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前不久,朋友圈刷屏了一段話:

不要去打罵那些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但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車有娃那些。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看似職場裡一段笑話,卻那麼的扎心。那樣有房有車有娃的中年人,每天睜開眼就欠下一大筆債,房貸、車貸、生活費,孩子的學費、培訓費.......上有老,下有小,輕易說不得辭職。

即便面對再大的委屈和不平,也依舊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活著。很多作為體制內的人更是覺得,辭職了沒著落,不辭職不甘心,辭不辭都一樣難。

其實體制內辭職,只不過是從一種工作換成另外一種工作,從一種生活方式換到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沒有哪種更好,甚至沒有哪種更輕鬆,只有哪種你更喜歡。

這讓我想起一個大學同學,在一家體制內單位工作,當年入職籤合同的時候,規定她在單位拿到本地戶口,必須幹滿六年,否則就要賠償20萬。

六年還沒到,最後她的選擇依然是——花光積蓄從體制內跳出去。

這樣的一件事牽動了很多同僚,每個體制內的人的心裡辭職的糾結,又開始蠢蠢欲動了,好友群裡炸開了鍋。

有人說,不辭,卻又每月拿著固定工資,每天重複一樣的工作,似乎永遠出不了頭;年齡大了,反而會越來越沒辦法離開。

有人說,還是辭吧。但是家裡大大小小好幾張嘴等著吃飯;現在房貸公積金供著還算夠,辭職的又得多一筆支出了。。。。

每個人心裡都打著小算盤,千般苦惱,萬般糾結。其實說到底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想失去。最好的事是,得償所願。

其實關於體制內工作還是體制外工作,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在我看來,這無非是每個人價值觀不同而已。要說體制內不好嗎?也不能這樣說,不然也不會那麼多人擠破頭想進去。體制內活得精彩的人有,體制外窮困潦倒的也大有人在。

不管是在體制內或是體制外,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當你的能力和實力足夠強大,體制內體制外其實就沒啥區別的了。

要有能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認識一個播音主持專業的女孩子,大學唸的是一所普通學校。別說學校是一般的,即便是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播音主持,除非大學四年不停折騰,要是不認識人、專業不過硬,也很難進體制內電視臺工作。

幸運的是,她的父母還算有些人脈,找了很多人,通過多層關係,讓她得到了一個體制內實習的機會。雖然是實習,小姑娘也很努力,同事間的大事小事,甚至端茶倒水複印各種雜事都包攬。好在她人際關係處理的還算好,很快,她便順利入了職。

然而,生活很快回歸了平靜。她每天起早趕公交,領導每天面無表情的開會讓她總是困到掐自己大腿,每天的工作重複又重複,有時候無所事事想逛逛淘寶,還得看看周圍同事的眼神,一週外出採訪出鏡的時間少之又少。她想自己是喜歡出去跑的,累一點也可以,不希望太閒。畢竟這是自己的初衷。

可是日復一日,她開始也懶了,不喜歡跑動了,每次出去,學會了和同事一樣怨天有人,久而久之,她慢慢地懈怠了下來。

有一天她找我聊天,說自己兩年了,工作每天閒的,專業技能一點都沒有進步,反而還比原來還差。要說一定要找到進步點的地方,也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強了點。

我說,那也是進步啊,你要知道,在哪裡都逃不過人際關係。哪怕像我們這樣的創業自由人士。

她說,有一天主任講了一個笑話,明明是很無聊的,但所有人都跟著笑,還有明明不開心的人,卻強擠出一絲微笑,看著很討厭,真噁心。

我問她“你也笑了吧?”

