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筆法最巧妙的一首邊塞詩,全篇沒一個怨字,讀來卻哀怨無比!

唐代許多詩人擅長以畫的意境作詩,使得“詩中有畫”,甚至達到一種詩畫不分的境界。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直”與“圓”簡直用活了,彷彿讓人真的看見了這絕美景色。

史上筆法最巧妙的一首邊塞詩,全篇沒一個怨字,讀來卻哀怨無比!

似乎是受到王維的啟發,許多邊塞詩人都將這種圖畫渲染技法引入到自己的作品裡,由此誕生了一批十分優秀的摹寫邊塞景物的詩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是柳宗元的族叔——柳中庸所作。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徵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史上筆法最巧妙的一首邊塞詩,全篇沒一個怨字,讀來卻哀怨無比!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從東西奔波、往來邊城,到躍馬橫刀、征戰不休,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於滿懷怨情的徵人來說,這只是說著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還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於是又有了第三句:“三春白雪歸青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 “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境象肅殺悽絕。

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這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徵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裡,既顯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表明了徵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為怨語,而蘊蓄於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產生迴腸蕩氣的效果。

史上筆法最巧妙的一首邊塞詩,全篇沒一個怨字,讀來卻哀怨無比!

此詩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瀰漫著怨情。白雪、青冢、黃河、黑山,拆開來看,只是組成邊塞詩的普通意象,但是經過圖畫技法的組合,就變成了色彩豐富的丹青圖卷。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