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笔法最巧妙的一首边塞诗,全篇没一个怨字,读来却哀怨无比!

唐代许多诗人擅长以画的意境作诗,使得“诗中有画”,甚至达到一种诗画不分的境界。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与“圆”简直用活了,仿佛让人真的看见了这绝美景色。

史上笔法最巧妙的一首边塞诗,全篇没一个怨字,读来却哀怨无比!

似乎是受到王维的启发,许多边塞诗人都将这种图画渲染技法引入到自己的作品里,由此诞生了一批十分优秀的摹写边塞景物的诗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是柳宗元的族叔——柳中庸所作。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史上笔法最巧妙的一首边塞诗,全篇没一个怨字,读来却哀怨无比!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从东西奔波、往来边城,到跃马横刀、征战不休,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了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境象肃杀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产生回肠荡气的效果。

史上笔法最巧妙的一首边塞诗,全篇没一个怨字,读来却哀怨无比!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白雪、青冢、黄河、黑山,拆开来看,只是组成边塞诗的普通意象,但是经过图画技法的组合,就变成了色彩丰富的丹青图卷。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