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爲何要拒絕中國科技大學選址落戶南陽?

混亂的性子


河南南陽確實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的落戶,給了安徽一個發展的好機會,這個機會直到今天仍在惠及安徽。據此,很多人說河南人短時,安徽人有發展眼光。其實,大家忽略了其中的一個細節,這件事是成也河南人,敗也河南人。

  • 敗也河南人

當年由於中蘇關係緊張,北京13所高校要遷到地方疏散,其中包括中國科技大學。據當年參與疏散人員回憶,學校派出了兩撥人到湖北沙市和河南南陽去選址,其中到河南這波人是帶著國務院教科組組長劉西堯的親筆信去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無論是科大還是國務院,都是傾向於選址河南南陽的。

因為有親筆信,選址人員受到河南省高層熱情接待,但是接待雖然熱情言談中卻對科大落戶河南不怎麼歡迎。後來到南陽去實地探訪,南陽當地幹部也表示,土地有的是,但是糧食不夠吃,沒有能力接受一所大學。

第一波選址失敗,又派出了第二波人分赴安徽和江西。江西省比河南還痛快,直接表示不具備條件。安徽倒是沒有說不願意接收,但是選址人員看來宣城的條件後,認為條件太差無法落戶。

  • 成也河南人

就在準備放棄安徽時,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安徽省革委會主任(差不多相當於省委書記)李德生找到相關部門積極爭取,甚至為了讓科大落戶,不惜撤銷了原有的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兩所學校,將其校區騰出來給科大使用。

正是因為李德生的積極態度,為安徽爭取到一所國家重點高校,也成為今天安徽的驕傲。而且,依託這所高校,安徽又陸續爭取到中科院其他重要資源,使得今天安徽的科技研發能力走在了全國第一陣營。

鑑於以上,很多人諷刺嘲笑河南人,說河南人目光短淺,甚至不少河南人也自怨自艾。本人不是河南人,不過也想替河南人說一句,河南人也並非全都目光短淺。

有一個細節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此事中積極爭取科大的李德生,恰恰正是河南人。他是河南信陽新縣人,當時在安徽主政。正是在他的力主下,安徽給了中科大很多超高待遇,留住了科大。

此事中還有另一個河南人,建築設計大師楊延寶。楊延寶恰好是河南南陽人,清華畢業,中科院院士。如今中科大合肥的校園,當年就是楊延寶主持規劃設計。

中科大被從河南推了出來,又有兩個河南人在安徽土地上,一個極力挽留一個主持規劃設計,為中科大在安徽安了家。

所以說,此事是敗也河南人,成也河南人。

我是凡塵往事,歡迎關注交流,我會及時回覆!


凡塵往事


中國科技大學最早建校地址位於北京,後來由於中央統一部署,對一些大學進行外遷,這其中就有中國科技大學。當時外遷選址的時候,中國科技大學原本是想落戶河南省南陽市的,但是被南陽市拒絕後最終才落戶安徽的。


對於這所名牌大學,河南省南陽市為什麼要拒絕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南陽呢?


雖然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是教育資源很匱乏,整個河南省僅有一所“211工程”高校,那就是鄭州大學,而且河南人向來對教育很重視,在這樣情況下有這麼好的大學要落戶南陽卻遭拒絕,令很多人不解。


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特定的選擇。就像我們讀書一樣,當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覺得很多題目很難,但當我們上初中的時候,回過頭去看小學題目的時候,就覺得很簡單啦。其實這個道理和當時南陽拒絕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南陽是一個道理的,當時處於計劃經濟,新中國也在發展中,那個時候人們都是追求解決溫飽問題,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所需糧食自然很多,那麼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南陽,又要增加很多糧食的消耗,對於當地南陽政府來說壓力很大,至此才拒絕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南陽。


網上對此事件也是眾說紛紜,我們所處時代不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自然不同,現在人們更多追求的是精神需求,大多數家庭都解決了溫飽問題。

而那個年代,糧食稀缺,大多數都吃不飽,對於南陽政府以及領導而言,最重要的是怎麼解決溫飽問題。看待問題時間不同以及角度不同,自然所得出的答案也不同,那如果是現如今中國科技大學要落戶南陽,想必南陽就不會拒絕了。


決勝網


中國科技大學是由於戰備疏散遷出北京,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後,中蘇關係惡化,黨中央和毛主席判斷前蘇聯很有可能對中國進行突襲,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首都一些重要單位,中央決定採取疏散政策。

據中國科技大學校史記載,學校南遷原定在河南南陽,後改為安徽安慶。從有關資料也可以看出,中國科技大學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絕中科大,最權威的說法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主、副食品。

