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現房”銷售?開發商的噩夢來了

必須“現房”銷售?開發商的噩夢來了

一場顛覆房地產市場的改革正在悄然進行!

從福建福州、廈門到廣東深圳、中山,再到現如今的安徽合肥,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行商品房現房銷售的城市在不斷蔓延。


必須“現房”銷售?開發商的噩夢來了



今天(10月30日),由國務院指導的經濟日報,在第5版“報頭”位置刊登了文章《商品房預售制該不該取消》,完美的將輿論推向了高潮,這也給本已是驚弓之鳥的樓市又鳴了一紀響槍。


必須“現房”銷售?開發商的噩夢來了


01

在筆者的認知裡,一直特別相信一句話:“立場不一致,就不會有絕對的公平”。

如果實行一刀切全面取消預售制,必然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倘若真的全面實行“現售制”,那麼受損最大的莫過於開發商。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預售資金佔比已達到房企開發資金的30%以上。也就是說,預售已經成為房地產開放商融資的重要手段,有了預售款,開發商就能用房地產資金進行滾動開發,從而將資金利用率達到極致。

如果我們覆盤各種樓市政策,可以發現,其實在各地各地推行商品房現售制,並非今年才有的事。但真正實行起來,阻力確實太大,很多地方剛開始推行都“滿腔熱血”,但到了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2010年,廣西南寧成為取消商品房預售制的試點,效果不理想,不了了之; 2016年8月,南京要求“競價到最高限價的90%時,必須現房銷售”,23個月後,“現售”要求被“競自持”取代; 2017年3月,杭州要求土拍時“溢價率達到50%,必須現房銷售”,但4個月後該政策即取消;

站在開發商的立場,牴觸情況肯定很大,如果真要這麼搞,開發商就真得哭死,原來半年轉動一次的資金,現在最快也得2-3年才能轉動一次,一下資金需求和利息支出就擴大了好幾倍;不誇張的說,預售和槓桿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房企的兩條腿,倘若取消了預售,那麼槓桿就沒有撬動的基點,兩條腿基本就廢了。

站在購房者的立場,先交錢再拿房,萬一遇到開發商偷工減料、建造劣質工程,那購房者到時提回來的可能就是個不合格的房子。更嚴重的情況是,遇到房地產下行週期,若房地產開發商資金管理不善,其所開發樓盤可能最終會變成“爛尾樓”,碰到這種情況,購房者真是吃啞巴虧了。

現在看來,雖說現房銷售並沒有得到全面推廣,但已經開始在局部城市試點。正如前面所說的,任何政策,如果觸動了涉及到這個社會掌握著財富和權力的人群的利益,那麼必定困難重重。

但現在也可以看到,鼓勵“現房銷售”的城市正在不斷蔓延,說明一場看不見的博弈正在展開。

02

如果你問我,贊不贊成實行“現房銷售”,我肯定雙手贊成!

但很顯然,我的贊成也只不過是人言甚微。不用說別的例子,就拿人大和政協會議上年年都有人提議的“官員財產公開”來說,都喊了幾十年,技術手段上實施也沒有任何問題,為什麼還是不能實施,原因大家都懂。

現房銷售本質上也是一樣,當某個團體既能當運動員又能當裁判,你會判自己輸嗎,肯定不會。如果對“預售制”一刀切,勢必會造成開發商提前收縮資金鍊,但“羊毛都長在羊身上”,如果對開發商逼得太狠了,風險最後還是會轉嫁到購房者身上,從今年開始,不斷有開發商開發出“豆腐房”就是最明顯例子。

所以,當看到:“既沒有把預售制一刀切,也沒有完全放棄現售,仍在部分城市試點”時,內心頗為竊喜。

對於這項政策,悄悄的進村打槍,慢慢的推房地產現房銷售,不同城市區別對待,在某些地方房價上漲過多,未來降價壓力大的城市,那麼步子邁的大一點,而有些地方新房缺口還比較多,那麼就謹慎一點,先保證供應再說。這樣的結果,對不同的利益體來說,應該是最好的結局。

筆者以前統計過全國大中城市的房地產依賴度:當房地產投資佔GDP比重越高,說明當地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就會越高。

對於房地產依賴度較高的城市,如果真的開始全面實行“商品房現售”制度,那麼對當地的樓市、經濟也極具挑戰,這也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某些城市實施“現售制”。


必須“現房”銷售?開發商的噩夢來了



03


最後回到大眾最為關心的話題——如果現房銷售時代真的來了,對房價有何影響?

