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洪均生弟子談太極拳站樁和走架最核心的祕密

修煉太極拳與學練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學書法,從描紅印格開始,然後選擇一本字帖,照樣臨摹,臨到很像了,再換一本臨練。一、二本字帖功法打下結實基礎,然後才觀摩各種流派的書法,吸取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必強求像哪家字體了。

學太極拳也是如此,開始練一種拳式,打下結實基礎,達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吸取各種流派的長處,融會到自己的拳裡面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同一師傅的 徒弟,十個有十個樣,其道理也是如此。現今我練的太極拳架主要兩種套路:一是以楊式架為形式,以鬆柔為主的拳架,主要培植內氣(即內功)與內氣流轉,我稱 之為“內丹架”。另一是以洪傳陳式架為形式的,以練纏絲功法為主的套路,我稱它為“纏絲功架”。除了練這兩套拳架外,每天保持20分鐘的站樁。

我無論站樁、練架最核心的秘密或所追求的目標即為:虛靜、意氣、聚放。

虛靜

所謂“虛”,就是肢體均不用力,每一塊肌肉都放鬆。只有真正虛了,“靜”也容易做到了,腦子及身體都做到了靜,自然也能做到“虛”了。所以虛、靜、松是個整體,不能孤立來看。這是培養內氣的唯一途徑。

意氣

所謂“意”,就是思維活動,太極練意不練力。所以無論站樁或練架,都是以“意”指揮運動。肢體自己不能主動。是在“意”指揮的被動。“太極沒有手,兩腳空空走”就是這個道理。

當你做到鬆了、虛了、靜了,日子一久,身體裡會產生一種感覺:松沉下去,到腳底,又從腳底升騰上來,直到百會穴,如同流水,如同氣流,隨著你的“意”向而流轉。這種感覺就是“內氣”。

“氣”是什麼?是能量,身體裡面由“意”激發和誘導下產生的能量。在與人推手中,不是用肢體把人推倒,而是通過接觸點把“氣”放出去,即把“能量”釋放出去,對方會頃刻跌出。

聚放

“聚”就是把內氣聚集起來,“放”就是把內氣釋放出去。上面說過,“內氣”是一種能量。那麼如何培植、積聚呢?說得簡單一個字“松”。

“松” 是太極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觀念,也是最基本的,要練一輩子的功夫。你真正松得了,你的太極功夫也長進了,愈松得透徹,你的太極功夫愈好。否則外形動作如何好看漂亮,或學會多少套架子,實際上只是學會了一個空架子。猶如一個十分精美的汽車模型,外形十分逼真,但它裡面是沒有機器的。從太極拳來說,這“機器”就是內氣。

許多時候,自以為自己身體已十分放鬆了,稍一遇外界刺激馬上就僵了,這是因為實際上沒松透的緣故。

要 練好“松”,首先要解決對松得認識問題。初學太極拳時老師要求放鬆,思想上總將信將疑,心想“松”真能練出功夫來麼?後來又受一種誤導,“運勁要松,發勁要緊”的影響,結果,表面上看很鬆柔,實際上經不起檢驗,一與人搭手,就硬了。在長期實踐中慢慢體驗到練太極拳放鬆的重要,才肯下功夫去研究放鬆,追求放鬆。

“松” 要大松,全身松,每一塊肌肉都要放鬆。如此強調松,其目的就是為了聚集內氣。太極拳是一種“重意不重力”的拳種。練到一定程度,太極拳發人,不是靠肌肉的力量。而是把內氣一瞬間發放出去,它的威力是很大的。這種內氣其實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的獲得首先靠身體的放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太極拳就是一種放鬆的功夫。

在未獲得內氣之前,練太極拳的常規法則也必須遵守和訓練。

如 “中”,就是中正。人的尾閭至百會是一根軸,軸不能歪斜。就像建築工地上的起重機,塔身必須中正,固定不動,吊臂才能靈活吊貨物。設想塔身歪斜、晃動能吊東西麼?練拳時身子就是塔身,只有中正,手臂才能靈活有勁,否則不推就自倒了。又如一棵粗壯的楊柳,在狂風暴雨中,枝條搖擺飛舞,但它的主幹因其根深扎泥土中而紋絲不動,枝幹和柳條怎麼舞動,都不會被吹倒。枝杆和柳條與主幹力量是順暢的,也不會被折斷。但有枯枝和節疤的地方,因與主幹傳力不順暢,就很容易被折斷。打拳也是如此,如下盤中正,並與兩臂勁力相通,就不會被推倒。如果身體某部分僵硬,如同柳樹的枯枝和節疤,下盤的勁力就傳遞不過去,在推手時,這部分就成了被對方制服的部位。

“丹田”是人體重心之地,具體指哪個部位,雖然專家們說法不盡相同,大致是指肚臍及其背後命門以下一寸的區域。丹田並非指某一點,而是一個區域。

我對丹田的認識有個過程。開初十分強調“氣沉丹田”,練拳儘量把氣沉入丹田,但愈練愈僵,腳底也愈練愈浮。後來慢慢認識到,只要鬆了,虛了,丹田之氣自然有了。道家講“道法自然”,如果刻意追求,適得其反,自然而然產生的丹田之氣才是真氣。