當時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兼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組長的李德生同志,得知中科大要搬遷,積極主動請求中央將這所大學遷往安徽。

中國科大先接到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的指示,1969年12月,中科大近千人到達安慶。部分師生認為安慶條件困難,反對學校搬遷。

當時李德生同志說,“中央決定將科大下放安徽,原來考慮放在安慶,現在看來不一定合適,可以放在合肥”。

安徽省革委會研究決定,撤銷合肥師範學院建制,將合肥師院的各系師生分別充實到安徽師範學院(蕪湖市)、安徽勞動大學(位於宣城市宣郎廣農場)和安徽師範學院安慶教學點。於是,中國科大6000名師生家屬和儀器圖書遷至合肥,在原合肥師範學院校址辦學。

中國科大在局勢好轉後一直想遷回北京,畢竟它要依託中科院辦學,但安徽方面極力挽留,最終中國科大沒有回成。為了挽留中科大,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給中國科大裝了暖氣,這在合肥是首家。另外安徽省積極與鐵道部協調,開通合肥——北京專線,以便科大教職員工回北京探親,由於這樣中國科大取消了回北京的念頭,一心留在合肥市辦學。

於是安徽取得了對中國科技大學的長期擁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安徽擁有了一所中國頂尖大學。以中國科技大學為基礎,安徽省還爭取到中國科學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國家籌建的20個頂級的國家實驗室中,安徽有三個,僅次於北京。


包公破案


說到中國科技大學當年打算遷往今天的南陽市確實是有這麼一檔子食,說法也是好幾種的,有說是當時的南陽因為糧食不夠吃,沒有辦法再給當時的中科大師生提供口糧,所以說就沒有接收當時的中科大,我想當時也確實有可能存在。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時的中科大本來打算遷往南陽市的,而且中科大領導和南陽市的領導都已經談好了,但是因為當時河南的省會剛剛遷往鄭州,所以說省裡希望把中科大建到今天的鄭州市,可能是當時的鄭州剛剛坐省會,基礎設施什麼的都不咋樣。



最終中科大不想要遷往鄭州,而河南省裡希望它放到鄭州而不是南陽,最終中科大既沒有建到南陽也沒有建到鄭州,而是選擇了今天的合肥市,對於河南來說錯過了中科大也是蠻遺憾的,要不然今天的河南又多了一所名牌高校,畢竟今天的河南好大學太少了。


豫東散人


先看看當時的歷史環境,1969年,中蘇交惡,中央決定疏散大中城市的人口,物資,進入備戰狀態。位於北京的高校也都往外遷移,遷到中西部地區。中國科技大學也在遷移的名單中。



當時首先考慮的是河南的南陽地區,認為南陽最適合中國科技大學的選址。河南省的領導人對於中國科技大學的遷入也是歡迎的,願意批三千畝土地給中國科技大學作為建校用地。但是有一個要求,不給落戶南陽,只同意在南陽專區的新野,唐河一帶。而新野,唐河這兩個地方是屬於山區,丘陵地帶。因為當時的河南領導人認為在河南建校有困難,心有餘而力不足。選址人員認為新野,唐河這一帶不符合建校的標準,也沒有條件,所以也沒有答應。

很多人都說河南之所以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是因為糧食的問題,怕遷入後的師生擠佔了河南的副食口糧。因為當時河南省的人口眾多,僅次於山東省,為全國第二大人口省市。再加上之前的大饑荒,河南省的領導人也是害怕。糧食原本就緊缺,還要遷入人口,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拒絕遷入也是迫不得已的決定,當時所處的環境真的是不允許。

那些說當時河南省的領導不重視教育的,你大可以查一查那個時候河南省接收了多少所學校與單位。就在當年河南省就接收了北京對外貿易學院,還接收了科協的五七幹校在漯河,科委的五七幹校在確山。而且時任的教育部部長劉西堯也說了一句話“河南去的單位太多了”。你還能說河南省當時的領導人不重視教育嗎?

南陽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也是有歷史原因在裡面的,不可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推到當時的領導人身上。當時領導人做出的決定也是受到現實的侷限,迫不得已阿。


大三老學長


這個大學其實蠻有爭議的,根據中國科技大學學校歷史記載來看,最早學校南遷原定在河南南陽,後來又改為了安徽安慶,從劉西堯專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國科技大學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絕中科大最權威的說法恐怕是怕大學師生擠佔河南的副食口糧,後來中科大多次想遷回北京,畢竟它要依託中科院辦學,但是安徽省一直在極力的挽回這個局面,然後就沒有走成。安徽省還爭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夜之間成為科教名城。

更為奇怪的是,跟中科大一樣,中國地質大學曾經想要落戶河南平頂山,但是也被河南拒絕,就這樣錯失了很多學校!河南錯失中國科技大學的後悔只在表層,顯意識裡,河南的小農思維是在骨子裡的,不自覺就不容易改掉!

