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炉战法”多次大败日军,但为什么在1944年,却没有发挥作用

“天炉战法”是抗战期间,薛岳专为对付日军而创,其指导思想是:日军进攻时,先以部队层层阻击,逐步挫伤日军锐气、拉长其补给线;然后在一个城市顽强抵抗,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之后从城市外围发起大规模反攻,迫使日军撤退,并展开追击,两侧的部队适时杀出,对撤退的日军展开向心攻击。

“天炉战法”多次大败日军,但为什么在1944年,却没有发挥作用

薛岳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期间,多次用“天炉战法”大败日军,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得日军胆战心惊。

当时日军将兵力集结到湘北,实行重点突破,企图一举拿下长沙。

薛岳将部队从岳阳向长沙梯次配置,以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为天然屏障,布置多道纵深阵地。每个部队抵抗一阵后就佯装失败,退向东、西两侧山地,隐蔽休整。

当日军到达长沙时,第10军坚守不退,与日军3个师团连战三天三夜。日军寸土未得,反而伤亡累了、疲惫不堪。外围的中国军队适时展开反攻,打得日军匆匆撤退而去,隐蔽在东、西两侧的中国军队一起杀出,大肆追杀急于逃命的日军,使日军在湘北大地上留下一路尸体。

“天炉战法”多次大败日军,但为什么在1944年,却没有发挥作用

日军经此打击后,长时间不敢在湖南轻举妄动,“天炉战法”一战成名,薛岳也因此而被日军称为“长沙之虎”。

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1944年豫湘桂战役时,薛岳并没有在湖南实行“天炉战法”,即使方先觉在衡阳坚守47天,日军陷入极度疲劳之中,外围的中国军队也没有反攻,坐视衡阳陷落。

这是为何?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国民党严重内斗外,中、日双方的战略差异是主要原因。

当时日军负责湖南境内作战的是横山勇,这厮阴险狡诈,也没有他的几位前任那么“二”。豫湘桂战役时,他将兵力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5个师团,负责攻打长沙、衡阳等城市,第二梯队3个师团,在后方跟进,准备给第一梯队打下手。一旦中国军队反攻,第二梯队立即对中国军队实行反包围,将中国军队置于内、外夹击之中。

“天炉战法”多次大败日军,但为什么在1944年,却没有发挥作用

日军被横山勇这么一搞,中国方面就变得被动了:如果像原来那样派部队反攻长沙、衡阳,将碰到日军强大的第一梯队,还会受到其第二梯队的攻击;如果不反攻,将坐视城池陷落。而更严重的,中国第9战区的兵力被分散使用。

当时薛岳和史迪威关系暧昧,加之第三次长沙会战功劳太大,被老蒋猜忌,已经不能全盘指挥第9战区的部队。另一方面,老蒋认为日军占领湖南后,将沿湘桂线转向广西,要将部队布防在湘桂边境。而薛岳认为日军将沿粤汉线南下广东,将部队拉到湘江以东,准备腰击日军。

由于以上原因,第9战区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指挥,负责衡阳解围的李玉堂兵团、由第6战区增援而来的王耀武兵团,虽然属于第9战区,但实际上都由老蒋直接指挥,被置于湖南西南部。薛岳身居战区司令,但能指挥的,是以粤军、川军为主的杂牌。

湖南境内的战争还没开打,中国在战略上就陷于被动,不敢放开手脚跟日本人干,“天炉战法”根本就无法实施。

在日军攻击下,湘北的中国军队几乎被驱赶着向南撤退。日军到达长沙时,只一个冲锋,就把外围的中国军队冲垮,张德能的悲剧早已埋下。

攻占长沙后,日军全力南下衡阳,其中以第68、116两个师团攻打衡阳,第3、13、40三个师团在衡阳外围形成一个小包围圈,另以第27、34、58三个师团在株洲、湘潭等地“修路”,随时可以赶上来帮一把。

当方先觉在衡阳城内苦战时,衡阳外围的中国军队虽然与日军展开激战,但都是各自为战,分别由薛岳、王耀武、李玉堂指挥,兵力被严重分散,无法击穿日军的外部防线。

所以,尽管方先觉在衡阳为中国争取了扭转战局的机会,但外围的中国军队却不能展开有效反攻,“天炉战法”也无法重新来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