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爐戰法”多次大敗日軍,但為什麼在1944年,卻沒有發揮作用

“天爐戰法”是抗戰期間,薛嶽專為對付日軍而創,其指導思想是:日軍進攻時,先以部隊層層阻擊,逐步挫傷日軍銳氣、拉長其補給線;然後在一個城市頑強抵抗,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之後從城市外圍發起大規模反攻,迫使日軍撤退,並展開追擊,兩側的部隊適時殺出,對撤退的日軍展開向心攻擊。

“天爐戰法”多次大敗日軍,但為什麼在1944年,卻沒有發揮作用

薛嶽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期間,多次用“天爐戰法”大敗日軍,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打得日軍膽戰心驚。

當時日軍將兵力集結到湘北,實行重點突破,企圖一舉拿下長沙。

薛嶽將部隊從岳陽向長沙梯次配置,以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為天然屏障,佈置多道縱深陣地。每個部隊抵抗一陣後就佯裝失敗,退向東、西兩側山地,隱蔽休整。

當日軍到達長沙時,第10軍堅守不退,與日軍3個師團連戰三天三夜。日軍寸土未得,反而傷亡累了、疲憊不堪。外圍的中國軍隊適時展開反攻,打得日軍匆匆撤退而去,隱蔽在東、西兩側的中國軍隊一起殺出,大肆追殺急於逃命的日軍,使日軍在湘北大地上留下一路屍體。

“天爐戰法”多次大敗日軍,但為什麼在1944年,卻沒有發揮作用

日軍經此打擊後,長時間不敢在湖南輕舉妄動,“天爐戰法”一戰成名,薛嶽也因此而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

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1944年豫湘桂戰役時,薛嶽並沒有在湖南實行“天爐戰法”,即使方先覺在衡陽堅守47天,日軍陷入極度疲勞之中,外圍的中國軍隊也沒有反攻,坐視衡陽陷落。

這是為何?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國民黨嚴重內鬥外,中、日雙方的戰略差異是主要原因。

當時日軍負責湖南境內作戰的是橫山勇,這廝陰險狡詐,也沒有他的幾位前任那麼“二”。豫湘桂戰役時,他將兵力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5個師團,負責攻打長沙、衡陽等城市,第二梯隊3個師團,在後方跟進,準備給第一梯隊打下手。一旦中國軍隊反攻,第二梯隊立即對中國軍隊實行反包圍,將中國軍隊置於內、外夾擊之中。

“天爐戰法”多次大敗日軍,但為什麼在1944年,卻沒有發揮作用

日軍被橫山勇這麼一搞,中國方面就變得被動了:如果像原來那樣派部隊反攻長沙、衡陽,將碰到日軍強大的第一梯隊,還會受到其第二梯隊的攻擊;如果不反攻,將坐視城池陷落。而更嚴重的,中國第9戰區的兵力被分散使用。

當時薛嶽和史迪威關係曖昧,加之第三次長沙會戰功勞太大,被老蔣猜忌,已經不能全盤指揮第9戰區的部隊。另一方面,老蔣認為日軍佔領湖南後,將沿湘桂線轉向廣西,要將部隊佈防在湘桂邊境。而薛嶽認為日軍將沿粵漢線南下廣東,將部隊拉到湘江以東,準備腰擊日軍。

由於以上原因,第9戰區實際上沒有統一的指揮,負責衡陽解圍的李玉堂兵團、由第6戰區增援而來的王耀武兵團,雖然屬於第9戰區,但實際上都由老蔣直接指揮,被置於湖南西南部。薛嶽身居戰區司令,但能指揮的,是以粵軍、川軍為主的雜牌。

湖南境內的戰爭還沒開打,中國在戰略上就陷於被動,不敢放開手腳跟日本人幹,“天爐戰法”根本就無法實施。

在日軍攻擊下,湘北的中國軍隊幾乎被驅趕著向南撤退。日軍到達長沙時,只一個衝鋒,就把外圍的中國軍隊沖垮,張德能的悲劇早已埋下。

攻佔長沙後,日軍全力南下衡陽,其中以第68、116兩個師團攻打衡陽,第3、13、40三個師團在衡陽外圍形成一個小包圍圈,另以第27、34、58三個師團在株洲、湘潭等地“修路”,隨時可以趕上來幫一把。

當方先覺在衡陽城內苦戰時,衡陽外圍的中國軍隊雖然與日軍展開激戰,但都是各自為戰,分別由薛嶽、王耀武、李玉堂指揮,兵力被嚴重分散,無法擊穿日軍的外部防線。

所以,儘管方先覺在衡陽為中國爭取了扭轉戰局的機會,但外圍的中國軍隊卻不能展開有效反攻,“天爐戰法”也無法重新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