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三国冯


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关系,东吴方面是陆逊在负责。于是,孙权干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的府中,这是为了方便让陆逊行事。为什么孙权和陆逊的联系,这么不方便呢?原来,东吴夺得荆州,拥有了漫长的长江天堑,原来的政治中心建邺,地理太偏,于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县一代),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不过,随后孙权还是搬回了建邺,把武昌留给太子孙登和陆逊主持长江防务。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职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过三公的职位来安置陆逊。而且,陆逊不但有军权,孙权还赋予了他辅导皇子的重任。所以,孙权的儿子们如果行为不端,陆逊是可以直接批评的。东吴的丞相顾雍去世后,陆逊又接任来丞相一职。可见,陆逊无论是在军队,政体,甚至皇帝家室里,都拥有着仅次孙权的地位。这种地位其实很危险的,有点功高盖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要镇守武昌,陆逊是常常不在孙权的身边的,这其实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陆逊也没有条件随时解释。

(东吴的两个政治中心建邺和武昌)

所以,孙权英明的时候,相安无事,到了晚年昏聩,这些弊端就爆发出来了。很多朋友都认为,陆逊被孙权所猜忌,怨恨是因为“二宫之争”,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宫廷争斗,陆逊则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顾谭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看成了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遭遇,二宫之争是大背景,却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乐于看到群臣分为两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孙权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为什么被信任了大半辈子,晚年的陆逊是如何遭到了孙权多次派使者责问,亲近的人被杀被贬这种羞辱呢?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继为太子,却有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

让孙权针对陆逊的原因,记载在《三国志.陆胤传》注引的《吴录》里,孙和为太子时,因为受到鲁王党全公主的陷害,和孙权的关系破裂。有一天,孙权召见杨竺,还辟开了左右,询问杨竺孙霸的为人。杨竺是鲁王党的人,自然一顿夸,孙权于是承诺,以后立孙霸为太子。可是,孙权和杨竺没有想到,床下藏了一个端盘子的宫人,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孙和。孙和害怕了,于是又秘密见了陆胤,让他去武昌时,求救于陆逊。陆逊不但是陆胤的族叔,还是支持正统的,常常忧心两宫之争对东吴的负面影响。于是,陆逊几次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甚至要离开武昌,去面见孙权。



这下,孙权坐不住了,陆逊为何此时力保太子呢?这么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参与了党争,更是会威胁君权。而且,还可能知道了孙权和杨竺的谈话了。于是,急疯头的孙权一面派使者责问陆逊,一方面控制了杨竺。先是陆逊无奈说出了陆胤的事,陆胤则一口咬定是杨竺说的,既是要保护孙和,也打击了政敌。杨竺也是骨头软,被孙权屈打成招了。最后,陆胤居然过了关,以后还被任命督军都尉。但是,陆逊就惨了,孙权因为这件事对陆逊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杀了,侄子顾谭等人流放,清除了陆逊“羽翼”,然后多次派使者责问,责骂陆逊打听“宫中机密”,陆逊又远在武昌百口莫辩,终于迫使陆逊气死。而且,孙权还没死心,又责问了陆逊儿子陆抗,但是陆抗反应敏捷,反而清除了孙权的疑心,还被重用。

所以,孙权是晚年昏聩了,害怕君权不保,所以才让陆逊有了这个下场,随后又废了孙和,杀了鲁王孙霸,并清除一干两派的大臣,造成了东吴巨大的内耗,随之衰落了下去。


大飞熊ヽ骑士


公元245年,在孙权的多番指责之下,陆逊抑郁成疾,走向了人生的尽头。身为孙吴的柱国之臣,吴主孙权为什么非要逼死陆逊呢?真是老迈昏庸了?也不尽其然,在逼死陆逊这个问题上,绝非孙权的一时冲动,而是由来已久。

孙权逼死陆逊的五大原因

其一,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是孙权猜忌陆逊的重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记载:“陆,朱,张,顾时称吴郡四姓。”,易中天先生在《逆流而上》中也提到了所谓的“江东四大家族”,即虞,魏,顾,陆。其中“陆”家即江东陆逊家族。陆逊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曾任九江(今安徽寿县)都尉。反观孙权,本来就是外来人员,又没有像袁绍、刘备等诸侯那样的显赫背景,虽为东吴之主,但心里总还是有落差,存在顾忌的。

