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總有人抱怨老天不公。老天公與不公,還真不好簡單判斷,或者說根本就是一本糊塗賬,說不清楚。

他可以說是“官二代”,同時還是“文二代”。且不說他年輕時即與魯迅、李叔同這樣的人物交遊,就是能夠身為陳散老的公子,足為人生之幸也。他的學習條件,是無比優越的。這一點,吳昌碩、齊白石、都不能與之相比,甚至黃賓虹也比不了他。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齊白石初到北京時,還帶著作品去請教他,據說齊白石帶去的是《借山圖卷》。他對齊白石的畫有褒有貶,並作《題齊瀕生畫冊》詩一首:

“曩於刻印知齊君,今復見畫如篆文。

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雲。

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分。

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

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

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這次見面對齊白石的藝術創作影響很大,甚至直接影響到他藝術風格的形成。可就是這樣既有藝術天賦,又滿腹經綸的曠世奇才,卻偏偏英年早逝。齊白石最終成為一代藝術宗師,他不為一般世人所知,甚至還不如其胞弟陳寅恪。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他堅決捍衛文人畫傳統,

融會西法,

首次將平民百姓的

日常生活引入國畫,

將勃然的生機投注到頹廢的傳統繪畫,

繪出了驚動畫壇的現代風俗畫。


他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

佔據重要的一席之位。

被梁啟超譽為

“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他就是

一代宗師吳昌碩的弟子

國學大師陳寅格的兄長,

魯迅的同窗,

齊白石的伯樂,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莫逆之交

民國畫壇最富名望的風雲人物

——陳師曾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大文豪魯迅的同窗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要說陳師曾與大文豪魯迅有什麼交情,就不得不聊聊這兩個大男人絕對非同一般的“關係”了!

1876年3月12日,著名詩人陳三立的兒子陳師曾出生了。陳家是官宦之家,家裡又是翰墨飄香,在耳讀目染中,師曾6歲就開始拿筆學作畫,而且畫功也不賴。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1898年,23歲的陳師曾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年僅18歲的魯迅當時也獲得了去江南水師學堂輪機班學習的機會。

不過,那時“倔脾氣”的魯迅很不喜歡學堂總辦俞明震,就連俞的親戚陳師曾也跟著無辜“躺槍”了。魯迅的愛理不理的與刻意的保持距離,就讓這段友誼足足“遲到”幾年了!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1902年,師曾偕弟陳寅恪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攻博物學,巧的是,這對命中註定的朋友又撞見了,那時師曾與魯迅同室而寢,同是異鄉人的情愫,讓他倆的友誼也慢慢滋了芽。

魯迅在東京籌辦《新生》雜誌,師曾是積極的支持者和贊助者。歸國後兩人一起共事於教育部,交情甚厚,對新知識、新思想的追求是他們一生友誼的基礎。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 花卉

要說起他倆人到底有多親密,不妨讓我們一起在這位大文豪的日記裡一探究竟:

6月14日,“師曾遺小銅印一枚,文曰‘周’。”

6月19日,“往留黎廠買《孟廣宗碑》一枚,北齊至後唐造象十二種十四枚,共值四元。”

6月21日,“贈陳師曾《會稽故書雜集》一冊。”

7月4日,往琉璃廠買“《楊孟文石門頌》一枚,闕額,銀二元;又《北齊等慈寺殘碑》及雜造象等七枚,四元;又《北魏石渠造象》等十一種十五枚”。

8月7日,“師曾為代買壽山印章三方,共直五元,季上分去一塊。”

8月11日,“師曾為二弟刻名印一,放專文,酬二元。”

8月12日,敦古誼送造象拓本來,買三種五枚,二元三角。

8月14日,陳師曾代購壽石印章三塊,直四元五角。

……

從日記裡,就可以看出,這兩大男人可謂天天“膩歪”在一起,他們一同逛市場,一同收購古籍,滿世界找金石拓片……他們對於彼此而言,真是百年難遇的知己!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陳師曾是世紀初文人畫的鼓吹者,顯然與魯迅支持的新文化運動熱潮背道而馳。

可我們從陳師曾向魯迅贈畫多幅,為之刻印多枚,並請魯迅鑑賞他的書畫作品,而魯迅收藏的中國現代國畫家的作品也以陳師曾的為最多等等史實鐵證看來,魯迅毫無疑問又十分欣賞陳師曾的畫。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話匣子

或許正是因為陳師曾,在傳統繪畫裡融入的那點市井風情與對傳統繪畫的那份執著的堅持與喜愛,讓魯迅對繪畫終有了大的改觀。

魯迅弟弟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有趣兒的段子:

年輕時,陳師曾和魯迅同在北京教育部任職,經常邀集二三友人到絨線衚衕西口的清真飯館去吃牛肉麵,從東鐵匠衚衕斜穿馬路過去,路途沒多遠。

一次,正好有結婚儀仗經過,陳師曾甩開大家,獨自跟著花轎,一路跟一路看,幾乎與執事相撞。魯迅夥同他人開口便挖苦他,說師曾心不老,看新娘子入迷了,陳師曾並不辯解。

事後,大家看到陳師曾畫的《北京風俗圖》,圖中有吹鼓手、打執事。魯迅等人這才明白他追花轎的用意。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書法

從魯陳的這段君子之交中,我們能看到的是:真正的知己,並不是連同對方的全部都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們之間絕對會有互相的挖苦打趣、互相的不和與分歧,但對於人格魅力這塊兒必須是互相吸引的。

魯迅與陳師曾趣味相投,雖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曾有不同,但這段交往,卻也給了魯迅去理智地瞭解傳統繪畫創造了可能。

