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遗书上注明家产,刘禅不信去核查,事后为何气得拍桌子?

None______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有书君,今天跟大家来聊一则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段子。

话说在蜀汉末年,诸葛亮死后,刘禅去查了他的家底,结果气得直拍桌子,这是咋回事儿?

在公元前234年,著名军师诸葛孔明因为疲劳过度,早逝于五丈原。

生前孔明对自己当时的全部家当记了一笔账,就是后来的《自表后主》。

等孔明病逝之后,刘禅派人去料理他的后事,顺便查看了这笔账,里面的内容如下: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记在外任,无别调度。

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有看官可能说了:一个人有15顷土地,800株桑树也算是不错的生活了。

可这位看官您可能理解的比较片面,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些家当可能连一个小地主都比不上。

就这么说吧,诸葛军师的全部遗产都来源于朝廷的俸禄,没有任何贪赃,他的妻妾甚至没有换洗的衣服(当然,有书君感觉这个有点儿夸张,不过总之孔明军师确实是很清贫就是了)。

像他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混的如此艰辛呢?

但凡朝廷赏赐的随便一点儿东西应该就够他享用不尽了,而且他曾经也和老对头——李严书信说过自己的财产情况,说自己曾受赏赐八十万斛,后来一查啥也没有。

真不知道他是故意气李严,还是全捐出去了。

刘禅是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君主,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知道自己的相父是一个节俭之人,但是没想到会这么节俭。

放在现在来讲,你自己是一国之主,你的干爹过的还不如个乞丐,你气不气?这也太不给刘华强……呃,不对……是刘阿斗面子了。

刘禅感觉自己没有照顾好相父,反到是让相父对自己百般操心,最后连相父家境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都不知道,最后等相父已经没了,他也没有办法再进行补偿了。

所以他非常愧疚和自责,转而形成了对自己的愤恨,连连拍桌子喊到:“阿斗啊,你的所作所为怎么对得起你的干爹啊!”

按常理说到这儿也算是解释清楚,段子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有书君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男子,喜欢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人物,就像之前的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态度一样。

前文我们是从刘禅和孔明之间和谐的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的,下面我们再把刘禅黑化一下,从他们俩不和谐的关系补充预测另一种可能性。

自从刘备故去以后,诸葛亮就一直是蜀汉政权实际的操控者,刘备临终托孤,跟刘禅说的是: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那就是说让阿斗把孔明当成爹一样,不能造次!

但是孔明毕竟不是亲爹,对待任何事情谨慎又严格,而且绝对公平。

刘禅这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富二代”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他虽然表面上对相父毕恭毕敬,因为自己刘家的江山全指望着相父来保护,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可能对孔明恨意已深。

可算孔明病逝管不了自己了,刘禅心说道:“当初你对我恨铁不成钢,现在我就恨你牙痒痒。”

于是他想对自己的这位相父的遗产查上一查,看看是否与当年孔明向他报备过的情况相符。

如果不符,哪怕是树多一棵,地多一寸,都可以定你一个“欺君之罪”。

结果事与愿违,检查的结果另刘禅很沮丧。

他想不到自己的相父贵为一国丞相,居然如此诚实和清廉。

别人家的丞相死后财产可能喂的皇帝饱饱的,刘禅本来长的就胖,孔明死后的财产又少,可能还不够他吃顿烧烤呢(笑)。

所以刘禅就恨啊,他这一恨就拍上桌子了,一边拍还一边喊:“你怎么就这么诚实!你怎么就这么清廉!”

当然,以上都是开玩笑,刘禅当时为什么拍桌子除非有书君穿越一下过去问问他,不过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太少见了。

各位看官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欢迎在讨论区踊跃发言哦。您若点赞,发型不乱;您若转发,貌美如花!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终于媳妇熬成婆了,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下令文武百官自报家庭财产,房产几套?银行金银珠宝多少?名下公司几处?名烟名酒古玩字画等等都需详细上报,一旦查实瞒报少报灭族杀头,千里流放。看到诸葛亮自报的财产清单,表示怀疑,"当了这么多年的承相,就这么点财产?于是就带领纪委,反贪局一干人马来到诸葛家,翻箱倒柜一番,连一样值钱的玩艺也没找到,这下不好收场了,冤枉老相父了,急中生智拍着桌子把手下大骂一顿。并当即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国人民向诸葛亮学习,以诸葛亮为榜样,廉洁奉公,做人民的好公朴,加大反腐力度,把蜀国建设成比魏国,吴国更強大而努力奋斗。


一壶浊酒喜相逢


大部分人对钱的贪欲是很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因而大多人通过这一项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应该说这样的标准是错误的,或者说不全面。

人有七情六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有人贪财,有人好色,有人要名,有人爱权。如同吃面条,酸辣苦甜咸,各有所需。

而儒学人士即所谓的清流对名的追求,对名的渴望,是远超过钱的,这就比较隐秘。

比如翁同龢以儒学人士自称,他对名望及权利的追求掩盖了他的奸臣的本质。

他对权利如饥似渴,贪得无厌,而且有了权利以后,出于保护权利的需要大肆弄权,利用慈禧光绪之名,打压不同政见者。

同时他又是一个假道义。甲午海战,李鸿章希望根据实际军力议和为主,他却站在道德高地,不管不顾长时间军力荒废,全力主张同日本开战,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操得到皇帝及大家的认可。实际上战与和是一个中性词,并不存在战一定好,和就不好。战有很大的掩盖性,容易为人利用转嫁矛盾,战与和关键看实机,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才能成功。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又一次站在道德高地,反对割地赔款,所有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卖国的责任推给李鸿章。

实际上人有三六九等,有些人除了钱以外,对名的渴望,对权利的渴望不会亚于对钱的渴望。部分人甚至超过对钱的渴望,(当然名利双收是普通人的渴望)。

诸葛亮作为忠于朝廷的道德典范,一心为国这是不容置疑的,大公无私之名是他一身的追求。只是不顾国力的实际情况,不断用兵,不断北伐,自然有开疆拓土的志向,也有留恋权利的嫌疑。

因为身处高位,自然不免得罪奸臣,当然他也还有很多政敌,诸葛一身唯谨慎,不想给政敌口实,估计也是他不敢留财的原因。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诸葛亮在胡扯淡,仅仅是他的武平候食邑都不止“薄田15倾”,刘备时代就“赐禄百亿”,他自己的“衣食用度,悉仰于官”,一辈子都在花公款,


狼的影子319


丞相一辈子对我老刘家衷心无二,我等却以小肚鸡肠度之,我这是在后悔和自责啊!刘禅去差了和诸葛亮说的一点不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