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雛”龐統不死落鳳坡,蜀國會不會統一天下?

回眸百媚聲


我認為,如果“鳳雛”龐統不死落鳳坡,蜀國也不會統一天下。

龐統,字士元,好鳳雛,東漢末年,著名的謀士。據《三國志》記載,龐統先為周瑜的幕僚,周瑜死後投靠劉備。後與諸葛亮同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進攻西川時,為劉備獻上“上、中、下”三策。進攻雒城時,死於“落鳳坡”,年僅36歲。

《三國志》三十五回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說,如果能得到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其中的一人輔佐,就可以平定天下。如果從後世結果來看,水鏡先生著實忽悠了一把劉備。因為,在一段時間內“伏龍、鳳雛”同在劉備麾下,就算死了個鳳雛,但伏龍確確實實輔佐了西蜀一輩子。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依舊是三分天下的。

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說,曹操實力強大,“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而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和漢中的張魯相對孱弱,

而且益州地勢險要、沃土千里,“高祖因之已成帝業”。只有佔據荊州、益州,才可成霸業,復興漢室。以當時天下的形勢來說,諸葛亮的分析確有獨到之處,而且這也是劉備唯一能成霸業的途徑。

但是,荊州與益州有著戰略上的不足之處。

先說荊州。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瓜分了荊州七郡。而後,劉備與孫權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交換了佔據的荊州地盤。最後,劉備得到的是荊州的南郡一部分。而東吳方面的說法是,將南郡“借給”劉備,也就有了後來的“劉備借荊州”一說。但是,對於孫權來說,荊州位於東吳的上游,戰略位置及其重要,如果劉備佔據荊州(即便只是一部分)對東吳來說也極具威脅性。因此,只要劉備的勢力在荊州,“孫劉聯盟”就只會名存實亡。

再說益州。東漢末年的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雲南和貴州。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雖然益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此地的人民卻安於現狀,不知進取。歷史上在此地建立的政權,大多都很短命。這也是為何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的原因之一,因為他會知道西蜀國力薄弱,如果不攻打曹魏爭取地盤,早晚會被滅國。“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憊”這句出自《出師表》的話,便是當時蜀國國力的真實寫照。

總之,從地裡位置及環境來說,蜀國絕對不會統一天下。即便將諸葛亮換成龐統,恐怕同樣會為劉備提出佔據荊州、益州以成霸業的戰略構想,畢竟在當時這是最好的選擇。

假設龐統不死

假設龐統不死,劉備會如何對待“伏龍”和“鳳雛”呢?我認為,相比軍事才能來說,諸葛亮在統籌大局方面更強,因此諸葛亮主內,龐統主軍事,應該是最好的搭配。

但這裡有個關鍵的問題,還是荊州。在歷史上,劉備西攻益州後,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共同守衛荊州。龐統死後,諸葛亮才帶著張飛和趙雲入蜀協助劉備。如果龐統不死,益州平定後,劉備或許會將諸葛亮與龐統對調,讓諸葛亮在成都主持內政,而龐統協助關羽守衛荊州。

不過,此二人誰為主、誰為輔呢?

如果龐統為主帥,關羽必定不服。天下英雄豪傑,能讓關二哥服氣的,也就劉備一人。

如果關羽為主帥,龐統為輔呢?看似挺和諧,就算龐統心胸寬廣不與其相爭,但關羽未必能聽從龐統的計策。尤其是在水淹七軍之後,關羽越發好大喜功。而且,當時關羽是兩面受敵,正面對抗曹操,呂蒙從後偷襲蜀軍。荊州之失已成定局。

之後,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同時也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攻打東吳。諸葛亮因為反對劉備攻吳,所以劉備並沒有帶諸葛亮出征。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或許會帶龐統出征,或許不會有夷陵之敗。但能不能奪回荊州,卻是個未知數。