對丹田的運用各家也有不同練法。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瀋陽有兩位武式太極大師:霍夢魁和閻志高。霍強調丹田功夫,他的架,每一動就轉換,實足旋踝轉膝,虛足不動,這種練法源於道家之“踵息”,強調實足踵擰轉。而閻志高講究以丹田帶實足腳跟和虛足腳尖同時捻轉,被稱為“落地梅花”。二者形式雖有不同,其實質都一樣,通過鬆沉把丹田之氣都落到腳底,升騰上來,經過各關節傳遞到手上,然後發放出去。

我練拳注重腳底,而不太關注腹部丹田。我認為只要做到全身鬆開,上松下沉,把勁沉到腳底,會自然產生一種往上升騰感覺。愈沉腳底升騰的感覺愈強,勁力就愈大。

我主張站樁。因站樁是學練身體放鬆和積累內氣的重要手段。我站樁的姿勢非常隨意。任取拳架中一個式子,如提手上勢,擺好架勢後,全身放鬆,意氣沉入腳底。任其上下升騰,每天20分鐘左右。站後非常舒適,輕鬆。平時等汽車、排隊購物,任意一站,自然放鬆,別人看不出我是在練功。所以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站樁。對內氣的培植很有幫助。

當你內氣產生後,如何應用,這就靠意念的引導。“意”是指思維活動。在練架和推手中,內氣聽從意念指揮,要它到哪裡就到哪裡,這就是內氣流轉。在推手時順著對方接觸點運動方向,引向自身虛處,同時自身腳底的勁力(內氣)返回對方身上,對方即會浮起。很重要一點,自身的接觸點不能有力,不能用肢體動作,而靠內氣的催動,而且實腳要能提得起來,這些都是在意念的指揮下完成。太極前輩說:太極沒有手,兩腳空空走“,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與其他拳種和運動最大的不同特點,就是有明確的哲學指導思想,即中國古典哲學的陰陽理論。中國古人認為,天地之間,萬物都存在著一個陰一個陽互相轉化的關係。大至天與地,大地沉濁陰暗為陰,天空明亮輕浮為陽。小至人的一個小指頭,都存在陰與陽的對立統一關係。太極拳的架子和推手,無處不存在一陰一陽相互轉換和變化關係。所謂開合、虛實、動靜、卷放等等都是太極陰陽不同表現形態。由於太極流派不同,強調的側重不同。如孫式太極強調開合,陳式強調卷放,其實質都是陰陽變化。所以我認為只要真正掌握陰陽即虛實變化規律,在實踐中會體悟到適合自己的功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前人的經驗和理論,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功夫是上不了身的。

我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始學太極拳以來,深受太極拳帶來的好處。在漫漫人生歲月中,常經受各種挫折與煩惱,每到此時, 會找一靜僻地方,打一下太極拳,心情就會平靜下來,冷靜地思考,比較妥善地處理問題。太極拳讓你學會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向上的生活方式。記得學練太極拳的 初期,老師常說:你們現在年輕,不覺得什麼,等你們過了五十歲,就會發現學練太極的人與不練太極的人,就是不一樣了。一晃間40多年過去了,已過古稀之年了,同代人在一起,堅持練太極與不練者,體質和精神面貌有著明顯的區別,實踐證明堅持太極拳鍛鍊確實能讓人精神充沛,永葆青春。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出現過幾次“不測風雲”,1998年遇上了車禍,經搶救活下來,不久恢復了正常。2010年5月晚間,我又被一輛飛快的電瓶車從背後撞成脊椎骨折,其後果可能以後要坐輪椅了。當時考慮動手術,在脊椎上裝鋼架,以後還要拆,而且其效果醫生說不能保證。所以我堅持不動手術,靠自然療法,就是躺在床上做內功,自我調理,三個月後,我就起來了。不到半年,我能自由行走了,而且能打拳,與人推手了。現今一切正常,與青年人推手,也不感到有什麼異樣。太極拳給我生命注入巨大的活力。

太極拳是一個巨大的寶藏。當你學會一個或幾個套路,從健身方面來說是有益的,然而從學術角度來看,還只能說你在寶藏的門口。只有真正進入寶藏之門,才會發現 裡面有這麼豐富、巨大的寶貝。然而這些寶貝又非輕而易得,必須經過艱辛的努力和探求。當今世界科學突飛猛進,而對人體自身卻知之甚少。我們人的許多潛能還 未得到充分發掘。就是太極拳,還有許多現象說不清楚。如:“內氣”,上面說過是能量,但科學依據呢?各說各的,無有定論。正如中醫的經絡學。“經絡”是什麼?國內外那麼多專家都在研究,但到今天還是沒有正確定論。

最近國外掀起一股研究懸浮熱,人可以離開地面漂浮在空中。許多科學家研究得出結論:假的,是魔術。也有科學家認為人體通過內部意念的激發,能形成一種高能量微波磁場,能和周圍磁場形成互相排斥的力量,最終導致人體懸浮上升。懸浮列車也是利用磁場同性相斥的原理使列車凌空的,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依此原理, 太極拳的“凌空勁”發放是否有了科學依據。當然這是我的推測,但這為我們研究太極拳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太極拳這豐富的寶藏正等待我們去研究開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洪均生弟子談太極拳站樁和走架最核心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