其二,作为江东世家大族,陆逊及其家族姻亲在东吴担任要职,特别是陆逊自己,就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这成为其功高震主,被孙权猜忌的原因之一。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防备着陆逊。但是,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大臣相继病逝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而且和东吴的太子孙登,将领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交好。而这,显然是一个让孙权感到不安的情况。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践诛文种,吕后斩韩信,历史上这类功臣惨遭杀害的例子举不胜举。陆逊一生,东征西讨,屡败强敌,功勋卓著,声望显赫,又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权柄日重,不但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魏、蜀两国也很忌惮陆逊,这些都令孙权感到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陆逊对吴国、对孙权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而且深自韬晦,但功高震主历来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孙权也不能例外。

其三: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当时,吴国的文武官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守边将士的家属,要留在都城作人质。孙权对陆逊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凭吴国的国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则有余,这时的孙权就渐渐不希望看见威望极高的陆逊在身边了。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家的格局日渐稳定后,孙权最终选择逼死了陆逊。

其四:孙权逼死陆逊,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孙权在东吴的主公地位,是来自于其兄长孙策。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当时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很可能孙权不会成为东吴的主公。由此,对于孙权来说,对于孙策的儿子一直有所防备。比如孙策的长子孙绍,仅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显然很难得到孙权的完全信任。

最后:为了确保东吴江山的安稳继承,也是孙权要逼死陆逊的原因之一。因为陆逊的位高权重,孙权一直受制于历任大都督,同时孙权也担心储君登基以后无法掌控这些大臣,所以陆逊不得不死。而后来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挑选的大臣是非江东本土士族的诸葛恪也正是这个原因,就是为了有助于之后的东吴君主能顺利掌握权力。

综合这五大原因,一代“社稷之臣”终难逃悲惨的结局。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这是因为陆抗的原因,陆逊的儿子陆抗比孙权的儿子们都来得出色。而陆抗又是孙策的嫡亲外孙,这使得孙权防着陆抗比防着贼还厉害,因为孙权在孙策死后确实干了很多对不起兄长的事,这使得他心里有鬼,担心兄长的后人群起而复之,而陆逊又手握重兵重权,一旦孙权死后,陆抗与孙策后人勾结反抗孙权的儿子,那么孙权的儿子很可能得栽。

孙策死的时候才27岁,孙策的长子这时候才十岁,于是孙策临死前把权力转移给孙权,并将妻小托给孙权照顾。孙权即位后不断启用新人,安插自己的羽翼势力,排挤孙策势力。并把孙策的妻小护送到吴中软禁。为了掩人耳目,还派自己的心腹爱将陆逊娶了孙策的长女孙氏,这也是为了控制权力。尤其是周瑜死后,基本上孙策势力也就被清除干净了。这时候孙权的政权算是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了,而不用担心孙策的长子回来跟自己抢位置。

随着时间的发展,孙权岁数越来越大,他这时候是不担心孙策的儿子来跟自己抢位置,但是他却担心孙策的儿孙们来跟自己的儿子抢位置。所以,这时候他便只能清洗朝臣,把所有可能对孙权传子继位有威胁的人全部干掉,而陆逊便是首当其冲。


优己


因为陆逊就是东吴版的诸葛亮,而孙权并非刘禅,所以陆逊的结局就很惨了。

在《三国志》里仅有两位臣子是单独立传的,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陆逊。陈寿作为后人来看,陆逊和诸葛亮的地位是一样的。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无需多说,他在世时刘禅只是一个摆设。陈寿这么写不仅是对陆逊能力的肯定,同时也点出了陆逊的悲惨结局,因为历史上像诸葛亮那样地位的臣子,99%的结局都不好。

一、陆逊是孙权制衡东吴政局的重要棋子

陆逊是吴郡士族,并非东吴核心江北集团。他的长辈陆康在东汉担任庐江太守,抵抗孙策长达两年之久,城破后宗族死伤过半。孙权接班后,为了稳定统治,与江东士族合作,双方的关系才得以缓和,陆逊在这时投靠孙权,并凭借出色的表现受到重用,孙权甚至将自己的侄女

