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究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的民生問題,病從口入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瞎話。熱氣騰騰讓人直咽口水的火鍋從髒亂不堪老鼠亂竄的廚房裡製作出來,色香味俱全的私房菜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地溝油炒出來,表面一切正常的食品總是暗藏危機,讓人膽戰心驚。

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究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種現象在農村可能會好很多,因為在農村村民們很少會買菜吃,自己家的菜園子裡是應有盡有,基本上一日三餐都是吃自己家種的菜,沒有農藥沒有保鮮劑,安全放心。只不過蔬菜可以自己種,葷菜就種不了了,在農村,最常見的葷菜就是豬肉了。可能很多人會說:“農村肯定會有很多的野味可以吃啊,比如兔子、野雞還有野豬。”這話不假,農村的確有很多的野味,但是這可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說吃就能吃的。在農村就有這麼一句老話叫“春不撿雞,臘不撿兔”,這裡的雞和兔指的就是山裡的野雞和野兔。農村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那撿了之後到底會有什麼後果?

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究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的山間小道上,春天遇到一隻倒地不起的野雞,冬天發現一隻奄奄一息的野兔,都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卻從來不會有人撿。放著現成的美味不撿到底是為什麼呢?天上不會掉餡餅,也不會掉野雞和野兔,這些路邊的野雞和野兔一般都是非正常死亡。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一切都顯得格外有生機,但同時季節的交替也伴隨著各種細菌的滋生,在春天死亡的野雞就有很大的可能是感染了細菌,這樣野雞就等同於一個病菌體了,要是人撿回家吃了,肯定是會影響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的,所以叫“春不撿雞”。

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究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冬天正好相反,萬物蕭條,天寒地凍。野兔是一種很耐凍的動物,所以在冬天被凍死的可能性比較小,不是被凍死的那是怎麼回事呢?冬天適合野兔吃的食物喝的水都很匱乏,為了填飽肚子,很可能會誤食一些不乾淨的食物和水,從而導致了死亡,這就和野雞一樣是帶有細菌的,吃了會影響健康,是不可食用的,這就是“臘不撿兔”。

俗語“春不撿雞,臘不撿兔”,究竟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解釋這麼多,就是提醒大家不可以盲目食用野味,要弄清楚食物本身是否綠色、健康。既然會病從口入,那就從口打住,不要讓不健康的食物進入口中,不僅僅是野味,所有的食物都要注意,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可不能貪吃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