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楊晨予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是急於立戰功而走險路,最後死在了“落鳳坡”。

小說中的龐統與諸葛亮齊名,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之說。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

由於諸葛亮比龐統入職時間早,因此倍受劉備老闆的信任。龐統跟隨劉備後,一直被諸葛亮的光環照著,那感覺就像在狹窄的路上看著遠光燈這麼難受。於是他非常急於立大功,以此向劉備證明自己不比諸葛亮差。落鳳坡一行,龐統猜到對方會有埋伏,而此時諸葛亮也傳書提醒他。但龐統就是不想讓諸葛亮繼續出風頭,他認為不能走的路我偏要走。就這樣走進了這條“不歸路”。

鳳雛落難於“落鳳坡”,是犯了地名?

歷史中,有很多因為犯地名而遭劫難的名人。

  • 商朝的聞仲,相傳是黑龍轉世,結果死於“絕龍嶺”;

  • 隋唐的裴元慶,唯一能夠在李元霸錘下活命的勇士,卻在“慶墜山”送了命;
  • 魏王李密,與好朋友王伯當一起葬身於“斷密澗”;
  • 著名的楊家將兵敗於兩狼山,後人認為也是犯了地名,因為“狼吃羊(楊)”。

為什麼歷史會麼這麼多巧合?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歷史巧合,而是後人讓這些歷史成為巧合。

比如龐統與落鳳坡,我認為落鳳坡這個名字是龐統死後才取的名字。

當時龐統騎著白馬攻打雒城,在半路途中被箭射中而亡。就在龐統中箭的那個地方,被後人取名為白馬關,也就是如今的白馬關鎮。而龐統去世後,劉備也是就近埋葬,史書上說龐統葬於落鳳坡。既然白馬關是因為龐統騎白馬而得名,那麼落鳳坡也可以是因為埋葬了鳳雛而取的名。

因此鳳雛先生在落鳳坡落難,不是犯了地名,而是他自己急功近利的結果。


水煮汗青



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還。龐統字士元,荊襄人士。統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識,又精通謀略,他被龐德公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演義中,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周瑜去世後,龐統曾有意投靠東吳,只因大罵公瑾得罪了江東,只得投靠劉備。龐統投靠劉備後,成為劉備帳下的重要謀士。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益州劉璋的邀請,率軍入川共拒張魯。


次年劉璋因但心劉備取益州,拒不撥發糧餉,劉備與劉璋之間產生間隙。建安十九年,劉備與龐統約定共取雒城,按照約定,龐統走小路,劉備走寬敞得大道。然而不幸的是,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伏擊,中箭身亡。於是有人便產生疑問,以龐統的智慧可以看出落鳳坡小路有伏兵,為何還要去送死呢?個人認為,龐統走小路,有著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備曾多次暗示龐統小道有風險,龐統依然選擇小路,這是有意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劉備與益州劉璋產生間隙之後,劉備軍與川軍已經多次交兵,魏延更是活捉了冷苞,可以說兩軍矛盾不可調和,戰事一觸即發。再次關鍵之際,龐統向劉備進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取中計:攻下雒城,然後在徐圖益州。

只是去雒城有兩條道路:南邊有小路,可以取雒城西門,山北有大路,可以取東門。龐統知道小路有危險,為了讓劉備規避風險,龐統寧願選擇小路。畢竟劉備是三軍主帥,在龐統看來,三軍可以沒有龐統,但不可以沒有劉備。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玄德曰:“吾自幼熟於弓馬,多行小路。軍師(龐統)可從大路去取東門,吾取西門。”龐統曰:“大路必有車邀攔,主公引兵當之。統取小路。”


龐統取小路保護劉備,除了因為劉備是三軍主帥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並且十分敬重龐統。龐統投靠劉備,是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龐統在投靠劉備之前,曾參加考試,劉備見龐統文筆很好,對事物有獨特的瞭解,這才讓他去做了縣令。龐統因嫌棄官職小,並沒有認真管理。後來張飛前來追問,龐統卻在幾個時辰之內,將百日公文全部處理殆盡。


