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游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乾隆皇帝的母親喜歡聽戲,而慈禧太后也喜歡聽戲。所以這聽戲的地方很是氣派,當然德和園的大戲樓更氣派,後面會介紹到。聽鸝館座落在萬壽山的南麓,前面有長廊,再往前就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後面背靠萬壽山上的"畫中游",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十分優美。


聽鸝館最初是乾隆為母親看戲所建,內有兩層的戲臺,是皇帝及其母親聽戲、宴飲、娛樂的重要場所,因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優美動聽的音樂,故名之為“聽鸝館”。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乾隆《聽鸝館》詩:“山館因何名聽鸝?梨園茲向奉慈嬉”。

黃鸝羽鳴聲悅耳清脆,富有韻律。閒適清幽的景色與聽鸝館匾額巧妙對接、遙相呼應。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古詩中常有描寫黃鸝的名句:

  •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聽鸝館始建於乾隆年間,1750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親孝聖皇太后祝壽而修建。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當時是慈禧太后和其寵臣們欣賞音樂和娛樂的重要場所,因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之優美動聽,故名“聽鸝館”,牌匾是由慈禧太后親筆手書。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現在的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為中國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先後接待過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 1914年,聽鸝館飯莊開設聽鸝館勵志社招待所,並有餐飲和茶座等服務;

  • 1924年,有商人陳玉山在聽鸝館開設萬壽山食堂;

  • 1949年,毛澤東從西柏坡進北京在頤和園益壽堂的第一餐飯就是由聽鸝館製作送至益壽堂的;

  • 1949年,聽鸝館開始承擔以餐飲為主的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賓的工作。

  • 1962年,聽鸝館飯莊開始對外開放。

從此,“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便聲名遠揚了。

每個景點都得有個故事才顯得更有人情味兒,聽鸝館也不例外。現在聽鸝館裡有道招牌菜叫

紅娘自配,關於這道菜還有個流傳很廣的傳說。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清朝同治年間,御膳房有三位梁姓大廚,人稱“三梁”,其中一個叫梁會亭的廚師,廚藝高超,這道“紅娘自配”出自梁會亭之手。

清內廷當時有個規矩,就是每年要新進一批年輕的宮女,同時外放一些超齡的宮女。當時,梁會亭的侄女梁紅萍是慈禧身邊的宮女,慈禧因為使用梁紅萍得心應手,執意不放她出宮。梁會亭眼見侄女青春逝去,免不了誤了終身大事。於是,梁會亭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根據《西廂記》中一段故事情節,做了一道叫做“紅娘自配”的菜獻給慈禧,想以菜喻事,打動慈禧太后的心,使之早日放走超齡宮女和自己的侄女。慈禧豈能看不透梁會亭的用意,她邊吃邊琢磨:“紅娘自配”,這不是要我趕快放出身邊的宮女嗎?大膽奴才,膽敢影射本宮!,一怒之下,慈禧將菜盤摔在地上。太監聞聽,不知出了什麼事,急忙趕來。

可太后轉念一想,超齡宮女離宮是皇帝的旨意,已召布天下。如降罪梁會亭,怕是抗旨,無奈之下只得作罷。可慈禧又實在不甘心放走身邊的宮女,就一直拒旨三年,後來皇帝幾次追問此事,慈禧才不得不答應放她們出宮。

皇家園林之頤和園(四):遊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

這一天,梁會亭遵照太后口諭,又做了一道“紅娘自配”送上,慈禧叫來身邊的四名超齡宮女說:“紅娘自配,其意何如?”,宮女故意裝作不懂,同時跪答:“奴婢愚昧,不解其意,只聽說此菜清脆爽口,特供太后養顏駐容。”

慈禧太后這時才嚐了口菜,果然又清脆又爽口,便問:“這菜真能養顏駐容?”。

梁紅萍說:“奴婢只聽御廚說的,自己未曾品過。”

慈禧就說:“爾等可以隨時出宮,各自選配如意郎君去吧!”,四名宮女聽了便拜倒在地,稱謝“老佛爺恩德齊天”。如此這般,一道菜將四個宮女救出皇宮,從此,“紅娘自配”作為吉祥名菜在民間廣泛流傳。

聽鸝館以前聽大戲,現在品美食,不過也沒什麼關係,因為聽戲有更好的地方,那就是德和園的大戲樓。再去聽鸝館的話,一定得記得這裡的來龍去脈了,畢竟美景和美食都不可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