(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孙权重用陆逊不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制衡哥哥孙策留下的政治格局。陆逊在派系上属于被压制的江东士族,孙权重用他会缓和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另外,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也向朝臣表了姿态,他并没有冷落孙策一脉。同时陆逊早期名不见经传易于驾驭,孙权将他作为嫡系培养,可以保证陆逊对他死心塌地,并借此控制朝政。

于是能文能武的陆逊一路平步青云,从“上大将军”做到了丞相,完成了出将入相的成就,当然这一切都在孙权的掌控之下。

二、陆逊的平步青云之路

陆逊21岁时跟随孙权,起初是个文职人员,展现出一定的政治素养。216年,陆逊受命征讨山贼潘越、尤突等人,展现出超出年龄的军事能力。孙权授予陆逊私兵两千人,并将侄女嫁给陆逊,开始重用陆逊。

219年,陆逊接替吕蒙驻军陆口,到任后陆逊百般示弱,成功麻痹了关羽,并与吕蒙合兵袭取了荆州。孙权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娄侯,镇抚荆州,其地位已在吕蒙之上。夷陵之战时,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陆逊以退为进,将刘备拖入持久战,最终“火烧连营”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刘备,陆逊在东吴的地位空前提高。

孙权称王后,几乎所有的对外文书都由陆逊把关,为了方便孙权甚至又刻了一枚玉玺放在陆逊的住处,这种待遇古今未有。228年,陆逊又在石亭大破魏将曹休,缴获无数,曹休因此愤恨而亡。229年孙权称帝,册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掌全国兵权。同时册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让陆逊辅佐孙登,一同镇守武昌。

244年,丞相顾雍病逝,陆逊以上大将军迁为丞相,出将入相的陆逊成为东吴第一人,同时他的危机也开始显现。

三、卷入二宫之争,成为被弃掉的棋子

陆逊既然是孙权制衡朝政的棋子,那么总有被弃掉的时候。这个时刻很快到来,就是长达十年之久、波及无数朝臣的“二宫之争”。

241年太子孙登死后,孙权在立嗣问题上犯下许多错误,引起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斗争,许多朝臣出于各种缘由纷纷站队,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东吴朝政分为两派,出现严重分裂。太子孙和这边势力较弱,鲁王孙霸背后有全公主(孙权的女儿)和全琮的支持。

在这场政治漩涡中陆逊是保持中立的,并考虑劝说全琮杀掉在孙霸门下的次子全寄,不要掺乎其中。全琮对陆逊怀恨在心,并诬陷了陆逊的外甥顾承、顾谭,使其流放交州。后来陆逊又得知孙权想废掉孙和,改立鲁王孙霸,他出于对社稷危亡的考虑选择为太子孙和发声。

孙权本来对陆逊的中立是很满意的,但看到丞相陆逊都掺乎进来为孙和说话,年近七十的孙权很快想到宫闱之事遭人窃听,于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孙权将陆胤、吾璨等支持孙和之人下狱收监,拷问其窃听宫闱之事,碍于陆逊的地位,孙权虽没有将其收监,但多次派人到陆逊府上询问此事。

陆逊自知已经失去了孙权的信任,又担心东吴朝政分裂,于是忧愤不已,在245年郁郁而亡。

孙权之所以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陆逊是江东士族,而非核心江北集团,而孙权持续放任二宫之争,也是在制衡朝政,为太子和江北集团铺路。

其实东吴和蜀汉都是一个外来政权,东吴的统治核心是江北集团,被压制对象是江东士族。双方的斗争一直是东吴政局的焦点,而孙权则居中制衡,他可以重用陆逊,也可以随时抛弃。

250年,孙权废黜了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并杀掉了太子党和鲁王党的主要人物。许多朝臣在二宫之争中丧命,其中绝大多数是江东士族,比如太子党丞相陆逊、朱据,鲁王党全寄、顾谭,江东士族遭受到巨大打击,江北集团的人物得以跻身要职。