她低下了頭,說,你知道我很討厭這樣的,我的價值觀和周圍人的完全不一樣,還要假裝一樣。這就是我討厭這個地方的原因。

其實,無論體制內穩定的工作還是體制外自由的創業生活,人脈關係都是無法逃避的,即使你離開了體制內,不懂說話依舊討人厭,不會做事依舊惹人嫌棄。

她很糾結,不知道要不要辭職。如果不辭職,等有了孩子以後想變動就更難了。

我不知道怎麼勸,我總認為,真正的勇者不是狼狽地逃脫,而是用閒暇時間,磨鍊自己,我們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社會關係錯綜複雜,一不留神命運便會讓你摔了一個跟頭。

而我們要做的是不能退縮,即使在體制內工作,許多事情身不由己,也要保持學習的能力,保持每天進步的狀態,要保持有離開體制還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體制內有兩種生活方式:

第一,靠人際關係活著的人,可是這樣的人,升官發財跟人脈和老闆的決定息息相關。要是遇到一個好領導那還好說,如果遇到一個二貨領導,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得天天夾著尾巴當孫子。

第二,靠自己的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到哪裡都跟螺絲刀一樣,跟U盤一般,不管插在哪個主機都能運轉。他的前途只和自己的專業技能息息相關,只要不是人脈關係太差,活得大體還是自由的。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這兩句話不是讓你隨時離開體制,而是讓你在安穩的生活下依舊努力進步。你已經有了安穩,不代表著你可以懈怠,你更應該自覺去進步。

體制內辭職,應該在辭職之前問問自己:

我想要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對即將面對的困難有充分的預估嗎?我對新工作的領域都準備好了嗎?

其實那些怨天怨地怨領導,天天嚷著要辭職的,經常只是隨口說說;如果本職工作做不好就任性辭職的,出去了可能更潦倒。

辭職了做得風生水起的,經常是那些本身工作能力就不錯,辭職之前已經有了清晰的方向,又暗暗積蓄力量的人。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曾火遍新媒體界的咪蒙在南方都市報工作了13年。她2014年辭職,卻沒先到僅僅10個月,把400萬元投資燒光了,合夥人也不得已走了,為此,她哭了整整三天。

後來對於自己的這段辭職經歷,她曾經寫文章回憶:

即使一年就輸得很慘,但從未後悔辭掉穩定高薪的工作。因為那份工作讓自己感覺不到價值感,找不到職業尊嚴,而且也學不到東西了。

雖然創業公司實在太虐,但是她就是喜歡那種一群人激情燃燒奮鬥的快感。

咪蒙獲得了認可,也賺了很多錢。這是她離開體制內最好的事——得償所願。

然而我們只看到了咪蒙短時間異軍突起,一舉做到單條廣告賣幾十萬。

卻不知道,早在09年她在微博就出過點擊量上千萬的爆文;她在創辦公眾號之前,就已經自帶幾十萬粉絲,是豆瓣紅人;知乎、貼吧、博客更是遍地開花;她在南方都市報編輯12年,辭職的時候已經是首席編輯,她做的很多選題都成為南都新聞的爆款。對於傳播規律很是熟悉,能應用自如。

她平常看到路邊的廣告語很棒就會拍下來整理,即便是看綜藝節目也會一邊做筆記,早已養成了隨時隨地積累的習慣。

所以說體制內和體制外,並不會對一個人有所限制,你能否成功,工作是否快樂,關鍵看的還是你自己是否努力。

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沒能讓你達到最好的狀態,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那對於你喜歡的事情,你是否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所謂的穩定也不過是溫水煮青蛙,只有每天都有進步的生活才能叫做穩定。不管體制內體制外,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都不求進取,憑什麼要領導給你承諾?憑什麼要求體制給你保證?又憑什麼讓別人給你創造美好未來?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有句名言:

“Some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確實,對於那些每天都在努力的人,體制內體制外的選擇,有什麼區別嗎?生活是自己的,如果你的羽毛豐滿閃耀光芒,無論走到哪裡,總能找到機會讓自己展翅高飛。你要知道,很多問題不是通過辭職就能解決的,只有讓自己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具備一技之長的資本,才不會為所謂的“體制”牽絆。

所以,不要說你選擇的是個“牢籠”,不要抱怨身邊的不公,不要後悔自己選擇的路,只要你不斷在進步,你所痛恨的身上的枷鎖才會變成翅膀,牢籠也會變成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