中國科技大學是1958年98月創建於北京,她的創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他是唯一一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我想說的是河南錯過這一所大學真的是很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現在想讓人家來人家也不會來,真的錯過了一所值得珍惜的學校,畢竟這所大學在中國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就這樣被河南給拒絕了, 現在想想真的是很惋惜這所學校!

不知道大家怎麼覺得呢,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評論,留下你的寶貴意見,如果喜歡我請點個關注或者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農村小夥玉航


說的好像河南的事都是河南人自己能做主一樣。全國商品糧的生產任務是個緊箍咒,還沒定價權。當時有誰能知道背後有多少推手嗎?河南努力爭取都沒有爭取到,還說拒絕呢?南陽出過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諸葛亮觀天地選址南陽建茅廬。



當時的選擇也沒錯,河南南部因為虛誇風,糧食問題餓死那麼多人,不敢增加人員。當時安徽與河南都是農業大省,都是貧窮大省,為什麼安徽能接納那麼多的頂尖大學和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其實就是當時的河南領導班子沒遠見沒魄力,河南的乞丐是全國有名的,就可見當時的河南領導是多麼的軟弱無力。說個事兒: 我所上的高中在鎮上,當初是有機會搬到縣城的,但是鎮上的一部分人反對,說搬到縣城,鎮上和周邊管轄的村子的學生上學就太遠了。

我個人認為:上學遠不是問題,現在交通這麼方便。沒去縣城,反倒失去了部分資源。大家覺得呢?在那個以糧為綱的年代,糧田是最重要的!凡是不打糧食而又要佔土地的項目,一般的地方父母官是不屑一顧的,當時拒絕了還洋洋得意,現在後悔已晚矣!


春日盛宴


當時中國科技大學有一定的原因,需要遷出北京,但是在選擇落戶地的時候,選擇落戶河南洛陽,最後由於當時一定條件的限制,當時的領導拒絕了中國科技大學的選址落戶。

當時的條件還不具備引進一個大學,一個大學師生幾萬人,居住飲食等等很多方面,在當時的條件供應看來並沒有現在這樣輕鬆。

所以由於當時沒有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現在河南南陽人都有些後悔,畢竟放眼河南,只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連一個像樣的985名牌大學都沒有,還是很後悔的。



而自從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安徽之後,帶動安徽本地的很大發展,從該學校畢業的學生本地就業,都推動了當地很大的科技創新和進步。儘管現在的中國科技大學不止一次提出要遷回北京,但是由於各個原因都一次次被擱置。但是無論怎樣,中國科技大學是永遠不可能在選擇南陽了。


櫻桃說


看了很多評論,說是當時的河南怕科大師生搶佔了口糧副食,對科大落戶南陽並不積極,而落戶合肥。其實當時安徽並不在科大的備選項裡,科大優先選擇落戶河南南陽,不行的話,選湖北、江西,備選才安徽。當時安徽領導邀請科大到安徽考察,希望科大考慮安徽,進而科大最終落戶合肥,安徽邀請科大落戶合肥以及確保科大後來不遷離合肥無疑都是正確的。安徽為科大初期及後來的發展做了很多努力,科大為合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想象沒有科大的合肥,各方面都會掉一個檔次,至少在科技方面。

可能當時的河南領導也沒想到一所頂級大學對河南的重要性,或者對河南將來的重要性,畢竟對一個人口大省來說,河南好大學並不多。而安徽的領導也不一定就高瞻遠矚想到了這些,當時的河南和安徽都很窮,餓死很多人,能活著都不容易了,誰能看的出中國的未來,誰能說清楚以後的中國會有怎樣的改變。但是事實證明教育和科技對一個城市發展畢竟會起到推動作用。


朱斌88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是遷到安徽省安慶市,在那裡呆了一年,後來條件太差,改遷到合肥的。那個時候哪個城市都不願意接受高校,因為高校不但不能交稅,還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要吃喝拉撒。在物資匱乏的時代,這可是城市一個巨大的包袱!記得當年中國礦業大學鄧小平出山後就開始活動從重慶華鎣山返回北京。無望後,就活動搬到江蘇。遊說南京、無錫、蘇州甚至常州、鎮江無果後,才無奈選擇徐州。當時徐州領導比較開明,一開始就表示歡迎。結果搬到徐州。當時煤炭部長高楊文非常重視科技教育,每年從40億中央財政煤炭撥款中拿一個億給9所高校。所以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新校區建成後成為當時國內最漂亮的大學,北大清華都羨慕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