張飛感到十分驚奇,奏報劉備,劉備不顧阿斗生病,星夜趕路,親自前來探望龐統。次日龐統醒來,聲稱口渴讓人前去買酒,並將酒壺扔給劉備。劉備二話不說,給龐統買了一壺酒。龐統卻對劉備說:劉皇叔,你以為這樣就可以感化被你傷過的人嗎?我龐統去意已絕。劉備又親自送龐統,並且將自己的坐騎送給龐統。這才感動他,從此龐統誓死為劉備效力。

顯而易見,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一個想尋求人才,一個想尋找明主,二人一拍即合。而龐統卻深深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畢竟他不像東吳孫權那樣傲慢。龐統投靠劉備後,食則同桌,睡則同榻而臥,劉備對其十分敬重,寵愛有佳,龐統更是感激劉備的恩惠。因此在選擇去往雒城的道路上,龐統寧願以身犯險,也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其次龐統以身犯險,也是讓劉備奪取益州要名正言順。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胸懷大志,諸葛亮隆中對更是為劉備規劃了美好的藍圖:奪取荊州,攻取益州,吞併漢中,出秦川直取兩都,進而掃平天下。當時劉備已經擁有荊襄之地,也有心攻取益州,只是擔心益州為劉璋基業,都是漢室宗親,劉備不忍心下手,再者說他也出師無名。故而益州名仕張松、法正,因益州劉璋昏弱,曾多次勸劉備攻取益州,就連龐統諸葛亮也多次相勸,劉備只是不肯。在劉備看來,如何出師有名,收服益州人心,這才是重中之重,畢竟劉備不想飽受世人的唾罵。


龐統也看出了劉備的用心,想取益州卻擔心不得人心。後來劉璋拒絕提供糧餉,這是有意逼迫劉備撤軍得意思,劉備大怒,將來使大罵趕回。這時劉備與劉璋之間已經有很大矛盾。龐統再次勸說劉備進取益州,率軍直取成都,併為劉備成功規劃三條路線。而劉備卻採取攻取雒城,然後再相機而動的策略,其實龐統心裡明白,劉備依然是有所顧忌。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比為上計。楊懷、高涪,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而將聞之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回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


因此龐統取小道,明知其有危險,正是想借此機會與川軍交併,製造更多的矛盾,讓劉備攻取益州能夠出使有名。只可惜,龐統與劉備換馬而行,在落鳳坡被當成劉備,被亂箭射殺。雖然劉備有了討伐益州的名義,卻損失了龐統這樣的謀士,況且龐統享年才三十六歲,這是何等的可惜。


再次龐統明知小路有風險,卻沒有料到被亂箭射殺。其實龐統在選擇小路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劉璋心懷不軌,況且當時川軍和劉備軍益州交兵。龐統知道小路有伏兵,但還是有著僥倖的心裡。其實即便龐統不被射殺,甚至沒有負傷,劉備都有討伐益州劉璋的理由。畢竟劉備當時是以撤回荊州為藉口進兵的,而龐統在撤退的路上遭遇伏擊,這是劉璋的無義之舉,這也正式標誌著劉璋向劉備宣戰。畢竟是劉備幫助劉璋,趕走了張魯,降服了馬超。也就是龐統其實沒有必要死在落鳳坡,以此來成為劉備出兵的理由。


只可惜,龐統當時與劉備換馬而騎。川軍將士又將龐統當成了劉備,這才下了狠手。因此龐統死的如此慘烈,也是出乎意料的。顯而易見龐統走小路以身犯險,有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只是他不知道後果會如此嚴重。

你是如何看待龐統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龐統是個著名的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與劉備分兵進擊雒城時,主動選擇了小路進攻,難道龐統不知道前面是“落鳳坡?”難道他算不出前面會有埋伏?一個能指揮千軍萬馬、隨意出入曹操大營的謀略家,就這樣被一個名不見真傳的張仁用箭射死了?死的也太低級了!事情絕對不是這麼簡單!龐統是因為看透了兩個人的用心,才斷然自己去赴死的。