陆逊的职位和权力就被三个江北集团人物瓜分: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在陆逊去世后升为大将军,驻守武昌;吕岱为上大将军;步骘则为丞相。孙权在驾崩前完成了东吴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而陆逊则成为他最重要的祭品。


石头说历史


我们知道陆逊是东吴的第一功臣,三国里面说得上出将入相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蜀汉的诸葛亮,曹魏的司马懿(曹操是君主,自然是不算),还有东吴的陆逊。

虽然我们一直说东吴有四儒将,十二虎臣,这四儒将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他三个人不管从功绩,还是从能力上面,都没办法陆逊相比,陆逊官至大都督、丞相、荆州牧、上大将军,陆逊有三个特殊的身份。

第一,陆逊是吴郡四大姓的陆家,吴郡四大姓分别是顾陆朱张,其他顾家的代表人物是顾雍,陆家的代表人物是陆逊、陆抗父子、陆绩,朱家的代表人物是朱治、朱然、朱桓、朱据、朱异,张家的代表人物是张温、张俨。

我们翻开吴书,可以看出,很多重要的人都来自于吴郡四大姓,而且他们互相联姻,他们的子弟都仕郡,吴郡四姓是士生士长的四大豪族,东吴的孙家其实是就是依靠着吴郡四姓的支持,才能在江东站稳脚跟的。

第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孙策有一个儿子叫孙绍,孙权是从孙策那边继承过来的,是因为当时孙绍年纪还小,而现在孙绍年纪越来越大,那么孙权对陆逊、孙绍这样的组合是有点担心的。

第三,陆逊有个叔公叫陆康,因为陆逊自小丧父,所以就跟庐江太守陆康生活,袁术因为缺粮,就向陆康索要三万斛米,让陆康给拒绝了,袁术就派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守了两年,庐江被破,陆康一个月之后就病逝了,也就是说陆逊跟孙家是有仇的。

当时,孙权立了三子孙和为太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都死得早),立四子孙霸为鲁王,这个本来很正常,但是孙权让孙霸的一切礼制规格与太子相等,这就相当于有两个太子了。

支持孙和的有陆逊、顾谭、诸葛恪、朱据等人,支持鲁王的有吕岱、全琮、吕据等人,可以看出吴郡四姓是支持孙和的,而吕家、全家是支持鲁王的,显然陆逊是太子孙和的最有力支持者。

两宫之争,导致两边有很多人都被处死,或者被流放,陆逊也不能幸免,相当于是被孙权骂死的,最后的结果是孙和被废,孙霸被处死,孙权的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死后,由孙亮继位。

总的来说,孙权之所以那样对待陆逊,主要还是对吴郡四姓的猜忌。


历史简单说


陆逊之死是孙权与世家冲突的表面化。

我们知道三国是世家社会。江东更是如此。

当初,孙策率领父亲旧部千多人与宾客数百渡江,随即得到舅舅吴景、周瑜叔叔周尚、江东大户朱家等世家的协助,迅速膨胀到万军,否则这么点士兵怎么能5年就席卷江东?哪怕孙策个人能力再强,没有世家的帮助也做不到。

不过江东四大家族顾陆张朱及其姻亲历来占据近半土地人口,他们臣服孙策是因为孙策的强大武力。换成年轻的孙权就差距甚多,比如山越在孙权上台后连续叛乱。何况孙家整体只算县乡级别的初级世家甚至是土豪,在顾陆张朱这样的全国性超级世家面前连渣都算不上。

其次,所有世家最希望的是画境自守。

因为一旦对外用兵,就需要自己拿出最大份额的钱粮人口士兵去协助,而扩张的收益却是孙权与支持他的中小世家甚至寒门将领。获得胜利,不过吃点漏下来的残羹剩饭。要是输了,可就血本无归了。这帐该怎么算,哪怕就算世家都是傻子也不会愿意啊。

这是孙权与世家冲突的第一个原因。

陆逊的情况还更特殊。

事实上孙策祖母是陆家女,算起来双方应该是很亲近的。实际不然。193年,孙策遵袁术命令进攻庐江,破城后对庐江太守陆康进行报复造成陆家子弟损失颇多。这是孙家与陆家矛盾的起源,显然孙策这样的毛头小子是不占理的。所以陆家一直是孙家的防范重点。后面,孙权将孙策女儿嫁給陆逊,拉拢与修复双方关系是可能的,可观察与试探的意图想来还要更多些。

前面说了,四大家族并不怎么顺从孙权是因为他们掌握江东官场,孙权当然会大力扶持周鲁布全这样的中等世家乃至吕蒙这样的寒门,至少也是企图部分地代替世家,这当然就已经严重侵犯到了大世家的利益。然而,中小世家底蕴不足,寒门崛起更是一个笑话,所以孙权对四大家族的压制行动完全失败了。伴随着年老,孙权开始恐惧,自己死后会不会被四大家族翻天?

