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勿宰耕牛,勿弃字纸

为什么说:勿宰耕牛,勿弃字纸

 谷雨时节抢种忙

不可宰杀耕牛。以前科技不是很发达,人们耕田多数用牛,牛能代人耕田,使人免于饥饿,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却不能免除被杀的痛苦,原因就在于它的口不能说话。

我们有能说话的口,有能写字的手,怎么能忍心不代它求饶呢,并且编写诗歌,来感动大家,请看下面这首“耕牛乞命歌”

【大杖打耕牛,何不勤勤走?耕牛含两泪,一步ー回首。颈穿足力疲,有苦难开口。望得田禾熟,牛病毛将禿。不念从前劳,反付屠人戮。

耕牛怨莫诉,临去还踯躅。蓦尔吐人言,且拜且啼哭:吾到君家来,报君殊不薄。一面小心耕,一面受鞭扑。餐餐唯水草,未尝嫌淡泊。

吃尽千般苦,禾头方有谷。谷既在禾头,卖我置鼎镬。君得吾之钱,吾受君之毒。肠断骨犹疼,命在皮先剥。留我过残冬,天当赐汝福。

君既有爱子,吾亦怜鞠育。必欲杀我身,劝君饶我犊。寄语贤牧童,莫打耕牛高。自恨我前生,何故贪牛肉。半斤还八两,此理明如烛,官禁杀牛时,吾受屠人嘱。得钱容私宰,饱得妻孥腹。

不想到今朝,酬偿如此速。不见慈心人,化作披毛高。但见杀生者,临终恶鬼逐。三代不食牛,名列登科录,怨怨递相啖,旋转如车轴。我是作孽报,君莫为其续。后牛哀后牛,苦楚转相属。作此乞命歌,请君三复读。】

为什么说:勿宰耕牛,勿弃字纸

“勿弃字纸”不可随意丢弃有字的纸。这一条在现代有许多人不能理解,实际上关系很大,因为文字是传承圣教的工具。

最近一些年来,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地提倡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伟大的发明。正是因为文言文的发明,

才能把几千年积累的智慧、才艺、经验、成果,传递给我们。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承传的工具,因而决不能忽视。放弃了文言文,就等于是放弃了几千年祖宗留给我们的无尽智慧宝藏。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而依然屹立,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们中国祖先知道语言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的,所以语言跟文字如果一致,经过几百年语言变了,从前人写的东西,现在人就看不懂了。

西方人就没有文言文这样的工具。像欧洲,拉丁文是他们古老的文字,还有印度的梵文,现代人几乎无人能看懂,只有一些极少数的考古学家、专家,オ能理解一部分,而且并不能完全理解。

为什么说:勿宰耕牛,勿弃字纸

经过时代的变迁,语、文同步所产生的弊端已显露无遗。中国老祖宗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把“语”(说话用语)跟“文”(写文章)分开,言语不管怎么变化,文则不变。

因此通晓文言文,文字这一关的障碍没有了,就有能力深入经典,有资格接受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一一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如果还想延续到千年万世,就必须要保留、普及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秘诀就在熟读与背通而已,尤其年纪越小越容易栽培。

这个工具要是拿到了,就掌握了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几千年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累积,都提供你作参考了。

这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作为中国人,不能读懂自己祖先的文字,就不能承继中国四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即使英文学得再好,也枉为炎黄子孙。

学文言文要从背古文下手,举例来说,如能背通五十篇《古文观止》,就有能力阅读古文,如果能背通一百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

文言文是简要详明的文字,人的言语修养经由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获得很好的提高。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一件事:

“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

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

为什么说:勿宰耕牛,勿弃字纸

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止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

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他在自传中又写道:他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通《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中。

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国际的肯定。但是,说来奇怪的是,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

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杨振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理念。

为什么说:勿宰耕牛,勿弃字纸

他说:“我之所以怀疑0. La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生的道理,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类似杨振宁先生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文言文传递的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经验所蕴涵的潜在力量!现代中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文学习。

有的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接触,从字母到简单对话,通过不厌其烦地重复背诵而慢慢熟悉起来。英文,在当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交流工具。

但是,中国自己传承智慧的工具一一“文言文”却被忽视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懂得古圣先贤的苦心,

他们深思远虑为千年万世的子孙们着想,把他们的智慧、学间、人生的体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所以我们对于文字要珍惜。

珍惜字纸的用意就是要我们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的用意也在于此。这样,对于古人所讲的“勿弃字纸”这个说法就能够理解,而且也认为是理所当然,并能积极地身体力行,为下一代

作出榜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