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为什么大家都称他“包黑炭”呢?

如果你去过故宫,那一定看过故宫南薰殿的包公画像,画中的包拯皮肤微微泛黄,脸上也没有“月牙”,并不像大家平时所见的“包黑炭”。

历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为什么大家都称他“包黑炭”呢?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古称庐州),是北宋一代名臣,曾任开封府尹。包拯为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凡事都能为民做主,深受老百姓喜爱,都知道开封府有个包青天。

但是后来,渐渐大家都传包拯为“黑脸包公”,这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

历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为什么大家都称他“包黑炭”呢?

关于包公黑脸的说法有好几种,一种说法认为是后人在画包公的时候想要刻画出包拯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便刻意将包公的脸画成铁一样的颜色,表达后人对包公的尊敬与敬仰,这种艺术手法虽然不合史实,但却让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个传说,传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当时宋朝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玉皇大帝便决定派文曲星下凡救百姓于水火,让文曲星去南斗星君那里领脸谱下凡。谁知去领脸谱的时候,南斗星君正在下棋,没空给他拿脸谱,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了,便随手拿了一张就下凡去了,没想是个黑脸谱,所以包拯出生的时候便满脸乌黑,最终成了个黑脸包公。

历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为什么大家都称他“包黑炭”呢?

但是,调侃归调侃,历史上的包拯是个出了名的大清官,在宋史里给了包拯很高的评价: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现如今,能做到像包拯这样生性峭直,务实敦厚,不同流合污,不溜须拍马的,又能有几人呢?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平日里也要多多反省,戒之慎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