所以孙权对四大家族动手也就是必然,虽然无法根除但消灭其头面人物,让四大家族很长时间安静下来还是可行的。因此,孙权亲自出马,赤裸裸冤杀丞相顾雍,逼死陆逊。

下图分别是顾雍、陆绩、张温(非中央三公张温)、朱桓:


四川達州


第一,陆逊不该是士族。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征辟制,汉代特别是东汉也是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的时代,也是士人阶层逐渐崛起的时代,到了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阶层彻底垄断国家政权。那么青黄不接的三国时代,士人阶层崛起,对孙权所代表的统治者起到了威胁,而陆逊就是士人之一。

第二,陆逊即便是士族,也不该是最大的士族。陆逊所在的陆氏家族是东吴最大的四大家族之一,这让陆逊成为士族阶层的代表者。

第三,陆逊是最大的士族,不应该做官。如果陆逊不做官,当一名商人、地主,离官场较远,离孙权较远,也不会被孙权所打击。

第四,陆逊当了官,不该当最大的官。自吕蒙死后,陆逊逐步成为东吴大都督,特别是夷陵之战击败刘备,陆逊成为东吴忠臣,但是伴君如伴虎你听说过吗?

第五,陆逊不该娶孙策的女儿。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就是孙策的女婿,代表孙策的势力。孙策对于东吴基业的奠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孙权登基以后,仅仅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不是什么什么帝,试想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的时候,司马师、司马昭都被追封了皇帝,司马师是景帝,司马昭是文帝,孙权为什么不封?是怕自己的权力被孙策一脉夺回,而陆逊偏偏就是孙策的女婿!

第六,陆逊不该参与孙权的立储之争。在古代,立储总是要经历一番腥风血雨的,权力与谋略的较量别开生面。很多人想扶持王子夺得大位,从而有拥立之功,但是这往往伴随风险!孙权的太子和鲁王爆发了“南鲁党争”,结局就是太子被废为庶人,鲁王被赐死,参与其中的陆逊也没有好下场……

综上所述,这几个大忌结合起来,陆逊,你还想活吗?孙权一定不会放过你……


史学夹Louis


史载,赤乌七年(244年)正月,陆逊代顾雍为吴相。吴主孙权发布诏书,赞誉陆逊天资过人,德高望重,是匡救国事,消弭战乱的大材。陆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而且行政才能出众,早就兼有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身为支撑吴国大局的一代人杰,他最后被孙权任命为丞相,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

可惜的是,陆逊登上相位才刚一年,竟卷入到王储的废立的是非中而屡遭孙权的打击,最终郁愤而死,陆逊的悲惨结局,大约是封建王朝大多数功臣无法避免的一种人生悲剧。

孙权登基称帝后,立孙登为太子,不想孙登早逝,又于赤乌五年(242年)立次子孙和为太子,并封孙和弟孙霸为鲁王。孙权喜爱并宠溺幼子鲁王孙霸,孙霸也素怀野心,时时图谋,想取代其兄孙和的王储之位。

于是兄弟阋墙,明争暗斗,闹得二宫鸡飞狗跳,朝臣们纷纷选边站,分成了支持太子的“拥嫡派”和拥护鲁王的“拥庶派”,各级官员也依势力或利益而定攀附。丞相陆逊是“拥嫡派”的首领,他认为“太子是国本 。其正统地位,应如磐石之固;鲁王是藩臣,对他的宠爱和偏袒毕竟不能凌驾于太子之上。如此才能各得其所,上下间也不至于出现权位之争与政见分歧”。

