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人家!德國的化工園區當年是怎麼做環保的?

學學人家!德國的化工園區當年是怎麼做環保的?


學學人家!德國的化工園區當年是怎麼做環保的?


圖為薩克森-安哈特州道達爾煉油廠的蒸餾設備。

化工工業是德國中部薩克森-安哈特州的支柱產業,在這裡有著上百年的發展傳統。上個世紀90年代,這裡的化工工業卻從經營體制和發展模式上經歷了陣痛期。

一方面,東西德合併,東西德原先各自的化工體系形成了冗餘產能。薩克森-安哈特原來屬於東德,大型國有化工企業面臨西德在市場競爭中歷練出來的化工企業衝擊。

另一方面,整個化工產業經歷粗放式發展,環境汙染和破壞嚴重,生產設備陳舊,技術落後。通過政府接手治理現有環境汙染,同時制定發展規劃,拆分大型企業,引入私有化、市場化機制,並制定標準更嚴格的環保規定,確保新的汙染不再產生。

政府與企業各司其職


走進比特費爾德-沃爾芬(Bitterfeld Wolfen)化工園區,可以看到彎彎曲曲的化工管道在整個園區蜿蜒,樹叢草皮間雜其間。遠處可以看到冒著白色霧氣的煙囪。園區嚮導介紹,那是工廠排出的水蒸氣。由於天氣較冷,很快凝結成了白霧。努力用鼻子嗅聞空氣,也沒有察覺到化工園區“應該有”的刺激性氣味。

從化工園區總經理米夏埃爾·波爾克博士介紹的圖表資料中可以看到,園區空氣中氯、硫化合物均降至了零或者接近於零的水平,懸浮顆粒不到20g/m3

“在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情況與現在完全不同。” 波爾克說,“那時如果從窗子裡往外看,天空至少有三種顏色,空氣裡有刺鼻的氣味。”反映在數字上,90年代初,氯、硫化合物超過180 g/m3,懸浮顆粒達到100 g/m3。

不僅空氣,附近的河流、地下水、土地,全都遭到了汙染和破壞,部分受汙染的土地,至今還無法恢復。這樣的情況在工業化工程中十分普遍。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化學專家托爾斯滕·布克博士介紹,自己小時候生活的萊茵河畔路德維希港一帶的化工產業區,空氣中常能聞到刺鼻的氣味。

由於河水汙染,每次大家開車過橋,都要捏著鼻子。直到90年代,德國的環境才得到根本改善。

波爾克強調,看看後來為治理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就能明白,治理汙染,避免先汙染後治理,這不僅是一筆環保帳,更是一筆經濟賬。

90年代初,當地化工產業面臨的不僅是治理環境汙染,加強環保的問題。由於東西德合併,化工產業體系重複,產能冗餘,當時屬於東德地區的大型國有化工企業還面臨私有化轉型之路。

波爾克介紹,私有化轉型之路從國家和企業兩個層面實現。國家制定大的企業行為框架,企業在這個框架內按照市場規則自主發展。

首先,國家承擔了當地業已造成環境汙染的治理工作,新企業不為過去的環境汙染買單。

其次,國家淘汰了大批落後產能,並“化整為零”,對效率低下的企業部門進行了拆分。這一過程中,國家安排的配套就業措施十分重要,安排一部分人員再就業。

“不得不說,這一過程是痛苦的,仍有原來企業員工因此失業。” 波爾克說,“然而看到今天的發展,所有人都會相信,這麼做是必須的。”被拆分的企業部門,通過市場招標的方式拍賣給私人,國家只對部分要求做出規定,例如需要保證多少工作崗位,而不對經營進行限制,更不為其負責。

在企業層面,私營企業主會考慮某一化工部門是否“有利可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市場條件下是否有生存空間,如果有,才會買下來。“私人接手購買企業的好處在於,沒有人會做虧本買賣,大家只有在符合市場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才會去有效地經營發展一家企業,企業的活力得到激發。” 波爾克說。

市場機制激勵環保技術“進化”


在化工園區經理帕特里斯·海涅看來,治理化工廠的汙染問題並不難。一家化工企業要建廠生產,首先要獲得當地部門的審批,如果審批通過了,工廠即可以開工建設。建成後,管理部門會對工廠的生產設備進行檢查,看是否符合審批時提供的說明材料。

檢查合格,就可以開工生產。生產期間,管理部門也會對其進行定期的檢查。只要企業滿足了上述要求,就不會對環境產生汙染和造成破壞。

企業要達到更高的環保要求和排放標準,誰來為此投資呢?海涅介紹,企業環保技術並非簡單通過環保技術投資實現,而是通過市場激勵機制,環保科技轉化為競爭價格優勢,從而促進企業環保技術“進化”。

在這裡,政府和企業仍然各司其職。政府部門在這一過程中只制定相應的環保要求,並嚴格執行。只要企業符合要求才可以生產,不符合要求則不得生產。在這種條件下,率先獲得環保技術優勢的企業,就會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並把環保技術落後的企業淘汰。

因此,企業的環保技術,並不是通過某一筆“環保技術投資”實現。“在私有化和更高的環保標準下,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生存下去,市場不得不淘汰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但這就是市場規則的好處。” 海涅說。

在政府嚴格執行法規,市場競爭有序進行的的良性互動下,化工產業脫去了猙獰的面貌,不再是環境汙染的罪惡源。相反,化工園區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成為就業崗位和經濟增長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德國在化工項目實施前,仍十分注重及時、充分地與民眾溝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化學專家布克博士介紹,在化工園區新項目入駐上,當地政府會對企業進行嚴格的審批認證。只要不符合規定的,一律不能開工建設。

為了增加民眾接受度,政府環保和決策部門會盡早地公佈化工企業的各項審批材料和結果,儘早的將民眾納入決策過程,並保持很高的公開透明程度。這樣就不會出現到後期民眾與項目對著幹的情況。因為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衝突,及時得到了溝通和共同解決。

面對這樣的化工產業,民眾非但沒有反感,反而成了人們心目中靚麗的風景線。

學學人家!德國的化工園區當年是怎麼做環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