的太忙了,太多的“应酬”等着他们去处理,太多的学术研究等着他们去“操劳”,太多的课题论文等着他们去完成,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像莫言、鲁迅、巴金等作家那样去潜心创作,他们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学术研究,用于做别人需要他们做但他们又不想推掉的事情上。名利一旦成为砥砺前行的羁绊,那么你得到也只可能是小名小利而已。

小学学历的莫言获得诺奖,那些文学博士却不行,只因为这两个字:专注!

一个人,无论从事哪行哪业,只要专注于一个领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财不为色义无反顾地执著追求,那么要么寂寞相随,要么一鸣惊人。莫言虽然只是小学学历,但他后来有没有为自己成为大文豪而不断给自己“充电”呢?当然有!

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的莫言,在参军期间成为仍以书为侣,并用海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中,在文学的海洋中畅快遨游。低学历确实是短板,但一个低学历的人如果长期专注于“锻造”文学素养,同样可以厚植文学根基。试想:一个肤浅、毫无底蕴的人想写出《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之类脍炙人口的佳作,难吗?难如上青天!

因为专注,钻木可取火;因为专注,铁杵可成针;因为专注,莫言得诺奖。文凭,在学校可以拿到;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领取的途径不仅仅只靠学校这扇门,您觉得呢?


微雨润苗


我觉得他能得诺奖最大原因就是他所写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偏向西方人口味写的,他的有些作品让我常常感到他在丑化中国人,用愚昧,丑陋,狭隘,放荡的人性去描绘中国人,莫言的作品粗俗不堪,为何在西方人士眼中却被视为经典,因为他把中国社会的偶发事物当生活习惯,写给西方人士研读把玩,在高粱地做爱,几个光棍合买一个媳妇,吃煤,西方人士看了哈哈大笑:中国人还是一帮这样的人啊!他迎合了国外的反华势力的胃口,他没有把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质朴的人性主流描写出来,有些描写是阴暗,猥琐下流的人和事,什么丰乳肥臀等哗众取宠的标题,令人作呕的形容。

他的作品一直存在争议,突出表现在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披露和加重社会阴暗面,充满夸张、荒谬、变态,对人性贪婪、黑暗的肆无忌惮的大事宣扬,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全部描写的中国民众,几乎都是如此。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是由偷情、诱奸、强奸、欺骗、屠杀来串联故事情节。

所以诺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意与现实结合,实则是对中国民众的最大黑色幽默和中国文学的最大讽刺!!!

最后我想说中国人真的把诺贝尔奖看的太重,捧的太高了!为什么中国人一直拿不到诺奖?政治对立永远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欧美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上欧洲人骨子里面就充满了对中国人莫名其妙的傲慢与偏见,就像前不久瑞典电视台播放辱华新闻一样,叫我们不要在瑞典随地拉屎,它们不吃猫狗,叫我们也不要吃等等!这样的国家对中国人赤裸裸地歧视你觉得它们还会把奖颁给你吗?

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就已经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了,这个伟大的实验是全世界首例,但西方人置若罔闻,因为诺奖是它们设立的,所以它们只会在内部玩玩,连布什和奥巴马这样的战争狂都能获得和平奖,我真觉得这种奖没意思!中国要设立一个孔子奖,你看欧洲有几个人能得到!

我曾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村上春树对诺奖的看法,他说我就算得到也不会去领,这种奖真的没意思!


永远战斗在一线


我们必须要清楚,创作和学历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有运气成分

其实,我觉得莫言获诺贝尔奖有运气的成分(中国人喜欢拿诺奖说事,好像得了诺奖这个作家就有了世界级水平)。

首先,在2012年评选诺奖之前,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刚刚在瑞典翻译出版。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者主要是瑞典文学院的院士。

这些院士几乎都不会中文,所以必须阅读英文或者瑞典文的翻译版本。莫言作品的译者陈安娜水平非常高超,尽最大可能保持了作品原汁原味的特色。

第二,诺贝尔文学奖最近这些年有一个趋势,那就是尽量颁给非西方国家的作家。比如,这几年的获奖者除了鲍勃·迪伦之外,有加拿大作家门罗(2013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2016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日本作家)等。

为什么诺奖越来越重视非欧洲国家呢?那是因为随着对西方文化霸权理论的批判,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西方国家的声音,非西方国家的问题(当然,它们也是希望诺奖可以更加世界化)。

第三,诺奖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精神问题。这一点在阿列克谢耶维奇有关核电站对普通人影响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