在網絡上,關於“取消預售”廣為流傳的一個觀點是:“現售房”會令房價更高。這種觀點認為取消預售證,在一段時間內確實會有貨量減少的情況出現。

實際上,我認為這種論證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取消預售制的目的,不在於調控房價,而是在於防風險。

預售制度影響的是房地產市場,而房地產市場和房價本質上是兩個東西。假如取消預售制度導致供應減少,在需求同樣減少的情況下,樓價就難以繼續上升,房地產市場都在萎縮,所以說,取消預售制會導致房價上漲,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

不過,從市場上的各種言論,倒是真的透露出了開發商的恐懼。樓市政策上,從“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的政策組合拳,到“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強硬表態,都說明了樓市形勢的嚴峻。

現在,現房銷售也又開始在各個城市“復燃”,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可以預見的是,房地產企業正在面臨一場重大洗牌,對他們而言: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正在到來。(來源:財經觀潮)

瀋陽電梯安全抽查合格率88.8%

瀋陽市質監局對外通報瀋陽市2018年電梯安全監督抽查結果,共抽查516臺電梯,合格率88.8%。

數據表明,瀋陽在用電梯總體安全性能良好,但電梯檔案管理、日常管理制度落實還需加強,部分電梯還存在安全隱患。

516臺電梯“體檢” 合格率88.8%

為進一步規範全市電梯使用、維護保養單位從業行為,提高電梯維護保養質量和使用單位主體責任意識,今年,瀋陽市質監局對全市在用電梯開展了安全監督抽查。

本次監督抽查共抽查516臺電梯,188家使用單位,103家維保單位,其中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416臺,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100臺,抽查項目全部合格電梯458臺,合格率88.8%。

其中,抽查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共28個項目、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27個項目,其中使用登記、管理人員證書、許可資質100%合格,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的層站召喚顯示、底坑停止裝置、層門鎖緊元件齧合長度及電氣觸點等7個項目100%合格,自動扶梯的緊急停止開關等20個項目100%合格。

本次抽查結果說明,瀋陽市在用電梯總體安全性能良好,但電梯檔案管理、日常管理制度落實還需加強,部分電梯存在安全隱患。

電梯維保行業 建立優勝劣汰機制

瀋陽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質監和市場監管部門將加強對電梯使用單位特別是居民住宅小區物業公司的監督管理,督促落實逐梯建檔工作,落實各項管理制度,提高物業公司主體責任意識,切實負起日常管理和自檢自查的工作職責。

執法部門將加強對緊急報警裝置對講系統和轎門防夾裝置日常檢查工作,督促維保單位每半年對不同類別的電梯進行一次應急演練並存檔備查。

另據瞭解,瀋陽市將建立電梯維保行業優勝劣汰機制,通過新聞媒體曝光、信用評價體系等措施,遏制低價招標現象,使“高質高價”電梯維保單位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來源:華商晨報)

利率下行沈多家銀行理財產品仍頻遭秒殺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跌破5

受監管政策影響,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增速明顯放緩。9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8%,環比下降0.09個百分點,為一年以來的最低值。分產品類型來看,保本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3.92%,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78%。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行,受市場流動性寬鬆影響,資金利率進一步走低。預計,10月份在降準等因素影響下,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低迷。

據數據顯示,9月份國有銀行的平均收益率為4.52%,股份制銀行的平均收益率為4.59%、城商行的平均收益率為4.71%。

高收益理財產品遭“秒殺”

