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每年到了秋冬季節,病毒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進入了高發期。

大家可能「久病成醫」,也可能是「這是我父母教我的」,形成了這樣的觀念:

「感冒不要緊,但嗓子疼、咳嗽、流鼻涕就是有感染。」

「感冒拖久了要變成肺炎的。」

「感冒之後吃點消炎藥,好得快。」

這裡可能有不少坑。

一、「消炎藥」是個啥?

大家一般說的「消炎藥」,一般是常見的「XX西林」「XX沙星」「頭孢XX」「XX黴素」等(但也有些特殊例子)。

但醫生一般會避免使用「消炎藥」的稱呼,因為這些藥品有更規範的名稱,叫「抗生素」或「抗菌藥物」。

「消炎」一詞是很容易產生混淆的,醫生會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典型的比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類固醇藥物(大家常說的打激素多數指此類)來對抗炎症反應——它們的作用機制,與抗生素有巨大的區別。

那「感冒吃點消炎藥」換成「感冒吃點抗生素」是不是嚴謹多了?——也不行。

我們常見的感冒,多數是病毒導致的。抗生素的主要功能是抗菌,對普通感冒沒什麼用處。普通感冒即使不做治療,也會在一週左右自行好轉。醫生有時會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中的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來緩解普通感冒中的發熱和嗓子痛,但這和大家平常說的「抗生素」有天壤之別。

那感冒時吃抗生素只是沒用?能不能預防肺炎?——不僅僅是沒用,還會有非常嚴重的問題。

二、吃抗生素會導致人類滅亡?

抗生素濫用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每年十一月的第三週(今年是 11 月 12 日到 18 日), 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在這一天,世界衛生組織會呼籲全球關注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提高全球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識,避免抗生素耐藥性的進一步出現和蔓延。

你可能會問,抗生素耐藥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病菌對抗生素變得不敏感,原來對病菌有效的抗生素變得效果不再那麼好用。更嚴重的是,一些病菌開始對多種抗生素都有耐藥性,一旦發生感染,可能很難控制。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說,「我們很快就沒有可用的抗生素了」。

三、什麼時候要用抗生素?

中國對抗生素的管理,近年來正在走向越來越規範的方向。其中最有標誌性的,是 2012 年頒佈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也大約是從這時候起,醫生就很難像上世紀一樣,輕易地開出抗生素處方了——頭上有道「緊箍咒」盯著呢:

「醫療機構應當對臨床科室和醫務人員抗菌藥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強度等情況進行排名並予以內部公示;對排名後位或者發現嚴重問題的醫師進行批評教育,情況嚴重的予以通報。」

那什麼時候醫生才會讓你用抗生素?

簡單來說,是有兩種情況。

一是治療性用藥,必須有細菌性感染的診斷才能使用。

在診斷為細菌性感染時,醫生有時儘早查明病原種類和敏感的藥物類型,並以此為依據選擇最合適的抗生素——比如說,如果你出現了肺部細菌感染,醫生可能會讓你做一個痰培養,正是為了幫你找到最管用的抗生素。但也有些時候,醫生在獲得細菌培養結果前,就根據感染部位、發病情況、既往用藥經驗等來給出抗生素治療方案。

總體來說,醫生會「能口服就不需注射」「能用單一藥物就不需聯合用藥」。但每個人使用抗生素的方案,都應該是經過醫生評估的。

二是預防性用藥,但預防性用藥的指徵非常嚴格。

預防性用藥主要用在感染風險比較高的非手術病人或手術病人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抗生素來預防感染,甚至,近幾十年的研究逐漸表明,一些汙染較輕的手術,都可能不需要常規使用抗生素來預防切口感染。

更明確的是,在原則上不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情形中,普通感冒首當其衝。

四、抗生素怎麼吃?世界衛生組織這樣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給出了幾張海報,值得收藏:

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感冒千萬別亂吃這種藥,不要等到「無可救藥」才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