首先,兵力不夠。歷史上劉備攻吳真正所帶的兵力為5萬,而非70萬。

其二,和蚌相爭,漁翁得利。不管吳蜀兩國打到什麼程度,都得小心曹魏的偷襲。以龐統之才,必定會有此顧慮。那麼在龐統的建議之下,劉備攻打東吳必定有所顧慮。

再來一個假設,假如劉備成功奪回荊州,歷史會是個怎樣的走向呢?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劉備奪回荊州,那麼“孫劉聯盟”必定蕩然無存。在此之後,一旦機會東吳必定會再次進攻荊州。或許會出現東吳與西蜀在荊州地方的反覆爭奪戰。

相對於曹魏弱小的西蜀和東吳聯盟,才能維持三足鼎立之勢數十年。而西蜀與東吳相爭,必定使雙方相互損耗,最終被強大的曹魏所滅。

雖然“高祖因之已成帝業”,但歷史是不可複製的。劉備沒有韓信,曹操也不是項羽。

我們常說“歷史早已註定”,因為影響某一歷史事件的原因很多、又很複雜,並非一人、一物所能改變。因此,不管龐統有沒有死於落鳳坡,蜀國都不可能統一天下。

文獻摘自《三國志》


喧囂平原


這個問題的提出或許更多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問題所側重的也不是龐統的個人才能到底有多出色,而是龐統死後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往往一個名人的存在與否確實可能影響天下局勢的走向,話說龐統不死,蜀國真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嗎?下面我從演義和正史兩個方面,和大家談談龐統之死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演義視角,龐統不死,漢室或許可興

落鳳坡龐統殞命,在演義中引發了怎樣的“蝴蝶效應”呢?最關鍵一點就是因此使得劉備無奈只得調用鎮守荊州的諸葛亮入川相助。《三國演義》中寫到:

“銳氣新挫,宜堅守,以待軍師來到......你與我往荊州請軍師去。”

諸葛亮離開荊州,自此鎮守荊州的大任便落到了關羽身上。話說諸葛亮離開荊州時,還曾特意叮囑關羽,留有八字真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只可惜關羽後來並未能遵照其意,東交惡孫吳,北兵伐曹魏,以致荊州丟失,身首異處!而關羽一死又引發了劉備東征,不顧群臣勸阻,舉國之力,興兵七十五萬伐吳,夷陵一戰,被孫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而歸,自此蜀漢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

若當年龐統不死,諸葛守荊州,按隆中之策,一路從益州出秦川,一路從荊州攻宛、洛,或許興復漢室不是空想。

正史視角,龐統不死,漢室亦難興

在正史中,龐統確實也是死在隨劉備進取西川的路上。公元214年,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死於亂箭之下,時年36歲,後葬於落鳳坡。但龐統之死卻並不像小說那樣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諸葛亮入川一事在龐統尚未陣亡時,劉備便派人去調用了,當時劉備命諸葛亮,張飛,趙雲攻白帝、江州、江陽,自己與龐統攻取雒城。話說劉備為何要將諸葛亮調過來呢?身邊不是有多謀的龐統嗎?其實諸葛亮和龐統並非一類人才,龐統擅長出謀劃策,類似於漢初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諸葛亮其實在這方面並不擅長,諸葛亮更善於治國安邦,類似於漢初的蕭何,當年劉備之所以調諸葛亮入川,是因為益州大局將定,他需要諸葛亮前往協助管理政事。安邦治國的大事,自然不可能全交由李嚴等益州本土之人,沒有一個親信在旁協助政務,又怎能行呢?既然劉備調諸葛入川並非因龐統之死,所以後來荊州之失也與龐統沒什麼關係。

在說劉備伐吳,其實說為關羽報仇不過是小說之言,想要拿回荊州才是劉備的真實想法,當然,當年劉備伐吳所帶兵馬也就5萬人左右,並非小說之言有75萬之眾。當時劉備的實力有限,即使跨有荊益兩州,要奪取天下也並非易事,隆中對中早就提出,蜀漢若想統一天下,在跨有荊益兩州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大前提,那便是“天下有變”,何為“天下有變”,即北方的曹魏發生內亂,或是吳魏大戰,蜀可乘勢進取,但這樣的機會又有多大呢?