他第一個看透的是劉備。得荊州後,劉備明明很想得西川,卻又口口聲聲講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這讓龐統很為難,為讓劉備取西川很是費了一些腦油,先是去西川見劉璋,接下來幫守城,在向劉璋要糧要人得不到滿足後決然翻臉,終於找到了討伐劉璋的藉口。然而龐統心裡是好笑的,劉璋的基業,你不取別人也會取,劉備是欲取還拒、道貌岸然,放著簡捷的計策不用,非得繞個圈子,最終還是去奪劉璋的地盤。

在與劉璋翻臉後,終於刀兵相見,費盡了周折的龐統以為,可以迅速攻城掠地成就大業了,誰知,劉備的假仁假義病又犯了,在恩信未立的情形下,把擒獲劉璋的部將泠苞釋放了。泠苞被釋後,回去又設計決涪江之水淹龐統之軍,幸有龐統好友彭羕來相告才逃得大難。這也讓龐統看透劉備,他為了仁義的外表,不顧手下人的死活!

他第二個看透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取了荊州後,對取西川的問題上一籌莫展,拿不出可行的方案。龐統到來後,迅速制定了取西川的策略,並且設計了速取的方案,這些措施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在劉備的決定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隨劉備去取西川。



在龐統的調度下,劉備與劉璋開戰,一路攻城掠地,拿下西川指日可待。這時,諸葛亮寄來了一封“恐嚇信”,聲稱天象不利於主將帥。一個在大後方的謀士,不安心守城,卻靠看天象去幹攏前方將帥,是屬什麼用心?在龐統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士心中,誰不知天象是用來籠絡人心的“神術”,否則靠看天象就能打贏戰爭還需費那麼大的勁幹啥?在西川即將被拿下的前夕,諸葛亮的信讓龐統很煩惱,甚至說出了諸葛亮想爭功的話,可見龐統對諸葛亮的做法是很生氣的。



一個心裡想要地盤想的要死,卻又口口聲聲講究仁義,讓手下枉費許多心機;一個對取西川束手無策,在看到成功在即時,又忙中去添亂。這些做法,讓一腔男子漢氣概的龐統感到很受傷。在西川指日可待的情況下,龐統毅然選擇了以死抗爭:一個知天文地理、算無遺策又能指揮千軍萬馬的謀士,竟然看不出那麼一個小埋伏?讓後人們想像去吧,一個有爭議的死亡,該去譴責誰呢?


星下靜思


龐統人稱鳳雛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可是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物,素來以足智多謀而見稱。

我一直在幻想,龐統在蜀中,諸葛亮在荊州輔佐關羽,劉備居中指揮,臥龍鳳雛分別從荊州以及四川,同時殺向曹魏,那將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可是歷史不容假設,龐統在取西川之時就已陣亡了。

龐統作為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大風大浪都經過了怎麼就會栽在落鳳坡這個小水溝呢?   


其實我們應該從龐統的個性著手分析。記得龐統到劉備處求職,他沒有拿出身上的魯肅以及諸葛亮的推薦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這個人極為自負,心高氣傲!對自己的才華信心爆棚!然而他第一次求職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只是得到了一個地方官的官職,他為了吸引劉備的注意採用一種更為奇葩,甚至於極端的方式,怠政!

他的翫忽職守被人告發了,劉備派人去調查,龐統這才顯示出自己的真才實學,小小秀了一把自己處理政務的才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堆積如山的公文處理完畢,這件事情讓龐統狠狠地出了一把風頭。從此他進入了劉備視野,但也僅僅是進入視野而已,離重用還很遠。

劉備直到諸葛亮來到,經他推薦這才封龐統為副軍師!


然而壞就壞在這個副字上!

當時龐統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是諸葛亮,這是一個再壞不過的人事安排。在當時有一句歌謠:“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和龐統是齊名的,其實這種齊名人物的關係很難處理,他們之間往往存在一種明裡暗裡的競爭,都想把對方壓過一頭。

以龐統這樣的自負,以他這麼愛出風頭的個性,他怎麼能夠忍受自己在職務上要接受諸葛亮的領導?

