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爲什麼大家都稱他「包黑炭」呢?

如果你去過故宮,那一定看過故宮南薰殿的包公畫像,畫中的包拯皮膚微微泛黃,臉上也沒有“月牙”,並不像大家平時所見的“包黑炭”。

歷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為什麼大家都稱他“包黑炭”呢?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古稱廬州),是北宋一代名臣,曾任開封府尹。包拯為官清正廉潔,鐵面無私,凡事都能為民做主,深受老百姓喜愛,都知道開封府有個包青天。

但是後來,漸漸大家都傳包拯為“黑臉包公”,這其中又有什麼緣由呢?

歷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為什麼大家都稱他“包黑炭”呢?

關於包公黑臉的說法有好幾種,一種說法認為是後人在畫包公的時候想要刻畫出包拯的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便刻意將包公的臉畫成鐵一樣的顏色,表達後人對包公的尊敬與敬仰,這種藝術手法雖然不合史實,但卻讓包公鐵面無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另一種說法則是一個傳說,傳說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當時宋朝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玉皇大帝便決定派文曲星下凡救百姓於水火,讓文曲星去南鬥星君那裡領臉譜下凡。誰知去領臉譜的時候,南鬥星君正在下棋,沒空給他拿臉譜,文曲星等得不耐煩了,便隨手拿了一張就下凡去了,沒想是個黑臉譜,所以包拯出生的時候便滿臉烏黑,最終成了個黑臉包公。

歷史上的包拯明明不黑,為什麼大家都稱他“包黑炭”呢?

但是,調侃歸調侃,歷史上的包拯是個出了名的大清官,在宋史裡給了包拯很高的評價: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現如今,能做到像包拯這樣生性峭直,務實敦厚,不同流合汙,不溜鬚拍馬的,又能有幾人呢?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們平日裡也要多多反省,戒之慎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