記者通過走訪沈城多家銀行的營業廳發現,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理財產品基本沒有,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的產品種類還是比較豐富的,不少產品起投金額是5萬和100萬,也有部分產品在1萬元起投。收益率稍高點的產品,起投金額得在10萬以上。

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放緩、利率走低以及額度減少。目前,多家銀行理財產品基本屬於搶購狀態,“我們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分為保本的和非保本的,保本的產品目前大概收益3.5%-3.6%左右,非保本就是4.0%-4.4%左右,每一期產品利率有點差異。最近理財產品賣得非常好,基本上出來當天就會沒有額度了。”中國銀行遼寧省分行營業部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理財產品收益率或繼續下行

自10月15日起,央行今年以來的第四次降準,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今年銀行資金面會變得更寬鬆一些,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隨之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自今年4月以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直處於下行狀態。從目前來看,央行仍會繼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從長遠來看,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有可能繼續呈現下滑態勢,但幅度不會太大。

業內人士建議,最近一段時間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選擇中長期產品,鎖定長期收益。(來源:瀋陽晚報)

瀋陽10家企業入圍第二批“遼寧老字號”

瀋陽10家企業入日前榮膺第二批“遼寧老字號”稱號!經遼寧省商務廳認定,本批共有42家“遼寧老字號”企業,總數已經達到80家。

本次入選的瀋陽10家企業為:瀋陽重工食品有限公司、瀋陽亨得利鐘錶眼鏡有限責任公司、遼寧康福食品有限公司、老友誼冷麵店、瀋陽老北味酒業有限公司、瀋陽大龍酒業有限公司、瀋陽黃金家族酒業釀造有限公司、瀋陽克拉古斯食品有限公司、瀋陽樂善中醫疑難病門診部、法庫縣桃山老窖酒廠。

據瞭解,今年以來,遼寧省商務廳在全省組織開展了“遼寧老字號”認定工作,組織相關行業專家進行了認真評審,並進行了網上公示,決定認定瀋陽重工食品有限公司等42家企業為第二批“遼寧老字號”。目前,遼寧省已經有省級以上“老字號”企業114家,其中,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34家。

下一步,遼寧省商務廳將在完善老字號名錄、保護老字號文化遺產、支持老字號開拓市場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培育支持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競爭能力強的老字號做大做強;改造一批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老字號,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恢復發展一批具有優秀文化傳統但時下活力不足的老字號,使之煥發生機。同時,建立健全振興和發展老字號的保障體系,大力挖掘和保護老字號傳統文化、產品和技藝,增強老字號企業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來源:瀋陽晚報)

瀋陽至承德12月底將開通運營

10月30日早上7時,一輛高速行駛的高鐵列車經過由中鐵十二局集團施工的東北第一長遂——京沈客專遼西隧道,一路向河北省平泉承德方向疾馳,至此,經過沿線鐵路建設者們四年多的艱苦奮戰,京沈客專完成省界聯調聯試,確保今年12月底瀋陽到承德開通運營。

由中鐵十二局集團承擔施工建設任務的遼西隧道,位於遼西凌源市大王杖子鄉,隧道全長13205米,是京沈高鐵全線最長隧道,也是目前東北地區已建和在建高鐵最長隧道。(來源:瀋陽日報)

今年前9月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60.4億

記者從遼寧省統計局獲悉,今年1-9月,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46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4%。其中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27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9%;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18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2%。

另據海關統計,前三季度全省進出口總額549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其中出口2378.7億元,增長5.3%;進口3112.7億元,增長12%。(來源:遼瀋晚報)

108平米回遷房54平米公攤面積 不補錢不讓住

說到買房,公攤面積是要考察的一項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公攤比例越大越不划算,目前只有重慶以法規的形式,明確要求買房按套內面積計價。最近,黑龍江哈爾濱市棚改安置小區東直家園的回遷戶向央廣新聞熱線4008000088反映稱,他們的回遷房部分房屋公攤面積可以說是“超級大”,一套建築面積為108平米的回遷房,使用面積只有54平米,也就是說房子一半多是公攤。

同時,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由於回遷協議約定的面積和實際建設面積有較大出入,不少回遷戶被要求需要補繳房款才能入住,否則就不能住這個房子。本是改善人居環境的棚改工程,就這樣成了回遷戶們煩心又揪心的麻煩,一套房子一半是公攤究竟合理不合理?多出來的面積到底該由誰來買單?當地管理部門又是如何回應的?