這不是在向全世界宣佈鳳雛不如臥龍,這是在狠狠的打龐統的臉啊!所以龐統一直以孔明作為自己的假想敵,在找機會證明自己比諸葛亮更強。這就使得龐統在處理事務時顯得比較激進。


  

我們再來看看落鳳坡至戰前發生了什麼?

孔明修書一封明確指出了此戰的風險,孔明不愧是孔明。對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可是壞就壞在了這封信上。沒有寫封信。以龐統的智慧,肯定能夠分析出此番作戰的兇險,畢竟連常敗將軍劉備對比都有所察覺!

可是有了這封信則不同,前面已經分析了龐統是個非常自負的人,再加上他和諸葛亮處於同業競爭的狀態,龐統會對諸葛亮的建議產生逆反心理。這會影響他對事務的判斷,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勢。

更何況,只要打贏這一仗,他就能拿孔明寫封信來說事,連孔明都沒有把握做的事情,我做到了!這就等於向全世界宣佈我龐統才是才智無雙的當代第一人!


再加之一連幾個勝仗下來,龐統頗有幾分看輕蜀中豪傑之意,所以在幾番權衡利弊,他選擇了最激進的方案。這最終決定了他折翅落鳳坡的命運。   

可以說龐統死在了自己的私心上,如果他能夠和諸葛亮一樣,大公無私,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肯定能夠取得更大的的成就,可惜歷史不容許假設。      


策神歷史


士為知己者死,龐統用自己的死,來證明了這句話,換來了一個蜀漢天下,為大局赴死大義凜然,義無反顧,毫不退縮,彰顯了一個報國之士的忠心與膽義。



龐統號鳳雛,水鏡先生對他的評價是與臥龍齊名,當年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臥龍和鳳雛的時候,用了這樣一句話,臥龍與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兼而得之可託天下,這是鳳雛的能力。

龐統為什麼會在落鳳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斷呢!

其根本原因是當時劉備堅守的仁義和取蜀自相矛盾,處於一個騎牆的狀態,龐統為了讓劉備下定決心取蜀,才會欣然赴死。具體如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於南陽臥龍崗上,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對,隆中對中有言:駐荊州西取益州,囊括天下英才,便可三分天下。待時機成熟時,便可西出漢中,東出荊州,天下可定。

當時,劉備集團已取得荊州,已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第一步戰略,諸葛亮勸劉備下一步圖謀益州,但劉備遲遲不向益州發兵。原因是劉備自起兵以來以仁義治天下,而益州太守劉璋,和劉備同屬劉氏宗親,同是漢皇后裔,劉備起兵攻打益州,對於劉備而言屬於不義,劉備無法給自己一個交代,這是第1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漢中張繡帶西涼馬超一同入侵益州,益州太守劉璋,向曹操搬救兵未果,轉而向劉備求救,劉備入川名義為協助劉璋一起抗擊張繡,如果劉備在此時一舉拿下益州,將會背上豺狼似虎的壞名聲,劉備說講的仁義將在此時不復存在,將會失去天下人心。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劉備一直處於一個騎牆的狀態。

龐統作為一等謀士,對於當時張仁設計的小計謀,一眼就能看破,但他為什麼選擇了中計身死呢?原因有二!

龐統準備給劉備設計一個劉章不仁在先,先對劉備動手,劉備被逼不得已,奮力反擊取得益州的局面,不讓劉備揹負不仁的名義,堵住天下人的嘴。這是龐統欣然赴死的原因一。具體操作如下:龐統在出兵之前,以自己的馬不行為名義,向主公劉備換他的的盧馬,讓天下人都知道劉備走的小道,但劉璋依舊要射殺他的局面。

龐統的第2個原因就是,為他自己來證明自己自身的價值,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劉備對於這句話是堅信不疑,但見到龐統之後,龐統為人傲慢,且長相不行,用劉備的話說就是一狂士,到劉備處,一直得不到任用,龐統就用自己的死,來換取三分天下這個格局,來彰顯自己的價值。讓劉備見識到自己的忠義、見識到自己的謀略,見識了自己的手段,讓劉備知道龐統不是一個縣令,而是一個縱橫天下,胸有溝壑的人。