再退一步說,龐統死後,劉備身邊出謀劃策之人仍有法正,劉巴等,龐統之死固然是劉備集團的一大損失,但所造成的影響也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大。蜀國不能一統天下,此天意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龐士元不早死的話,蜀漢爭奪天下的籌碼將大大增加,但並不是說一定就能平吳滅魏。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一個人身上,這是不對的。

假設龐統不死,那麼,入川之戰勢必是由劉備龐統主導。龐統能順利解決張任的話,那麼,成都也就在眼前了。

劉備軍進展順利的話,就不需要援軍。那麼,諸葛亮自然就不需要提早入川了。諸葛亮不入川,趙雲、張飛也不需要入川了。

成都那邊,馬超來戰,以龐統的智謀,收降走投無路的馬超,問題不大。那麼,益州文有龐統、法正、劉巴、黃權等,武有黃忠、馬超、魏延等。荊州文有諸葛亮、馬良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這樣兩線實力都很平均。即使劉備攻打漢中時,遇到曹操全明星陣容,需要調取張飛趙雲幫忙,那麼荊州還是有諸葛亮關羽鎮守。諸葛亮是外交奇才,絕對可以搞好與東吳的關係,有諸葛亮在,呂蒙陸遜也不敢打荊州的主意。

照這樣推算的話,劉備擁有二川全境和三分之一的荊州,東吳不敢攻打諸葛亮,自然也就沒有了後面的夷陵之戰了。沒有夷陵之戰,劉備的絕對實力就不會受到削弱。

那麼,劉備進位漢中王的話,要不要調諸葛亮入川呢?如果調諸葛亮入川,就該龐統來荊州,如果不調諸葛亮入川,則諸葛亮在荊州可以大顯身手,至少可保荊州不失。

那麼,有諸葛亮協調荊州和東吳的關係,劉備沒有夷陵之戰,至少可以多活幾年了。劉備可以帶領法正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出隴右,諸葛亮和關羽出荊州,孫權出合肥,龐統留守荊州。劉備全盛時期,能在漢中打敗曹操,可見蜀漢實力並不比曹魏弱多少。再加上孫權派呂蒙陸遜北上,這樣,曹魏勢必陷入三線作戰。一個關羽北伐已經讓曹操出動全明星陣容了,再加上劉備的全明星和孫吳的半套明星,那麼,一個司馬懿夠用嗎?

這樣,不說一定能滅魏,至少形勢會對蜀漢好很多吧?


漁樵戲春秋


個人覺得 別說龐統不死,加上法正不死,蜀國也沒什麼機會一統天下,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統一天下的前提是天下有變。

而蜀國當時已經人才凋零的開始,已經沒有隆中對說的一個上將出兵荊州了,關羽是一個,但缺點太明顯,才有了大意失荊州,張飛也是一個,但也是缺點太致命,不然也不會被自己部下殺死,黃忠是一個,但年事已高。所以謀士再好,再厲害,沒有執行者也是徒勞。就像當年劉邦一統天下一樣 蕭何張良韓信缺一不可。

其二,曹魏東吳不是省油的燈,東吳至少在孫權在位的時候,蜀國是滅不了東吳的,曹魏更不用說了,前有曹氏後有司馬氏,只有在兩個集團內鬥的時候才有機會,但蜀漢那個時候,已經是姜維時代,姜維也是無法改變。

