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來最著名的武式太極拳家的拳架特點

姚繼祖先生,永年廣府人,是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師承李亦畲先生次子李遜之先生。先生上承武李一派太極拳之嫡脈;下開武氏太極拳永年老架廣傳之先河。無論從拳學實踐上還是拳學理論上,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功夫。先生所傳拳架保持武李一派太極拳本色,未做增刪改動,原色原貌,可謂武氏太極拳老架子的“活化石。”但先生拳架雖得傳正宗而功夫上卻絕不故步自封,在拳學實踐和教學上與時俱進,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實踐。概括起來,即以“中庸為體,以無為為用,以養氣為旨圭”,節略歸納如下:

近三十年來最著名的武式太極拳家的拳架特點

(姚繼祖先生拳式)

一, 以中庸為體表現在姚繼祖先生所傳拳架上的特點

1,以守中為核心

姚老師強調武氏太極拳首重身法,從初學拳者到拳場老手,身法是永遠必須重視的。有了身法的正確,才能由勁粗到勁精,由氣粗到氣精,最終登堂入室,否則,練拳終生也難窺太極堂奧。在諸身法中,姚師最強調尾閭正中,這是身法的核心。強調要把脊骨豎起來,姚老師曾引遜之先生的話說“脊不堅,藝無成日。”就是說,如果腰脊豎不起來,一遇外力出現挺胸凸肚或羅鍋弓背,則身法全無,功夫永遠上不了康莊大道。姚師解釋拳論上“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這句話時說,纛是軍隊帥帳前的大旗,帥旗一倒,則軍隊必敗,練太極拳也如此,腰脊一倒就是軍中大纛倒了,故必敗,所以拳論上說“腰為纛”。姚老師總是隨時隨地地強調豎腰的重要,平時說拳就豎起食指比喻,吃飯時就豎起筷子演示,務要弟子明白腰脊的重要。姚老師說武氏太極拳守中用中,尾閭正中就是身法守中最重要的體現。隨著拳架功夫的練習,慢慢能做到尾閭正中,表明拳架初步有了功夫。但當推手時受到外力侵襲,對方破壞我的平衡時,往往不能走化開對方的粘逼而保持尾閭正中,這是就要整身彈跳而出,這就是老拳論說的“被打欲跌須雀躍”,寧願蹦出去,也不能前傾後仰或左右支絀丟失身法。等到以尾閭正中為核心的“周身一家”做到了,就可以隨時得機得勢。

2,走架時以腰腿支配手臂

姚老師說:會腰腿打人了,就會太極拳了。練太極拳要會腰腿換勁,否則終是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因為在推手中,你手上一妄動人家就知道。只有腰腿支配手,手才能不妄動,才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所以必須腰腿支配手臂,腰腿怎麼動手臂怎麼動,腰腿進手進,腰腿退手退,故五行步法的靈活運用是關鍵。底下的勁增一分,手上的勁增一分,底下的勁減一分,手上的勁減一分,絕對不是依仗手上的招法而是靠腰腿的換勁贏人。上身棚捋擠按採列肘靠八法的運用完全是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的支配和變化,姚老師說“八卦變化源五行”即是此意。因為變化全在腰腿上,所以與對方相接觸的地方變化十分微小,而且這種變化是完全隨著對方,所以對方無從感知。這樣才能“拳打不知”,才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英雄所向無敵。”

二, 以無為為用表現在姚繼祖先生推手上的特點:

1, 隨人所動,毫不由己

姚老師教導我們,推手中一定要跟著人家走,隨著人家動,手臂上只要有一定的支撐力就夠了。初學推手就要把由己的用力習慣在隨人中改正過來,不要爭強好勝。如果一直習慣由己,就永遠不會借力打人。所以,我剛給姚老師學拳時他老人家不讓給別人說是跟他學的,更不允許到外面跟別人推手。就是怕在沒有養成從人習慣時對外推手就難免有意氣之爭,結果就會由己亂動,身法亂挪,剛練出一點兒功夫就又丟了。所以姚老師主張初學推手最好在師兄弟之間進行,這樣可互相喂勁,不因爭勝負而由己亂動、丟失身法。

