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去年雙十一,優酷宣佈已擁有超過5000萬會員數,今年愛奇藝上市之際公佈付費會員數達到6010萬,騰訊視頻隨後也公佈了自己的付費會員數達到6259萬。綜合前三大視頻網站付費會員數,可以看出,中國付費會員市場增速迅猛,而且潛力無限。

近日,以“網生3.0時代”為主題的骨朵網絡影視峰會在京舉行,參會者圍繞互聯網影視行業格局的發展、跨界、包容與新生等熱門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娛評》特將其中頗有價值的觀點進行了梳理。

如何看待網生3.0時代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骨朵傳媒CEO王蓓蓓:中國的在線視頻市場雖然已經經歷了快速變革,但實際上行業只是剛剛引爆,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從臺到網扔掉遙控器的過程,我們得到的是小屏幕,人們得到了自由的選擇和選擇的自由。

我們有了新的紅起來的偶像,內容創作變得更容易了;我們得到了產品,它更細分化、垂直化,完全形成了季播化和迅速迭代,這些都是產品的特性; 我們得到了一個新的體系,行業已經完全進入大工業生產的時代,第一輪的去泡沫化也已經完成。

在新的體系下,即網生3.0時代,世界是平的。3.0時代是橫斷面,在把所有的規則重新打破,行業中所有東西會被分包。

過去,整個影視圈的大行業是由很多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非常靈活,也非常迅速地能夠成長和發酵,過去這是一種作坊,現在則是工業化製作,最根本的不同在於,一是標準,二是管理。

影視行業雖然是創造性行業,但它生產製作的過程依然可以工業化,這並不矛盾。工業化不是速成,也不代表了粗糙。我認為,要將創造的歸創造,製造的歸製造。

所以,在網生3.0時代,一定會有新的體系和新的法則誕生,只不過從業者要清晰,自己在這個新的工業齒輪當中,所處的位置是什麼。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愛奇藝高級總監、奇星戲劇工作室總經理李蒞櫻:從1.0的UGC、PGC到2.0的爆發期,到3.0時代以後的網劇發展是多樣化、全面化的,對市場來說是好事,但製作壓力巨大,IP費用、演員費用、製作費用和主創費用會促使成本越來越高,更新週期越來越短,用戶口味越來越刁鑽,都在讓平臺方壓力倍增。

所以我們一直在堅持金字塔理論,挑選最合適的合作伙伴、匹配風格與責任感兼備的導演,還有富含活力且肯吃苦耐勞的編劇。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高級副總裁楊振:在娛樂內容百花齊放的時代,內容創造方的競爭對手已經變成了“用戶的時間”,內容做不完,用戶會在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

阿里體系正在踐行開源式內容鏈路。現在是全民製作人時代,對於一個作品來說,用戶參與、媒體參與、方方面面的參與都會重新塑造和定義內容。除了觀眾方,還需要和品牌方等合作伙伴進行全方位接觸,最終實現推動內容優化。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靈河文化創始人、CEO白一驄:網絡3.0時代,平臺攜巨量資源,其進化速度遠超想象。平臺製片人在這個過程中進化速度是可怕的,可能在兩三年內就會把傳統行業裡製片人的優勢全部佔據,而傳統制片人是沒有太多抵抗力的。

目前傳統影視行業的從業陣營在“退化”,專業度的提升非常緩慢,整個行業缺乏危機感,尤其中層、基層人才嚴重缺乏。

所以,傳統制片人在網絡3.0時代如何生存下去?目前從製作方來講,其實是不具備和平臺在長遠時間軸上打持久戰能力的,在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轉變的過程中,是一次從TO B到TO C的轉型,轉型就結束後,剩下的公司一定是TO C類型的公司。

平臺從2014開始,已經逐步在做大量的自制、定製內容,他們的組盤能力非常強大,所以未來靠組盤獲利的影視公司,下一步是沒有生存空間的。銷售型、發包型的影視公司沒有存在理由了。

擁抱網絡3.0時代,要把思維從2B模式轉向2C模式,這樣真正產品型影視公司的春天就來了!這些公司擁有自己的生產能力和創造力。

第一,這需要公司具備內容創造力和具備掌控創作端的製作人。製作人在前期對內容的把控,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何讓內容從文本變成一個可實現的項目。

第二,製作人和公司要具備軟硬實力。硬指的是製作消化能力,軟在於流程管理能力,這跟工業化程度有關。所有為了拍攝好項目的準備工作,都應該是在開機前完成的,剩下的事情就是拍攝出來。

第三,製作人要具備產品思維,懂得運用平臺的數據資源。好的製片人應該是一個產品經理,他一定要從各個維度瞭解整個產品,掌握每一個平臺的用戶畫像,這樣起碼你知道用戶為什麼討厭你。

總結來說,網絡3.0時代,第一重要的是內容,第二是製作分析能力,第三是懂得用戶。

去中心化是未來趨勢,影視公司想存活下去,一定要有自己更好的、更獨門的整合能力和內容創造能力。

市場上細分內容是未來。如果我們老想做普遍意義上的爆款,最終做出來的就會沒有爆款。

網綜:青年文化、偶像產業,

超級網綜的下一個風口?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左起:張峰、李煒、宋秉華、俞杭英、周昊