所以,歷史的潮流有時候會因一個人改變,但很多時候一個人也會無力迴天。


肥仔米99199


我認為能否統一天下不能光看龐統一人之力,在三國中,蜀國的面積最小實力最弱,諸葛亮阻止劉備為關羽報仇,直接導致了劉備惱恨諸葛亮而沒有帶諸葛亮去攻打東吳,話說劉備夷陵戰敗了,白帝城託孤向諸葛亮語重心長的託付後事,但如果夷陵戰勝滅了東吳,劉備再回到西蜀,那諸葛亮今後的命運如何還真不好說呢,雖不會被殺但也很可能從此被‘’擱置‘’,如果龐統活著就能阻止劉備攻打東吳嗎?同樣不能,此時的劉備已經失去了理智,與其說是失去理智倒不如說是取下西川以後暴露出勝利者者的狂妄,劉備意欲拿下東吳實力強大後北伐曹操,因為要想滅曹操必須從南向北發兵方能取勝,出祁山只是不得已的北伐路線,此時的劉備露出了猙獰面目,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仁義之君,但是這也就註定了他失敗的命運,即使龐統跟隨劉備攻打東吳,或許沒有夷陵之敗,但畢竟已經和東吳打的兩敗俱傷,此時也無力北罰,總之要想滅曹魏必須是聯吳抗曹,既然劉備已經和東吳打的血海深仇,那即使龐統在世也沒有用,因為只要劉備北伐,那吳魏兩國就會聯合抗蜀,蜀國自然沒有勝算。


喜歡張含韻



一統天下不可能,因為我們都知道,演義在大方向上還是尊重正史的。

那麼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在三國演義這個世界裡,如果龐統沒死,會怎麼樣。我的觀點,蜀國仍將會是三國之中最弱一國,龐統戲份會加大,這樣的話原有的諸葛亮一人獨佔半本三國的情況可能會被輕微改變,不過放心,他不會威脅到臥龍的地位,因為諸葛亮除了“多智而近妖”,最重要的一點,他是被羅貫中作為忠君愛國的典型和道德的至高點書寫的,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龐統遠不夠這個標準。

我們設想落鳳坡鳳雛撿回一條鳥命,接下來的發展有可能是這樣:

入蜀之戰:劉備在落鳳坡潰退,有龐統在旁得以減少損失,勉力支撐,待諸葛亮張飛兩路軍入川開始全線反擊,輕取西川全境。

漢中攻防戰:此役龐統註定不會有大作為,因為諸葛亮已經運籌帷幄,最多也就錦上添花像黃忠奪天蕩,張飛取瓦口一樣,多一回半回的演義故事,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

荊州之戰:這裡,我想說,龐統如果健在,幾乎是一定會被派往荊州協助關羽,當然因為只是協助,也一定不會被關羽所重視,關羽的資歷,威信,當然還有長相都遠勝龐統,劉備軍副總參謀長的職位在荊州也不過空頭銜一個,這些隱患很可能會造成----龐軍師識破了呂蒙和陸遜的雙簧,但由於關羽的自傲,而不被重視,走麥城的悲劇仍將上演,如果運氣再不好點,很可能會步陳宮的後塵(被執,大罵關羽不用己言,就義,陳宮是罵呂布)。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是蜀國的國運之戰,如果龐統在荊州僥倖存活,只要他和諸葛亮有一人隨軍出戰,東吳都岌岌可危(不要說馬良之輩,白眉老兒照陸遜畢竟稍遜一籌)。但前提是劉備對龐統夠信任,我們知道聯營七百里曾有蜀軍人士反對,劉備當時大怒,說老子征戰沙場幾十年到頭來還用你們教我打仗麼,嚇的其他軍事委員會成員屁都沒敢再放一個。劉備對龐統,一開始那是不很喜歡的,因為龐統長的醜,就只給他當個耒陽縣令,後來加上諸葛亮,魯肅等人的正面的和側面的影響才得以當上劉備副軍師,但是劉備對他信任有多少呢?經過入川時自己優柔寡斷的教訓,也許會聽龐統兩句,但大仇當前,誰會保證皇叔還能在殺紅了眼的情況下明辨是非,不鑄成大錯呢?我認為,夷陵大敗,若有龐統,蜀軍當能度過難關,甚至反敗為勝都有可能,但吞併東吳顯是不太現實,江東人傑地靈,子弟無懼於天下,不會輕易遭滅頂之災,最多割地求和,徐圖再起。

之後的戰爭,鳳雛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我們談演義,而他在演義裡,最多就是靈光一閃。

肥仔談歷史


記得的盧?