於先生是東直家園的回遷戶,經過四年的等待,他終於等來了回遷房,本來是件喜事,但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於先生:“我原協議建築面積是80平米,回遷以後現在無緣無故多了16.77平米,也就是說到了96.77平米。”

在外租房的於先生,為了能夠早日住進回遷房,只能借錢交了34000元才入住。而此前,根據協議,於先生已經支付了13萬7千多元的產權調換房屋購房款。記者查看了於先生簽訂於2015年1月的房屋徵收補償協議,協議的甲方是哈爾濱市道外區政府房屋徵收辦公室,乙方是於先生,該協議顯示,於先生自願選擇產權調換方式進行補償,產權調換房屋為建築面積80平方米的高層(規劃建築總層數18層以上)。

於先生說,這樣的情況,並非他家一戶,回遷戶幾乎家家都有類似情況。

於先生:“我的對門跟我一樣,都是80平米的,現在使用面積54.16平米,建築面積108.34平米,也就是公攤面積已經超過了2.0(公攤係數)。”

在回遷戶們看來,需要再補交的費用屬於違規收費。據回遷居民趙女士介紹,棚戶區居民大多家庭條件較差,無力再補交這種“違規”收取的房款。

趙女士:“我們是2014年動遷,2018年8月16日通知選房號,16日鄰居就發現,比原來的協議,要多交3萬、8萬、10萬不等。比如協議籤的是110平米,選完房號是137平米,上浮的27平米的公攤面積,是花著商品房的價格買了公共區域的面積,樓道的,綠地的,還有保安崗亭的。”

回遷戶們不理解,協議約定的房屋建築面積和實際建成的建築面積,為何出入這麼大。不僅有多出的建築面積,還有少的建築面積。回遷戶於先生說:

於先生:“選房號的時候,是110平米給100平米,100平米給90平米,類似這樣的,其他的業主建築面積少給,但實際上公攤都是大的。”

回遷戶們向記者提供一份東直家園各棟樓係數對比表格,統計顯示,相當一部分業主的建築面積和使用面積差距較大,比如,一戶137.53平米的建築面積,其使用面積為77.50平米;還有一戶業主建築面積114.35平米,其使用面積是56.88平米,公攤係數一欄顯示為2.01。(來源:中國之聲)

媒體評論:樓市調控的“新生態”

未來,強管制疊加行業高位平衡訴求,樓市走的是“鳥籠行情”。

如果不是那張P圖(國務院發文取消限購)反響太大引爆地產股大漲,人民網、住建部和新華社也不用此起彼伏地喊話,“調控不是花拳繡腿”。現在,“調控收緊、樓市理性”,這個難得的預期正在形成並主導輿情。問題是,鐵板一塊的調控,貌似受潮的糖塔漸趨軟化。比如,房貸實際利率確實下行了;比如,廣州部分區域確實放鬆了限價;比如,網傳的北京“8萬+”的限價紅線突破了,多個“10萬+”項目入市了。

對樓市調控的認識,業內也好、百姓也好,始終沒有走出“非此即彼”的正負式兩極認識。也就是,調控不是處於“道德化打殺”的左邊,就是處於“倒逼式救市”的右邊,從來沒有把調控當做正常的行業管理。沒有買房的,仇富心理重的,或為“脫實入虛”憂心的,是“道德化打殺”的擁躉;槓桿不堪其負,前期激進、壓力大的開發商們,則希望經濟下行倒逼救市。進一步,也從來沒有把房地產當做國民經濟20個行業門類裡面的一個。