曾一度對傳統中國畫評價不高的魯迅,卻沉下了心,從師曾身上得到了關於繪畫、雕刻、印製等諸種技術及相關材質的更深切的認識,不得不說,這便是友情的力量了!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 芭蕉山茶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畫壇巨擘齊白石眼中的伯樂

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

齊白石是怎樣成名的?那位提攜他的人是誰?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徐悲鴻。但事實上,齊白石此前早就成了名,而且那時提攜他的不是徐悲鴻,而是陳師曾。

在陳師曾一生的交往中,他與齊白石的淵源最是為人稱道,可以說,齊白石的成名與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陳師曾的幫助與提攜。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陳師曾的坦蕩誠懇與齊白石的虛懷若谷曾為藝壇留下一段佳話!白石老頭將自己與陳師曾的結交,視為“一生可紀念的事”,他曾說“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可見對於這位伯樂,齊白石不勝感激。

齊白石從湖南初到北京,北漂的日子全憑以賣畫刻印為生,那時儘管齊白石藝術功力深厚,作品題材豐富,但在因循守舊的北京畫壇,卻不為時人所重,沒到後來,人人爭相瘋搶的地步。畫店收他的作品,價格低廉,還要賣了才能給錢。即使這樣,也無人問津,有時只能靠擺地攤出售自己的作品,日子過得十分窘迫。

一次,陳師曾在琉璃廠南紙店意外瞧見了齊白石的刻印,便特意找到齊白石的住處訪尋,與其探討藝術並提出中肯的意見,同時鼓勵齊白石自創風格,不必求媚於世俗。

一番言語使逆境中的齊白石得到很大的鼓舞,於是下決心衰年變法,自創了紅花墨葉的現代國畫一派。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打鼓挑子

關於師曾是如何提攜齊白石的,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

1922年春天,陳師曾受邀參加在東京舉辦的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他特意帶去了好友齊白石畫的幾幅花卉山水,展出並銷售。陳師曾考慮到吳昌碩的畫在日本已享有盛譽,幾乎家喻戶曉,而齊白石的繪畫藝術正需要大力宣揚,就故意把齊白石的畫價標得比吳昌碩還高,以顯示齊白石水平之高。

日本人大為吃驚,儘管他們一致認為齊白石的畫很好,但價格太高,正猶豫入不入手,突然有人打聽到在國內齊白石的畫目前賣不上高價,於是紛紛派人到中國來收購。

陳師曾聞訊後,馬上急電北京各畫店將齊白石的畫價提高20倍。當日本人趕到北京時,才發現價格與東京相差不多,這個信息反饋到中日聯合展覽會後,立即掀起了搶購齊白石作品的狂潮,陳師曾畫作銷售一空。從此,齊白石的名聲大噪,常有外國人到北京、到琉璃廠詢問、尋購其畫作。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算命子

不久,陳師曾去世,面對一生的伯樂與摯友的離開,齊白石倍覺傷感、肝腸寸斷,詩曰:

“哭君歸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益傷。

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劍殺齊璜。”

——《見陳師曾畫,題句哭之》

白石老人回憶那段時光時曾說:“我的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遠忘不了他的。”心中自然也是裝著滿滿的謝意。

一生難會一知音,齊白石遇見了師曾,不再迷途與失望,這是一生的幸事;師曾遇見了白石,沒讓一代大師埋沒世俗,這便是一生的欣慰了!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弘一法師的莫逆之交

玩具引發的一段佳話

1906年,近代著名畫家、皈依佛門後稱弘一大師的李叔同與陳師曾結識於日本。兩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彼此探討對詩詞、繪畫、書法、篆刻的認識與見解,成為莫逆之交。

兩人回國之後仍多聯繫。1911年李叔同曾為陳師曾作小傳,陳師曾也為李叔同刻印數方。

“師曾畫荷花,昔藏餘家。

癸丑之秋,以貽聽泉先生同學。

今再展玩,為綴小詞。

時餘將入山坐禪,慧業云云,

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

丙辰寒露。

一花一葉,孤芳致潔。

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題陳師曾荷花小幅》李叔同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為僧將十多種民間工藝品贈給知交陳師曾留作紀念,這些兒童玩物都是中、日兩國的民間藝術品,有泥馬、竹龍、廣東泥鴨、無錫大阿福(泥娃娃)、布老虎、日本的泥偶人和維納斯石膏像等。李叔同因十分喜愛故藏之。

次年,陳師曾又將這些贈品畫成一條幅,題為“息齋玩具圖”(李叔同曾用過“息翁”的署名),掛於室內,以不忘舊友。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這幅畫“將諸物佈置滿幅,色彩明麗(惟維納斯石豪像用水墨),題跋的大意是:友人李叔同去歲出家杭州,以平日所愛玩之物,分贈紀念,因圖其形象。‘上天下地,同此賞愛者,有幾人哉!’”

不過,不幸的是,陳的畫幅和李贈的舊物,這些有益的見證,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毀失。後人也只能在這段流傳於圈內的佳話中,追憶這段君子之交了。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潑水夫

“中國文化界的地震”

“朽者不朽”

1923年,繼母病危,

陳師曾急馳南京親侍繼母。

繼母病逝月餘,師曾因勞累心瘁,

不幸染病去世於石頭城,

時年,他才47歲。

他的不幸早逝,

被梁啟超喻為

“中國文化界的地震”、

吳昌碩挽曰“朽者不朽”。


1913年至1923年這短暫的10年,

也是陳師曾藝術的黃金時期,

而正在此時悵然離世,

這對於一個藝術家的藝術人生來說,

太過於殘酷。

如果沒有陳師曾,

20世紀初期的北京畫壇一定會黯淡許多。


“朽者不朽”,這樣的高度,古今能有幾人?梁啟超在為陳師曾致悼詞中說得也很具體 生動:“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吾人之損失,乃為精神。”

陳師曾: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