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托孤并非政治作秀

  帝王临崩托孤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唯独昭烈帝刘备之托孤为人所津津乐道,为何?原因只在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永安托孤并非政治作秀

像刘备这种“君可取而代之”的托孤态度,历史上绝无仅有。大多数的托孤先主,都会想尽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后代,设计各种牵制方法,来防止辅政夺权的可能。再者,刘备坎坷了大半辈子才从一介草民成为一方霸主,开国皇帝,龙椅尚未坐热,又岂会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永安托孤并非政治作秀

于是有人便说刘备此言虚伪至极,甚至认为这是刘备的“激将法”。三国时代,政治道德沦丧,一切以狡诈相向,因此刘备先把事情讲白了,反而断了诸葛亮夺权的念头,只能死心塌地地辅佐刘禅。

此言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只要深入了解蜀国当时的形势,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详细的分析,便可看出以上结论其实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永安托孤并非政治作秀

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到刘备临终之时,君臣之间已有16年的交情。其间,两人互相信任、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诸葛亮对刘备不离不弃,面对孙权的“利诱”和曹军的进逼都不改初衷,可谓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县长做到了皇帝。他们之间是共过患难的君臣,是彼此知根知底的朋友,这是一种斩不断的鱼水深情,堪称君臣际遇的典范。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6年的时间足以使得刘备认清诸葛亮的为人。再者,刘备并非是无能之主,相反却有“知人之鉴”。所以,刘备根本没必要在临死时还费尽心机地试探诸葛亮。那么,刘备何出此言呢

永安托孤并非政治作秀

关于这一点我比较赞同王夫之的“专说,即“先主之任诸葛”是真诚的专一的,刘备的遗命乃是为了“以一后主之心”,就是要刘禅全心全意依靠诸葛亮而别无他念。

夷陵之役后,蜀汉情况很不乐观:关、张马、黄四大将先后去世,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已寥寥无几;战败的损失和士气的打击使得蜀汉军队作战力近乎崩溃,无法再与吴、魏抗衡;益州和汉中的政局不稳定,叛乱不断;荆州又失,蜀汉财政、经济困难加剧。再加上蜀汉政权中本身存在着荆州、益州、东州三大政治集团。刘备在时三大集团尚能和睦相处,但刘备一旦

旦驾崩,对于年仅17岁的刘禅能否胜任,他很担忧。所以他给诸葛亮那段“君可自取的指示,多少是在为自己辛苦一生所创建的这块基业的前途着想,是为他的丞相在后主与众臣之间树立更大的威信,因为先帝清楚地知道他的儿子没用,所以用这样的遗诏以给后主压力,督促其行为。所以托孤并非作秀。

永安托孤并非政治作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