少華聊史


龐統中伏落鳳坡,此事出於《三國演義》。避死求生乃人之本能,所以根本不存在說什麼明知落鳳坡有埋伏,而龐統卻一定要去送死的說法。

即使是演義裡也不會有如此不合常理的事情發生,龐統當時為何中伏於落鳳坡?要從三方面來分析。

鳳雛龐統中伏於落鳳坡

首先,龐統的性格是他中伏的重要原因。龐統性格狂妄,看不起孫權、周瑜、曹操等梟雄,甚至連劉備也在他那裡吃過鱉,連主公都敢說,何況和龐統齊名的諸葛亮?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名為同學,實乃對手,既是對手,自然相輕,看不起對方的謀略和建議。

同時龐統心胸狹隘,諸葛亮曾觀星象解西川之戰,斷出“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的結果,但龐統不聽,他認為這是諸葛亮怕自己奪了入蜀第一功,怕諸葛亮在主公劉備面前的地位有所動搖。

所以他必須以最小的代價,快速拿下成都,給諸葛亮和劉備看看。諸葛亮助劉備取荊州,龐統助劉備取益州,兩人功勞相當。龐統這想法是有他的道理,但也有點小人之心了。


第二:龐統想不到西川有人。劉備在龐統的謀劃之下,取涪水關、奪下涪城,殺楊懷、高沛、鄧賢、冷苞四將,擊退吳蘭、雷銅援軍,斬將殺敵、攻城奪地,氣勢如虹。龐統這時候也躊躇得意了起來,滿以為西川眾人皆是無能之人罷了。從他一開始想以“鴻門宴”,輕輕鬆鬆搞定劉璋來看,龐統一直都是看不起西川眾人的。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西川還有一個張任(此人在“鴻門宴”時也出現過,可龐統對他沒放在心上)。劉備和龐統商議兩路出兵,攻打成都的門戶——雒城時,劉備建議自己走小路,龐統走大路,匯合於雒城。可龐統以“大路必有軍邀攔,主公引兵當之。統取小路”為理由,自己走小路突進,劉備走大路吸引敵軍。可見龐統還是怕死的,他也會避死求生,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明知必死還衝上去”的說法了。

可龐統的這些計謀卻全被張任所料到,他早已率三千軍隊埋伏于山南小路,專等敵軍前來。張任先放過先鋒魏延大軍,等到龐統前來一看地形:是埋伏的好地方,又問地名:乃落鳳坡。此時龐統是驚曰:“吾道號鳳雛,此地名為落鳳坡,不利於吾”。馬上令後軍急退,可已經是來不及了。

張任一聲令下:“三千弓箭手只望騎白馬者射”,年僅三十六歲的龐統就這樣死在了亂箭之下,徒留一聲嘆息。

第三:天數。書裡有不少地方都有這個詞出現,似乎預示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道理。在西川四將(張任、劉璝、冷苞、鄧賢)出發抵擋劉備大軍之前,劉璝曾去錦屏山詢問紫虛上人的戰局發展。紫虛上人說:“左龍右鳳,飛入西川。雛鳳墜地,臥龍昇天,一得一失,天數當然。見機而作,勿喪九泉”。而對四將的評語是“定數難逃,何必再問”。

最後龐統戰死(雛鳳墜地),諸葛亮入蜀,並最終三分天下(臥龍昇天),而四川四將則無一倖免,全數被殺(定數難逃)。可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龐統之死,死於性格、也死於命數。



狐史首丘


龐統之死就是個意外,既不是明知有埋伏而送死,也不是與諸葛亮爭功,更不是為了讓劉備有攻打劉璋的藉口,而就是個意外。

龐統死於攻打雒城(今四川省廣漢市)時,中了流矢而死,要說誰要為龐統的死而負責,那就是劉備。



龐統隨劉備入川時,劉備要與劉璋在涪城(今四川綿陽市)會面,龐統向劉備建議:趁與劉璋會面時,把劉璋拿下,那麼益州就可以不戰而勝。

劉備拒絕了,理由是:剛來益州,恩情和仁義還沒有建立,就冒然拿下劉璋,豈不是對天下人失去道義嗎?