但是孙权到了晚年开始变得日益昏聩,而且其猜忌之心越到晚年越重,就连陆逊都信不过了。他固执地坚持维护孙霸和打击拥护太子的陆逊等“拥嫡派”,他下令将太子党的骨干人物顾谭等人流放,又处死了太子太傅吾粲,以孤立太子孙和。陆逊再三劝谏,甚至要求和孙权当面“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孙权不仅不听,还多次诘问、责难、打击陆逊。

赤乌八年(245年)2月,陆逊忧愤而逝,时年63岁。《三国志·吴书》特别记了他死后“家无余财”,可见他清正廉洁,毫无私心。

孙权晚年,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君臣之间互相猜忌、互相戒备。由于年纪老迈的孙权变得更加猜忌、狠毒,导致后宫混乱,嫔妃争宠,诸子争位。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为储,孙和弟鲁王孙霸觊觎皇位,埋下了日后宗室混乱的祸根。孙权宠爱孙霸,有恃无恐的孙霸与孙和展开了夺嫡之争。之后,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勾心斗角,嫡庶两派斗争愈演愈烈,几致你死我活。孙权见若废嫡立庶,势必酿成大乱 只好废黜孙和,逼迫孙霸自尽,另立孙亮为太子。陆逊不慎卷进了嫡庶之争的漩涡, 屡被孙权责难,最终郁郁寡欢,致病而死。

陆逊的成功依赖于孙权的赏识与攫拔。陆逊的死也和老迈昏聩、戾狠猜忌的孙权有关。自古卷入帝王家事的大臣,大都没有好下场。他大起大落的一生,可谓“成也孙权,败也孙权”。

【插图源于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自古雄君暮年好猜忌,功臣名将难善终!孙权晚年残忍好猜忌,对于军政一肩挑的女婿陆逊颇为忌惮。恰好陆逊参与了二宫事件,卷入了孙权父子的权力交接问题,最终被孙权羞辱而自杀!陆逊是三国时代的军政全才:与吕蒙合谋击杀关羽而收复荆州;夷陵之战击溃蜀国六十万大军;石亭一战击溃魏国精锐军团;后来当任东吴大上将军兼丞相!


刘备发兵击吴,吴国上下无一人敢领兵拒蜀者,后来有人举荐陆逊统兵拒刘。孙权亲自给陆逊牵马执蹬,令文武百官皆给陆逊跪拜,赐给陆逊生杀大权!夷陵之战后,陆逊迅速成为吴国的军事主官,大小将官都受陆逊节制。击败魏国入侵后陆逊坐镇武昌,与孙权的建业遥相呼应,又委以辅助太子的重任,孙氏皇族子弟陆逊皆可大声训斥!陆逊的权势在东吴无人可比,孙权英明之时可以君臣互信;孙权昏聩之时,君臣就有龌蹉了。

太子孙登病逝后,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之位,原本孙和是第二任太子,但是孙霸在其他势力的支持下与孙和争位。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心腹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立孙霸为储之事。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互通消息。陆逊原本处在中立位置,但是收到消息后开始为吴国未来谋划,意图削弱吴国内斗!



陆逊听了陆胤、吾粲两人的消息后,为了避免争夺太子之位引发内战,进而削弱吴国,于是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孙权,面议立嫡事宜。孙权发现宫中机密言语漏泄,疑为陆逊主谋,于是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在狱中,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又对孙和的存在不发一言。陆逊最终不胜愤忿而病亡,毕竟孙权对他的怀疑深深伤害了他的心,忠诚谋国被疑为参与太子党争。自己不早死,恐祸及家族,忧愤成疾,一病不起,竟然盛年而卒!



大秦铁鹰剑士


历朝历代,许多功臣名将,太平时期的国之重臣都晚景凄惨,没有几个能有好下场的,除非你能消除君王对你的戒心,或者急流勇退,做一好好先生,君王永远在上,做事永远正确,所有的功绩都是在君王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假如你持功自傲,自以为聪明,坚持已见,和君王对着干,那你就离死不远了,注定没有好下场。陆逊就犯下了这样的错误,让孙权感觉到了你功高要盖主,王权有威协。从这方面看曾国藩做的理智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