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贺州系列报道》白氏来源、先贤前辈、迁入贺州历史

白姓源出有六:


《姓氏贺州系列报道》白氏来源、先贤前辈、迁入贺州历史

颛顼帝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
名为氏。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
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
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
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
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
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
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
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
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
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
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
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

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
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
丙。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
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
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
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
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后勇,三年后
,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
积攻升为大夫。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
世系表》等资料所载,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
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
,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
,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
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
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
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
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
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
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
、金冠姓。
②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
系改姓而来。
③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
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迁徙分布


《姓氏贺州系列报道》白氏来源、先贤前辈、迁入贺州历史

网络图片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
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
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
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
,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
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
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
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
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
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
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
)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
,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

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
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
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
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
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
、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
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
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
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65%。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
行第73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的0.29%,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
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先贤前辈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
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
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

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
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
,并赐田韩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
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至河
南府巩县令。


《姓氏贺州系列报道》白氏来源、先贤前辈、迁入贺州历史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
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
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
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
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
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
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
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
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
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
琼集》等。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
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

,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
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
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
献。
白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
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
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
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
以沉重打击。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
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
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
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
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
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

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
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
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
病逝于台北。
贺州本系
据贺州市公安局户籍统计白姓居贺州第45位,
有11836人,占贺州人口的0.49%。主要分布于
平桂区黄田镇安山村白家寨、八步区拱桥村城
脚塘、平桂区黄田镇新村凤尾岭、公和村水井寨
、八步区仁义镇玉石村、桂岭镇公平村等地。
白家寨与城脚塘一支约于明末清初(400年前)
从河南迁入贺州,具体年份失考,迁徙时曾在湖
南稍事停留,在贺州已生活繁衍20代了。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
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

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
山、陨县间地。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
,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
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
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贺
州白姓均以“南阳堂”为堂号。
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
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
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
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
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

:“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对联〗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珍珠赠嫁;
紫石刊书。
栖真笔洞;
结社香山。
精治于术;
封武安君。
清衫司马;
紫清道人。
诗书继世;
忠厚传家。
士名标甲鼎;
完好饮琼林。
南阳开裔叶;
东洛衍支流。
执法不避权贵;
出奇善用兵机。
诗歌杰作香山士;
辞赋伟奇滤水风。
樊素小蛮桃李侍;
黄金白璧坚贞姬。
立身有则惟勤勉;
处世无能但率真。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两州刺史千秋业;

万首歌行八斗才。
六根清静林泉好;
七情无牵果木新。
素口蛮腰,常为侍史;
黄金白璧,难聘贞姬。
南阳受姓以还,百代簪缨垂燕翼;
皖水发祥而后,九天雨露满龙山。


《姓氏贺州系列报道》白氏来源、先贤前辈、迁入贺州历史

白氏宗祠与祖牌


在黄田镇安山村白家寨有一座白氏宗祠,为白家
寨与城脚塘一脉两房始祖寿公祠。原有公祠始建
年月不详,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却毁于1958年
大练钢铁时,被拆青砖去建高炉。现安山白氏宗
祠返修于1993年,位于黄田镇安山脚,为一进砖
混瓦房,占地面积80平方米,门柱雕龙,粗旷简
朴,大方不俗,宗祠绘有黄家湖精美浮雕彩绘四
幅。堂中供奉:白氏堂上本支始祖寿公考妣一脉
宗亲之位。
牌位联是:
祖本肇南阳一脉流传公长次;
宗枝发粤西两房按典祀千秋。


《姓氏贺州系列报道》白氏来源、先贤前辈、迁入贺州历史

白氏宗祠



宗祠联为:
白源河南祖德功劳深似海
氏出南阳宗恩威望重如山
(黄田安山白家寨)本圣直系源流图
本秀启富、自瑞如伯、作天文清、敬宗洪发、齐
其可贵、广炽吉昌、长修余存、仁义佳芳、维才
兴旺、晖彩久恒、旭日煦照、远载荣光。

(八步拱桥城脚塘)世金直系源流图

世李万聚、自瑞显玉、德素国云、明星亮月、正

立基业、家道克昌、启发贤良、永锡祯祥、学成志达、名建誉扬、积福

审核:朱孔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