太極拳的妙處在因敵變化示神奇,能處處隨人,則對方處處不得力,變化就在隨人上。所以與姚老師一接手就背,身法也不靈,招法也不靈,有勁使不上,剛也不行,柔也不行。而他的手你感覺根本就沒動,因為他全隨著你,他勁路的變化全在腰腿上。

2, 接勁打勁

姚老師教推手要求先接好勁,兩人接好勁了再變換腰腿,隨人所動。腰腿後撤時看看手上接的勁斷了沒?旋轉走化時看看勁斷了沒,時刻要保持接勁狀態。這樣才能由打招向打勁轉換,慢慢習慣了就會與對方一接觸即能接、化、發。接勁的分寸掌握就是皮裡膜外,即皮膚裡面骨膜外面的微細空間。如果接觸輕了不能有效地控制對方,接觸重了就吃骨頭,轉換不靈。所以李亦畲說“我意恰在彼皮裡膜外之間,妙絕妙絕。”我的精神意念總在彼皮裡膜外之間,慢慢就感覺到對方的勁怎麼來,我的勁怎麼引,這都是打勁而不是打招,慢慢能接勁打勁,則能接觸一點而控制對方全身,才能不管對方用什麼招,我只控制其勁路,從而達到好的技擊效果。能用勁路制人,則絕不會再去研究什麼絕招,也不會再去撕袍掠帶,只隨對方一來即是拿,一回即是發,完全是無為之妙因敵變化。所以與老師推手,感覺他哪兒都沒動,但你就是失去平衡,受他控制,有勁使不上,而且怎麼掙扎都不行,越掙扎越難受,這都是制對方勁路的妙用。

3, 不丟不頂

姚老師特別強調不丟不頂,要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要求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體會不丟不頂的分寸。他說不丟不頂不只是兩人手臂相連你退我進叫不丟不頂,更主要是接的力度不允許有絲毫的無故增力或減力,接觸處力道的無故增減這都是丟頂。他曾用手指在桌子上帶動火柴盒做比喻說:你按的勁大了,火柴盒癟了,破壞了他的外形,不能輕靈地帶著它移動旋轉。你按的勁小了,只能在火柴盒上摩挲,不足以帶起火柴盒,只有用力不大不小,一按下去與火柴盒反應出來的彈力相合,手指才能帶著火柴盒隨意移動。以此比喻牽動對方也需這樣用力不丟不頂,不大不小恰到好處。所以,姚老師說之所以叫粘拳,是對方與咱手腕子一接就能讓他來就來,讓他去就去,讓他拐彎他就拐彎,都在不丟不頂中控制。

三, 姚繼祖先生練養的特點

1,太極拳是養出來的

姚繼祖先生曾言,太極拳不是練出來的,是養出來的。拳論講“氣以直養而無害”,什麼是直養?直就是不憋屈,就是順暢,所以無論練拳推手時都要勿逞其力,勿暴其氣。就是不要努勁,不要憋氣,尤其在一些不易放鬆的拳勢中,如更雞獨立等更要注意。姚老師說太極拳不提倡崩力、爆力,提倡擁力,因為擁力即使在發力時也能變化、能展拓,欲發就如泉湧出,欲收則疾如電掣。不練擁力,發勁就單薄,而且不能髮長勁。以擁力為基礎,發爆發力時就更脆更整更渾厚。如只會發猛勁,則以後發勁不易控制,不能“權彼勁之大小分毫不差”。

從內養的角度說,姚老師說養氣要注意葆精。從傳統醫學上講,精是人體能量的物質基礎,精足則能化氣,氣足則神充,氣到則力到。所以練拳之人要節慾,要養好腎精,這是練好功夫的物質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