莫言小说中的野蛮成分

说到莫言获奖,除了翻译的功劳之外,

就是莫言小说中所反应的中国乡土因素。莫言出身在山东高密农村,他对中国土地、传统、习俗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作品也主要是围绕这些因素来展开。此外,还有就是书写中国乡土中野蛮、原始的冲动。

《红高粱》电影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看的。早在30年前,由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据说,当时还出了一个段子。很多老外看完之后,还以为当时的中国还是那样落后愚昧(其实,这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也通过这种影片确认西方是文明国家)。

综上所述,莫言获诺贝尔奖是有运气成分。最后再说一下为什么很多作家获奖,他们的学历并不高。

为什么作家培养不出来?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中文系培养的人才,都是研究型的。大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经典文本,学习文学批评。对于创作,大学几乎是不教授的,而且也是没有办法教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曾办过少年作家班。这个班里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们创作能力。但事实证明,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人最后成为知名作家。

反而是北京师范大学比较聪明,他们的写作班主要是培养那些已经有知名度的作家。比如,莫言、苏童、余华、迟子建等都曾在那里进修。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也如法炮制。

这其实也说明,作家是不可能培养而成的。

余华和苏童

因为写作这件事,需要的是灵性,要的是思想的深刻,对世间百态细腻的体验。当然,还有文字上的创新与尝试。这些东西,是无法教授的。反而是,具有这些天赋的人,如果让他们接受正规的理论训练,反而会写得更好。


兮兮说事儿


莫言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这恰恰是对诺贝尔奖最大的嘲讽和耻笑!一个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的人,靠着抹黑、污蔑中国及中国人民的人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正是说明了此奖的一文不值呀!当然,会有很多人说是你们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在暗地里羡慕嫉妒恨,可只要是真正有心的中国人,睁眼看看这些年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大发展,大进步吧!更多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以足够证明中国的科学家绝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之一!更足以证明没有诺贝尔奖的中国,一样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先进!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将中华民族进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才是中国应该为此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中国及中华民族最想要得到的,真正的大奖!什么诺贝尔奖,和中国的目标比起来,真的就是一钱不值,狗屁不是!


彬彬145173058


首先说,语文这门学科,是最适合自学的。有许多学科,不容易自学,如数,理,化。还有许多学科,就根本不能自学了,如航天航空,高能物理,金属材料,有机农业等等。科班出身的语文学者,也很难成为大作家,因为学历不等于生活,不等于实践!

作家莫言,虽然正式的学历比较低,但他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时日来自学的。另外,做为文学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生活。没有大量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可能成为好的作家的。作家莫言无论是自学和生活都是非常充实的,都是非常人能比较的。



放眼看一下,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就是没有学历的作家。他的诗歌《海燕》,非常有名。还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没有上过一天学校,比莫言的小学五年级的学历还要低。这样的例子还有,就是中国的作家高玉宝。高玉宝出身农村,从小就参加农村劳动,连写字都不会。还是在解放后,自己慢慢学习的。但高玉宝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大量的农村生活经历成为宝贵的财富,也写出了《半夜鸡叫》,《高玉宝》等好作品,成为了著名作家。



外国的高尔基,中国的高玉宝。他们高就高在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不用去体验生活,就可以创作出好作品。所以,莫言能成为作家,能够获奖就不奇怪了,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盛广学杂家杂论


问:莫言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吗??

答: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问:莫言靠丑化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答:这是我见过最扯蛋和最人云亦云的说法。我认为并不是莫言丑化了中国人,而是他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他经过的那个年代所接触过的或者听闻到的人和事,以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下来。而他笔下的人物众多,并非都是相貌丑陋,品行丑恶,充斥丑闻的。

如果莫言丑化中国人而获奖的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又怎样评价崔永元?莫非说他靠举报自己的同胞来沽名钓誉、中饱私囊?

丑陋的人,不管是品行还是相貌,在古今和中外,古往今来都是络绎不绝的。外国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他们丑陋的国人。

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祥林嫂,而鲁迅的笔下,也不是只有孔乙己和祥林嫂。

问:为什么莫言能获奖,而我国近现代众多的文豪大家们却基本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答:原因各异。在莫言获奖的当年,我曾在报纸上见过一篇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问题。其中大致说的是“你在国内文采飞扬,但是到了国外,如果没有一个水平相当的人翻译你的作品,原著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虽然我不太了解诺奖的评审方式和标准,但觉得这个说法也多少有些道理。如果译文与原著水准相去甚远,甚至翻译者文学造诣极差,把原作者的本意给误解或曲解了,那将更令作品黯然失色。

这样的作品如何引起外国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如何推广,如何被权威发现,最后获得认可?

所以莫言实力是有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当然,也许他不屑于这种幸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