它就是鳳雛龐統的寫照。

雖然是名駒,但命運早定,必會妨主。

鳳雛龐統可以說是劉備集團早期進入益州的主要智囊,遭受埋伏只能說是龐統大意了,過於輕敵,沒有遵循小心謹慎原則。

這些性格的缺陷,正如的盧馬額頭的宿命白點,即便逃脫落鳳坡,龐統也會在落鳳山、落鳳河、落鳳村敗亡。

龐統臨陣早夭因素不改,歷史依然不會改變。


鴻哥iouyh福小鋪


這個不好說呢!蜀國在三國演義裡被看做正統,也是主要角色,羅貫中也是擁劉諷曹的,對於蜀國內部也是存在分歧的,畢竟劉備帶著這幫兄弟侵佔了四川那塊地方,但是作為外來人員就得要尊重當地的各大氏族,作為封建社會,對於這些氏族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所以剛剛入川的時候,地位鞏固不了,就得認慫,等待強大了再另當別論!劉備擁有很多能人異士,卻沒有把他們用好,像李嚴,劉巴,龐統,法正,諸葛亮這四個人都是超級謀士,但是真正發揮出來功效的人只有諸葛亮,而最終也未能帶著蜀國站在權力頂端!

劉備擁有這麼多超級謀士,卻不能夠知人善用,不能夠知曉他們的優點與缺點,畢竟都是人,都存在弊端,以至於劉巴,龐統,法正都早逝,這裡要說的就是鳳雛龐統。三國演義裡鳳雛這個角色出場不多,都知道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以得天下!鳳雛第一次比較成功的一面展現在赤壁之戰,他勸曹操把戰船都鏈接起來,這樣船上就如履平地,對於北方軍隊來說就不會被搖曳所害怕!也為了諸葛亮和周公瑾火攻曹操埋下了一個大雷,曹操雖然喜歡他的這個主意,無奈也是看走眼了,竟然以貌取人,龐統長得實在太磕磣了,以至於曹操這樣愛才如命的人,對他都不感興趣,無奈,他又去投靠孫權,沒想到孫權也跟曹操一樣,對於這樣其醜無比的人實在不能信任,這龐統究竟長啥樣啊!竟能夠讓英雄和姦雄都有罅隙!無奈之下,在諸葛亮這個老同學推薦之下去投劉備!誰成想成大事的人都是一樣的鼠目寸光,對龐統仍舊看不上,被下放到地方做縣令,這龐統這個傷心啊,這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皮囊,以至於這麼被瞧不起!直到,張飛,諸葛亮的推薦,才得到重用,那麼對於龐統來說,他急於想證明自己,想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他卻在奪取西川時中箭而亡!

倘若他不死的話,他可以跟賈詡有的一拼,就拿他獻給劉備上中下三個計策時候,就足夠看出來他帶兵打仗的能力!可以說比諸葛亮要厲害許多,諸葛亮是一個丞相的材料,而對於軍事,他很厲害,但不是超級厲害那種!假設龐統不死,那麼讓他去關羽那裡,幫著關羽護著荊州,荊州這個戰略要地的丟失使得諸葛亮隆中對失去了一個很大支點,對於後期一統天下有很大的弊端!所以倘若龐統能夠助關羽守的助荊州,那麼攻佔長安指日可待!拿下江東也不在話下,畢竟江東也是缺乏能征善戰之人!


可樂男孩


那是有可能實現一統三國的...

諸葛亮實際不適合領兵打戰...

諸葛亮太求穩妥,蜀國又最弱小...

在兵力懸殊情況下,穩紮穩打耗不起..

出奇制勝,才有可能出得了蜀中之地...

韓信是憑暗度陳倉出的蜀地....

諸葛亮想步步為營穩妥出蜀,註定失敗..


春哥diao


個人感覺蜀國能否大一統,不能完全取決於某一人的存在與否,不錯,決定於一個國家的興亡取決於它的天時、地利、人和,當然龐統在三國那個亂世的確是一位足智多謀的智能之士,不過其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國是無雙的人才而已,至於“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純屬於戲言,不足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