正如前住建部副部長所言,“不要囿於情緒式的調控,而是應想想辦法,怎麼實現供求平衡、行業健康吧!”當下,房地產正在迴歸為一個正常的行業,政策也正在迴歸行業管理,而所有的限制性措施,絕非打壓行業和市場,而是去投資投機、去過快和過度“加槓桿”。我們重溫一下7月31日政治局會議精神:“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頂層設計內含的指引是,行業和市場要穩定。

7月31日政治局會議明確“6個穩定”,8月11日貫徹政治局會議精神的住建部會議提出“3個穩定”,二者均包含“穩預期”。當下,“房價只漲不跌”、“樓市下行,政府救市”的剛性預期正在打破,但新舊預期更迭的局面很脆弱。因為,房價並未真正下跌,槓桿仍在高位,投資需求蠢蠢欲動。另一面是,央行四次降準、多次淨投放後,理財收益跌破3%,寬鬆的資金在金融市場“打轉轉”,就是不進實體,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若政策風向改變,調控毀於一旦。

但同時,經濟“穩中有變”,考慮到外部形勢,甚至略悲觀一點,像房地產這樣的龐然大物,牽一髮而動全身,決不能過快下滑。特別是,正值夯實消費主導的內需、中美產業鏈競爭的關鍵時期,樓市高位平衡有助於緩衝和減震。因此,像北京這樣調控最嚴厲的城市,限價房、共有產權房大量且持續投放的供給新模式已穩固,市場均價明顯下拉,買方市場已形成,純商品房成交銳減50%以上。此時,固守所謂“8萬+”的限價紅線是形而上,也不利於供求平衡。

尊重歷史、尊重現實。資源過度集聚對北京房價的推動,這是客觀現實。只要限價房和共有產權房佔主導,房價漲不到哪去;近期入市的“10萬+”項目,多是2016年高價地,樓面價普遍在5萬-8萬元。死守限價,對這些“招拍掛”高價地不公平,政策出爾反爾。再者,北京限競房地塊要大規模供應,若2016-2017年政策寬鬆時誕生的高價地不入市,開發商拿什麼來買地?廣州“取消限價”,有樓市依賴作祟,但本質上是“雙合同”拆雷。

基準利率巋然不動,只是房貸利率上浮幅度下降5-10個點。流動性寬鬆了,理財收益跌破3%,房貸利率上浮自然少了,這有助於按揭投放、開發商回款、行業體量穩定。但“資管新規”和金融監管新秩序下,資金不會違規入市、行長不敢作奸犯科,過快“加槓桿”不會重來。官方和官媒及時發聲,意在鞏固調控成果。未來,強管制疊加行業高位平衡訴求,樓市走的是“鳥籠行情”,房價和成交窄幅波動,政策頂和底清晰可見,虛高泡沫在溫水煮青蛙中損耗,行業新陳代謝。(來源:證券時報)

中國樓市降溫進行時:謠言與闢謠齊飛

漸冷的秋風不僅吹降了中國多地氣溫,也為房地產市場帶來陣陣寒意。樓盤降價促銷增多、二手房成交大降、房價漲勢疲弱……隨著樓市熱度開始退潮,各方矛盾浮出水面,博弈加劇,而其中最為直接的表現是:一波又一波謠言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個個闢謠聲明。

29日,新華社發表署名文章稱,中央遏制房價上漲的決心不會發生改變,調控舉措不是裝裝樣子的“花拳繡腿”,“房住不炒”定位正在從各方面得到進一步落實。

這種“喊話澄清”所針對的正是近段時間頻繁出現的關於房地產市場調控放鬆的謠言。

“房地產市場解開限購已經箭在弦上”。近日,一份張冠李戴的假消息引發市場情緒大幅波動,儘管隨後就有媒體向有關部門求證後澄清這則消息並不屬實,但仍然引得當日地產股逆勢大漲。