關於青年文化

阿里巴巴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MAD工作室總經理宋秉華:青年文化首先是一種簡單文化,就是迴歸到最直接的對人的感染上來,不要太複雜,不要曲高和寡,讓年輕人都有機會參與進來;其次,青年文化的作品跟年輕人應該是相互引導的關係,我是一個年輕人,我需要你提供給我簡單直接、輕鬆愉悅的作品,這是很直接的需求。但是另外一個方面,當你這個作品做得很好的時候,我是會被你引導的。

原子娛樂創始人俞杭英:主打青年文化的綜藝製作核心是“翻譯”,也就是把所謂小眾類型用綜藝化的語言翻譯給大眾,最終使大多數人產生共鳴。

我們現在不缺題材,我覺得缺的是一種表達,概念比作品本身更重要,抓住了核心我們就知道怎麼抓住所謂的小眾文化,使它變成可以影響到中年人的有感染力的作品。

關於偶像產業

銀河酷娛創始人、CEO李煒:隨著互聯網視頻以及網生內容的崛起,整個偶像選秀會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當每個人都觸網,每個人都可以投票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種全新的選秀方式誕生,甚至超過2005年的超女,誕生超過李宇春的超級明星。

中國的藝人經濟包括選秀偶像還處在初級階段,相對於發達國家和日韓,我們剛剛起步。

領譽傳媒創始人、可米經紀CEO周昊:我覺得抱著做全民偶像的心態,在當下已經不實用了,我們能夠做到單一細分領域中的爆款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實力文化運營副總裁張峰張峰:實力文化做的都是文化類綜藝,我們是想通過不那麼嚴肅的表達方式讓文化綜藝變成大眾都應該看的一種綜藝類型,同時也讓它可以變成頭部類型。

往前推幾十年,人們的消費核心本就是文化消費,但是以看書、話劇、音樂劇等形式為主。到了互聯網時代則變成了綜藝,但並沒有數據表明現在的年輕人不愛看書或者不愛學習。

網劇:更多關注現實題材,

行業仍需“燒錢”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左起:張海帆、常犇、胡震鵬、綦倩榮、朱振華、齊康

關於現實題材

五元文化CEO綦倩榮:觀眾對於現實主義題材是有硬性需求的。在過去的幾年,電視臺熱播的現實主義題材劇其實是被“家庭倫理劇”禁錮的,一直都停留在婆婆媽媽的故事範圍,對於年輕觀眾來說,她們更需要有指導意義的內容。

另一方面則是從業人員的生活體驗,實際上部分創作人員是有些脫離現實的,編劇、導演、演員很少去體驗生活,尤其是演員,可能拍戲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韓劇好看,歸根結底是在傳達一個普世的價值觀,所以當國內的劇集內容僅模仿到一些表面的橋段時,核心的遺失是目前的行業問題。創作者們一定要根植於生活、摒棄現在的浮躁氣氛。

☞關於燒錢

東海麒麟CEO、《春風十里不如你》出品人、製作人胡震鵬:電視劇和網劇的邊界日益模糊,真正吸引觀眾的不是內容在哪裡播出而是內容本身。

付費時代的到來會倒逼這整個行業進行淘汰。我們要做的是讓觀眾買單,而不是讓播出平臺買單。不過,優質的內容給平臺帶來了好的流量、內容,也同樣帶來了用戶。從這個層面來講,“燒錢”似乎是值得的。

閒工夫總經理、《河神》製片人常犇:2C是毫無疑問的,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準備直接和觀眾對話,在用戶的口袋裡拿錢。第一,好的內容,觀眾是願意為其付費的,好內容的標準也是有借鑑標準的;第二就是模式上的創新,相信未來的短視頻業務、中視頻業務和視頻平臺都會有一些新的思考。

《無證之罪》製片人齊康:錢是工具、手段,探索一個所謂的邊際、成本或者最良性的投入產出比都是需要錢這個工具的。錢要燃燒才會有光,是一個發光發熱的工具,我們要通過這個工具來將邊際、成本推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

網絡大電影:網絡電影片方和

內容方如何提高利潤、分羹喝湯

網生3.0時代,論網綜、網劇、網大的突圍

左起:陳蓉妍、董冠傑、麥田、牟雪、王文水、吳延

奇樹有魚創始人、CEO董冠傑:內容方來講要加強內容的精品化,吸引更多用戶點擊。現在一些題材不錯的院線電影,整體來講過億的播放量比較容易。但是在網絡電影這一塊想在付費期內破億難度很大,所以網絡電影整體的內容品質還需要大力去提升。

映美傳媒創始人、CEO吳延:我認為需要從三個層面去考慮如何讓片方的利潤率提升。

第一層面是內容產業,如何做一個選題,這個選題是否可以持續開發,即這個原創IP能不能有更多的延展價值;第二個層面,如何深入到整個製作環節裡面去。因為只有頭部內容是最有影響力的,而且收益會更高,商業價值也會更好。所以在整個製作環節大家要做紮實的準備,不能為了趕工期去幹;第三更多地做好宣發。從整個平臺來講,它是一個開放平臺,包括上線日期、推廣資源和宣傳路徑,從哪些地方會有新會員的引流,甚至在口碑傳播、社交媒體上的分享都至關重要,它可以讓作品持續產生髮酵式的傳播,然後反哺片子。

萊可傳媒創始人、CEO陳蓉妍:今年初步估計有5000多部網大作品上線,卻依然只有10%左右的作品會盈利,還有接近90%的內容都在虧損階段。於內容供應商、片方或者平臺方,實現至少有三成以上的片子獲得盈利,達到理想的行業狀態還差一大步距離,現在談及網絡影視生態鏈建立似乎不太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