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汶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明初至今,歷經多場戰亂,渤泥國王墓一度渺不可尋,就連附近的村民也不知其墓主身份,只根據墓前石人的臉部高鼻樑、拱嘴唇、有八字鬍翹起的形象,稱其為“馬回回墳”。

1958年5月,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工作人員在東向花村進行文物普查時,經村民們指點,在烏龜山南麓,發現橫臥荒草亂石中的一群石刻,龜趺及神道碑(殘斷)雕刻的藝術風格與明初功臣徐達、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斷為明墓。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後又發現在土中的斷碑,碑文中依稀可辨“永樂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國王去中國”、“體魄託葬中華”、“葬王於安德門外之石子崗”等字樣,經普查人員查閱《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明代胡廣撰寫的《浡泥國恭順王墓碑碑文》,其內容完全一致,始知這座墓是十五世紀加里曼丹島上浡泥國(即今文萊蘇丹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的墓葬。

渤泥國王墓,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帝王墓之一。因渤泥國信奉伊斯蘭教,故當地群眾稱“回回墓”。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古渤泥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北部,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就開始與中國友好往來。

洪武三年(1370)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秋出使渤泥。洪武四年八月,國王馬合謨沙遣使隨張敬之回訪。

永樂三年(1405)冬,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獻土特產,明成祖朱棣派官封其為王。

永樂六年,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帶著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明成祖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接待了他們。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渤泥國王在南京遊覽月餘,終因不幸染病,雖經御醫精心調冶,終因病情過重,病逝於南京。明成祖遵其遺囑"希望體魄託葬中華",按王禮埋葬了這位異邦國王,諡曰“恭順”。

麻那惹加那乃的兒子遐旺襲封渤泥國王。

永樂十年九月,遐旺和他的母親又一次訪問中國南京,祭掃父墓。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浡泥國是具有千年以上歷史的文明古國。據史載,浡泥國人素以“惡殺喜施”著稱於世,“人多唸佛,素食”。

與我國的友好往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漢時期。

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遣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等人,從泉州登海船,“奉詔”跨海出使浡泥國。

1371年,浡泥國王馬哈謨沙遣使到中國朝貢,祝賀明王朝的建立。中、浡兩國間的友好往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永樂六年(1408)8月20日,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親率王妃、子女、弟、妹、親戚及近臣150餘人來中國。

明成祖朱棣得知後,即派中官太監杜興專程前往泉州迎接。在去南京的途中,所過州縣,均由當地官員設宴款待。

8月28日,麻那惹加那乃抵達明都城南京,明成祖親自在皇宮的文華殿會見浡泥國王,互贈禮物。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隨後又在奉天門大擺宴席熱情款待,王妃則由明廷高官夫人陪宴於他們下榻的會同館(即國賓館)內。浡泥國王所獻禮物“陳之文華殿”。

明成祖又回贈“儀仗、交椅、銀器、傘扇、銷金鞍馬、金質文綺、紗羅、綾絹衣十襲”,“自王及妃以下悉賜冠帶、襲衣。”在會同館內,還配有太監料理生活。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國王對中華萬物充滿了讚賞之情,心情非常興奮。不料,9月間,“王忽感疾”,並日趨嚴重。明成祖得知後,立即派太醫“善藥調治,遣中貴人勞問,旦暮相繼,又命大臣視王疾差”。

浡泥國王終因病篤,診治無效,於同年10月1日病故於會同館內,年僅28歲。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浡泥國王臨終前,向王妃等人留下遺囑,希望“體魄託葬中華,不為夷鬼”。明成祖深感哀悼,輟朝三日,並賜浡泥王諡號“恭順”,以王禮具辦棺槨明器,葬於安德門外石子岡,墓前立碑一通,碑文由文淵閣大學士胡廣撰寫,長達2千言,真實、生動而系統地記述了國王訪華期間的種種史實。

在墓側又立祠以祭。明成祖命其4歲之子遐旺襲承浡泥王職,朝貢以3年一次。12月4日,明成祖遣張謙、行人周航等人,護送遐旺一行回國,繼承王位。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對於石子岡的浡泥國王墓,每年春秋二季,朝廷均派人前往祭掃。這是中國與浡泥國之間友好關係的高潮,是在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代皇帝的積極倡導和浡泥國王馬哈謨沙、麻那惹加那乃及遐旺三代國王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種官方友好關係一直斷斷續續沿續到明嘉靖年間。隨著西方各國在海上稱霸,對南洋各國經濟的控制,明朝政府與南洋諸國的官方貿易也就中斷了。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當地政府已將浡泥國王墓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將墓前神道石刻等建築修復扶正,新建了一條水泥路直通墓地,在墓地四周每年增植林木。

文萊國王室先後兩次派特使前來奠祭他們的祖先。

1994年9月,該國文化代表團團長陛亨·賈米爾經過考查、研究,確認浡泥國王是文萊歷史上的國王,並據此著有《文萊蘇丹二世》一書。這裡成了中國與文萊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南京這座古墓開挖,揭開一個國家的百年之謎,文萊人終於找到祖先

渤泥國王墓坐北朝南,前臨池塘、遙對牛首山雙闕,東、西、北三面環山,實為“風水寶地”。

其墓園環境幽靜、林木蒼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數十個品種的上千株樹木環抱著陵墓。從陵區正門通往陵寢的神道呈弧形,神道兩側是兩兩相對的石雕像,莊嚴而肅穆。

吳奔星先生詩:“浡泥王墓永留芳,託葬中華歲月長。休道有家歸未得,海天空闊共金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