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龍口,自古富庶,素有“金黃縣”之稱。老黃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頗有研究,尤其在“住”這方面更是講究,這種講究在清代中葉達到鼎盛。當時,凡家道殷實的人家,必投入大量錢財建造以北京“四合院”模式為基礎,以皇城宮殿作樣板的豪華宅第,這些房屋設計合理、用料考究、精雕細琢、工藝精良,被美譽為“黃縣房”(黃縣民居)。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黃縣民居之所以聞名遐邇,主要是由於其承載了大量運用木雕、石雕、磚雕技藝雕刻的藝術品,從屋頂、屋簷到地面,從大門到正廳,從樑柱到門窗均有各種不同的石、木、磚雕刻裝飾品,是建築民俗的大觀園。

站在張業建老師的家門口,發現他家的門和別人家的不一樣。現如今,很多人家的門都是普通的木門,但是張業建家的門則有門楣、門枕,而且雕刻著十分精緻的圖案。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張老師家的門頭

“我的家庭應該說是個木匠世家,

祖輩很多人都是幹這個的,

我爺爺,我父親。

我十來歲時跟著俺爸學這個木匠活。

我爺爺做得好,擅長古傢俱修復工作,

補修、雕刻雀替、門簪、門裙板、花窗等。

當時在黃縣城都很有名。”

張老師說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張老師在介紹他的雕刻作品

黃縣民居雕刻作品的題材十分豐富,含有祈福、增壽、報喜、瑞吉和道德教化等寓意。建造房屋時,在尊重傳統瓦石營造法的基礎上,充分融合古代文化、禮制、審美、民俗等元素,廣泛應用雕刻技藝,雕法細膩繁複,建築玲瓏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張老師雕刻的作品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張老師雕刻的作品

民間藝術的傳承: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張老師雕刻的作品

許多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大都運用黃縣民居雕刻技藝進行復原和保護,應用範圍比較廣泛。黃縣民居雕刻技藝是我國建築藝術的優秀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對於研究膠東建築史和民俗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想了解更多非遺產品?您可以直接網站搜索聚匠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