與之類似的還有“廣東省逐步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廈門、濟南取消限購,廣州放開限價,寧夏對個人住房開徵房產稅,多地房貸利率下調等消息,最後多被證明並不屬實。

比如此前市場有消息稱,廣州市增城、南沙、花都三區將放開限價。19日,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文表示,在保持調控力度不放鬆以及成交價格穩定運行的前提下,對新建商品住房預售和網籤價格指導機制進行優化,嚴禁開發企業拆分價格報備。業內人士指出,廣州市此番嚴禁“雙合同”是針對本地樓市問題做出的修正,將之理解為放開限價是一種誤讀。

又如10月16日,微信流傳“廈門取消限購”,並拿出視頻作為證明。不過隨即,廈門市國土房管局用了三個感嘆號進行闢謠,並表示:“這是2015年廈門取消限購的舊聞。”

事實上,不僅調控政策未見鬆動,今年8月份以來,各地仍不斷有新的樓市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如:9月份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多部門聯合開展整治房地產亂象專項行動。10月份延續了這個趨勢,不少地產也出臺政策繼續打擊房地產領域侵害民眾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據機構統計,最近2個多月時間內,全國已經有超過50多個城市發佈了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等相關政策。(來源:中國新聞網)

百家房企發三季報九成賺錢 行業淨利潤率為9.4%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分析數據顯示,100家上市房企披露了2018年三季度業績預告,盈利房企佔比達91%,僅9家虧損。

統計數據顯示,百家上市房企營業收入合計為10725億元,上漲了31.2%;淨利潤合計為1012億元;淨利潤率為9.44%,與2017年同期的9.17%相比,有小幅上漲;平均淨利潤上漲幅度達到了35.2%。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整體看,上市房企依然處於高利潤、高增長週期中。

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地產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目前已有約20家房企銷售規模跨入“千億元俱樂部”。不過,接下來的市場銷售增速將放緩,加之資金成本的提高,房企盈利能力或走低。

張大偉表示,過去幾年,中型標杆房企積極搶地,特別是從500億元向1000億元銷售額髮起衝擊,從1000億元向2000億元銷售目標邁進的房企,業績上漲明顯。整體看,做大依然是當下房企的主流選擇,拼規模趨勢加劇,即使在調控加碼趨勢下,部分房企仍未放緩擴張步伐,進而導致市場分化越來越明顯。

但下半場的市場並不樂觀,各地土地市場頻現流派現象。當前環境下,去庫存,加快回流現金已經成為房企們最頭痛的問題。

鑑於各地限價政策並不放鬆,房企為了博弈價格,提高利潤,在手中儲備的項目並未積極入市,導致下半年去化率快速降低。萬科曾表示,一、二線城市的600多個項目都面臨著較大的調控壓力。7月份萬科的去化率為51%,而8月份僅為47%。與上半年55%-65%的去化率水平相比,這樣的銷售情況無疑下滑嚴重。

事實上,這並不是萬科一家房企遇到的銷售難題。在上一輪調控中,不少房企都選擇了全面退守一、二線城市的投資策略。現如今,適逢這些項目入市銷售,變現難度可見一斑。

張大偉表示,2017年以來,大部分熱點城市樓市已全面限價,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已經沒有淡旺季之分,樓市已沒有“金九銀十”。

研究中心也表示,毋庸置疑,樓市“轉冷”的信號已顯,無論是短期波動還是長久之勢,原來房價飛漲,“閉著眼睛賣房子”的日子都已經一去不復返,房企的態度也由之前的“高歌猛進”轉變為“收斂聚焦”、加緊搶收,目的都是為了在市場“涼涼”前,回籠更多的資金,保證現金流安全。

至於對未來市場的判斷,據同策研究院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三、四季度時,核心一、二線城市成交量才會進入復甦回升的階段,2020年三季度開始成交價格才會進入新一輪的上升週期。另外,某些上市房企高層對於未來樓市趨勢更加悲觀,甚至認為到2020年樓市也不會有上升的趨勢,在此之前樓市將持續處於調整下行週期。(來源:證券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