顯然龐統與劉備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龐統是從策略方面來考慮的,趁會面時拿下劉璋,所遭受的損失最小,時間最短。而劉備考慮的是政治問題,這樣拿下劉璋的話,會對天下人失去道義,那麼我劉備就無法立足天下。

你說劉備假仁義也好,說劉備虛偽也好,顯然劉備有他自已的打算,而正是這個打算,讓龐統在攻打雒城的戰鬥中喪命,如果不是劉備的選擇,龐統會死嗎?



這次會面結束後,劉璋就返回成都,而劉備來到葭萌關,這個時候,龐統一又向劉備就攻打劉璋提出上、中、下策:

上策是: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

中策是:先用計謀除掉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再率軍光明正大的進攻成都。

下策是:直接退回白帝城,再與荊州軍聯合,一起攻打劉璋。



而這一次,劉備又放棄了上策,而選擇了中策,一步一步光明正大的進攻在成都的劉璋,而正是劉備的選擇,讓龐統在雒城送了命。

劉備打劉璋,差不多打了三年,快打到成都時,劉璋部下張任、劉璋兒子劉循守雒城,拿下雒城就兵臨成都了。劉備率軍進攻雒城,張任被劉備軍所殺,劉循則堅守雒城不出,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被流矢擊中,而戰死。



龐統是戰死在雒城,並不是死在落鳳坡,龐統戰死後,劉備親自為龐統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做為墓地,這個地方就叫落鳳坡,龐統是安葬在落鳳坡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龐統命喪落鳳坡是《三國演義》的劇情,不過新老兩個版本的三國對其有不同的解讀。

老版三國和原著情節差不多。劉備和劉璋撕破臉皮後,龐統急於建功,便建議劉備立即進攻雒城。此時諸葛亮寫信勸劉備謹慎行事,但劉備執拗不過龐統,只好同意。龐統讓劉備走大路,自己走小路。而他並沒有提前預料到張任會在小路設有埋伏,反而認為這樣可以出其不意。

劉備在臨行前還特意把的盧馬送給了龐統,沒想到讓龐統成了活靶子,實實在在坑了龐統一把。當龐統得知小路名為落鳳坡時,才意識到這裡是他的葬身之地,不過想要撤退已經來不及了。

張任大喊“騎白馬者為劉備!”於是龐統被射成了篩子。

龐統死後,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從荊州支援,最終拿下了益州。

新三國則將這一劇情進行了大膽的修改。

劉備和劉璋撕破臉皮後苦於出師無名,想要退兵。龐統為了讓劉備下定決心,決定用自己的死來激起他的鬥志。

龐統提前將遺言寫好,放在身上,並主動要求自己走小路,讓劉備走大路。臨行時龐統坐騎受驚,劉備將的盧馬送給龐統,以示安慰。最終龐統故意走進張任設下的埋伏圈從容赴死。龐統死後,魏延將他沾滿鮮血的遺書送給了劉備。

劉備讀後大哭,便下定決心和劉璋決一死戰,最終拿下了雒城。

歷史中的龐統則是在攻取雒城時身中流失而亡,並沒有落鳳坡的橋段。


石頭說歷史


平常老百姓明知有埋伏都不會去送死的,更何況是與臥龍齊名的鳳雛呢?

龐統死於自己的狂傲!




【懷才不遇的龐統】

我們都知道龐統是劉備帳下重要的謀士!作為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早期卻因為自己丑陋的外表死活得不到重用!龐統最初是作為周瑜的幕僚,幕僚是什麼意思呢?門客家臣!想一想,龐統都見不到孫權,沒有施展才華的地方,再有才華有何用?

天無絕人之路,周瑜的突然離世,讓諸葛亮想到了龐統,便向劉備申請去江東弔孝,捎帶忽悠幾個有才能之人回來,龐統便是其中之一!

