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桂枝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一、應用:

1.治心悸、氣上衝等,桂枝能平衝降逆,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2.治療出汗。汗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溫通心陽。

3.藥證

桂枝舌:舌質淡紅,舌體柔軟,舌面溼潤,舌苔薄白。

桂枝體質:"林黛玉"。

二、用量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傷寒論》用桂枝有三個劑量段:

小劑量(2兩):多配伍麻黃治療身體痛、無汗而喘等。

中劑量(3-4兩):治療腹痛或身體痛;

大劑量(5兩):治療心悸動、奔豚氣等;所以,桂枝用於心臟病,必須量大,可用12-15g,甚至達30g。

三、經驗配伍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1.桂枝甘草是平衝定悸的主藥。

桂枝甘草茯苓為動悸;

桂枝甘草人參麥冬是虛悸;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是驚悸;

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桂枝湯治脈弱自汗;

桂枝加黃芪湯治身腫自汗;

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

芍藥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一、應用:

1.芍藥甘草湯主治"腳攣急",解除肌肉攣急的作用非常明顯

3.芍藥能用於便秘者。

2.腹痛時,《傷寒論》必用芍藥。

5.芍藥枳實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腸動力劑,相當於西藥馬叮啉。

6.芍藥配白朮茯苓,是利水劑。

三、用量: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傷寒論》用芍藥有2個劑量階段:

用小量:2-3兩即可。

大量:4-6兩,主治以腹中急痛為主證的病症。

芍藥甘草湯原方用量各4兩。 後世用量從12:1到3:1不等。

甘草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一、應用:

1.用於瘦人。《神農本草經》載甘草能"長肌肉"。

2.咽痛,多用甘草。

3.甘草用於口腔黏膜病。咳嗽也是黏膜病。

二、經驗: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1.甘草6g,桔梗3g。為利咽方。。

2.甘草6g,桂枝12g。為定悸方。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甘草12g,乾薑6g。用於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為特點病症。

大棗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一、應用:

1.《傷寒論》使用大棗最多的是與生薑、甘草分別同用。

2.從臨床來看,凡動悸者、髒躁者,多形體瘦弱、舌淡脈細,故使用大棗、甘草為主的方藥。

3.《傷寒論》對體質瘦弱的虛勞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棗,最大量達30枚,因為大棗味甘,含糖量很大,可以作為能量補充。

二、使用注意:

大棗一般不與麻黃配伍。

麻黃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一、應用:

1.麻黃多用於無汗證。

2.麻黃配黃芪:主治關節疼痛、汗出身重而腫者。

3.黃腫者的咳喘,麻黃最為適宜。

4.《傷寒論》使用大劑量麻黃強調脈象,如大青龍湯證的脈象為浮緊。

二、用量

1.麻黃的用量有多個階段。

2.麻黃的中毒量為30-45g。《傷寒論》用麻黃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一、應用

1.麻黃湯證或桂枝湯證的惡寒,一般經發汗以後可以減輕,如果惡寒不僅不減輕,反而比以前嚴重,這種情況多出現於陽虛證患者,惡寒同時,常常汗漏不止,身體溼冷,精神萎靡,此時就適宜用附子。

3.附子主治脈沉微與痛證。

2.大劑量附子多用於痛證。

4."附子脈"的表現: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6.《傷寒論》使用附子: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止痛多與細辛同用;

溫陽止瀉多與乾薑同用;

配人參治大瀉而脈微不出;

配大黃治腹痛而大便不通

與白朮茯苓白芍同用則利水;

二、用量:

理不過《內經》,法不過仲景,從《傷寒論》看中藥用法

《傷寒論》用附子有2個劑量階段:

回陽生用1-2枚;

止痛炮用3-5枚。

三、使用注意:

有毒,須久煎。 附子中毒,古時侯用甘草、黃連、肉桂、綠豆、黑豆湯解之。現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魯卡因等。口服濃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澱生物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