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溫已有130萬人住進公寓!54%受訪者認爲這很糟糕

【 加拿大地產頭條(canadamls) 小李飛毒撰寫】 黃三水說他搬到大溫的時候,除了downtown基本看不到什麼公寓。住在metrotown附近大多看見的是聯排,偶見公寓也只是幾層而已。便宜的獨立屋二三十萬加元,想買隨時買得起。

大溫已有130萬人住進公寓!54%受訪者認為這很糟糕

但從2012年開始,大溫的天際線就像電影蒙太奇一樣,每年一個大變化,到2018年的時候,可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大溫地區公寓數量突破60萬套。

按照每套公寓住兩個人計算,整個大溫至少有120萬人生活住在公寓裡,另有數據估算,大約140萬大溫居民已經搬進公寓,二者折中一下算130萬人好了。

黃三水說,根據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大溫地區居民總數為246萬,算上國際學生14萬,差不多有260萬常住人口,也就是說現在大溫一半人都住在公寓裡。

所以,2018年註定是個重要的房地產拐點,若干年後的房地產媒體回顧歷史時會這樣敘述,大溫地區居住習慣在2018年正式公寓化。

公寓化僅僅出現在大溫地區嗎?小編翻了翻資料,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據溫哥華太陽報的報道,整個BC省截至2018年已經建成90萬套公寓,理論上可以居住150-200萬人口,而整個BC省人口總數為460萬,住公寓人口比例低於大溫,但對地廣人稀的BC來說已經堪稱神蹟。

而在50年前,也就是1968年之前,大溫地區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多戶居住房屋”。公寓、城市屋的概念在那個時代完全不存在。

1968年-1980年,大溫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多戶居住房屋”,但公寓和城市屋都遠遠談不上成規模。直到溫哥華申辦“世博會”成功,BC省政府把溫哥華的一塊土地出售給當年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從此打開了溫哥華公寓化的魔盒,一發不可收拾。

黃三水最熱愛的樓花也是在那時隨著李嘉誠進入溫哥華房地產市場,正式在加拿大落地生根的。

此後,來自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的三波移民潮讓公寓和樓花成為財富的代名詞。大量東亞移民選擇買一套獨立屋作為自己的住宅,然後再投資幾處樓花幫自己錢生錢。

2012年,隨著亞洲資本大舉進入溫哥華地產市場,大溫天際線不斷被刷新,metrotown甚至喊出了在未來20年超越downtown的口號。

對新移民來說,溫哥華的公寓投資自住兩相宜。但對老居民來講,迅速公寓化意味著幾代人的生活習慣被強制改變,慢悠悠的溫哥華時光突然變成了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

54%的受訪者認為,公寓讓大溫變糟

反對大溫公寓化的媒體指出,35%的公寓買家並不是為了自住,他們通過炒賣和出租獲利,所以公寓化看起來提高了土地的容積率,但卻帶來了更嚴重的房價可負擔問題,也引發了更多的貧富矛盾。

溫哥華太陽報指出,在本地激進派的眼裡,公寓是海外買家和新移民共同造的孽。

黃三水對此評價說,一群連癮君子都不敢批評的人,有什麼資格對海外買家和新移民還有房地產投資者指手畫腳。房子就在那裡,樓花也在那裡,你不去買還要狺狺狂吠,責罵買的人有錯嗎?

至於房地產價格不可負擔的問題,地主家不肯把餘糧放出來才是問題的本質,把公寓作為替罪羊毫無必要。

黃三水說,有些媒體認為富人或者說華裔富人喜歡囤積公寓,炒買樓花,讓這些本該供人居住的房屋成為賺錢的工具,但問題是如果沒有這些公寓,滿城都是獨立屋,可負擔的房屋就會變得更多嗎?可供居住的住房面積就會更大嗎?

所以公寓是順應時代的產物,不是大溫房價畸高的原因。

小編覺得,住得起的城市就是好城市,從這個角度看,大溫對很多工薪階層的”窮人“已經不算是宜居城市。

但凡事存在即合理,房價高也不見大溫居民總數越來越少,所以小編儘管窮的買不起房,卻也不會把責任歸於某個群體。畢竟加拿大這麼大,房子不貴工作好找的地方還很多,離不離開大溫都是自己的選擇。

至於有人把責任推給亞洲移民甚至是華裔移民,就純屬無稽之談了,小編在地產圈這兩年看到的地產大鱷基本是西人、中東裔、印度裔,至於華裔真的不算什麼,單打獨鬥發點小財罷了。

如果有一天溫哥華完全變成公寓城市,獨立屋從這裡消失,小編也不會驚訝。

滾滾菲莎東逝水,房價淘盡英雄。未來溫哥華高樓林立百業便利,也是一番生活美景。

出品:加拿大地產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