只能說,一個人的外貌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加分項,劉備一見龐統,頓時不喜,龐統相貌太過醜陋了!不過劉備看在龐統的名聲和諸葛亮的情面,便委任龐統去耒陽任職!

可想而知,此時的龐統是多麼憋屈,內心一定在大聲呼喊:難遇明主啊!於是在任上吊兒郎當,胡亂混日子,還被人告狀到劉備那裡!劉備震怒,派張飛前去問罪,不料龐統一會兒的功夫便把積壓的工作處理完了,初次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初露鋒芒的龐統】

諸葛亮歸來,誤會解除,龐統被封為副軍師!正值劉備準備入川,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的機會來臨!

龐統出謀劃策,讓劉備宴請劉璋,上演“鴻門宴”,只可惜與劉備仁德作風背道而馳,劉備不屑為之,龐統:“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龐統的初露鋒芒卻是以嘲笑主公為前提,狂傲之風讓劉備甚感厭惡!

劉備認識到,龐統不是自己人,因為身邊的人不會說自己假仁義,這直接觸犯了劉備內心深處的痛點!



【龐統的狂傲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進攻雒城,龐統幾定謀略,只因魏延與黃忠爭功,導致進展不利!劉備更加厭惡龐統,有心召諸葛亮入川!

龐統最怕的就是怕人說其不如諸葛亮,不聽劉備休整的建議,堅決進兵!黃忠、魏延為前部,龐統自為中軍,騎著劉備贈予的的盧寶馬,雄赳赳氣昂昂向雒城發起進攻!

沒想到的是,途遭埋伏,埋伏的人以為騎的盧寶馬的人是劉備,亂箭齊射之,龐統當場死亡,年僅三十六歲!




縱觀龐統的一生,由於恃才狂傲,讓其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認真辦公,衝撞上司!由於過於狂妄,不得人心,手下的人皆不服從。最後還因不聽勸,落鳳坡葬了自己這個本應該耀眼奪目的鳳雛!


瀚海說史


“明知有埋伏,還要送死”,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不管是龐統還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鳳雛龐統是不是非常狂妄?

雖然對龐統能夠與諸葛亮齊名感到疑惑,但是鳳雛龐統並不是一個狂妄的人。

也許龐統在外貌方面並不符合當時的審美觀,說的委婉一點就是“表面看上去並不聰明”,甚至是遠遠不及諸葛亮風度翩翩,一看就是精英型人才。

鳳雛龐統喜歡“評價人物”,並且被龐統評價的人物都高於他們的實際才能,希望藉此激勵這些人能夠進步成長,得到了江東群臣的尊重。

龐統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因為才能出眾,被徵辟為“功曹”,甚至在周瑜的麾下參加了赤壁之戰,與東吳群臣相處的非常愉快,可見並不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

鳳雛龐統最擅長什麼?

鳳雛龐統能夠與臥龍諸葛亮齊名,還能得到當時世人的認可,可見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才能。

諸葛亮的才能大家都知道,軍事方面不說,至少在政治方面絕對是妖孽級的,完全可以一個人支撐一個國家井井有條的發展。

龐統曾經對他的好友江東陸績、顧劭等人說,自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但是這些人並沒有反對。

鳳雛龐統的“輔佐帝王的才能”。

首先,鳳雛龐統有識人之明,能夠精準的評價一個人,並且得到認可,可見在識人之明這方面,龐統還是非常靠譜的。

其次,龐統剛到劉備麾下時,沒有受到重用,僅僅是一個縣令,不久就因為不理政事被劉備發現,但是龐統很快就把積累的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所以被劉備看重。

也就是說,龐統最擅長的應該是治理國家,給皇帝出謀劃策。

鳳雛龐統之死。

鳳雛龐統死於落鳳坡,但是這只是《三國演義》裡面的說法,實際情況是,龐統率軍圍攻雒城時,被飛箭射殺,死後葬於劉備親自挑選的落鳳坡。

總之,鳳雛龐統並不擅長軍事方面的技能,但是也不存在落鳳坡中埋伏遇害的可能,更加不可能是“自尋死路”。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