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如果一生不剪頭髮,假設平均活到七十歲,那麼他的頭髮可以長到多長?可以長到8—10米長,不僅僅是長髮及腰了,而是長髮拖地的程度了。但是也未曾聽過之前有聽說古人是長髮拖地的,他們奉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平時頭髮長了怎麼辦哪

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引子:在清朝的北京街頭,有這麼一個行業,叫做剃頭擔子。一個長長的扁擔,兩頭一個小箱子,裡面放些理髮洗漱的用品;另一個放著一個火盆,火盆上通常都有一個水壺,用來燒水之用。大多是一個老師傅,走街串巷去吆喝著。只要遇到想理髮的顧客了,就讓顧客躺在簡易的支架上面,然後按照客人的要求給客人理髮修面。

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剪頭挑子

一般這些走街串巷額老師傅,他們的手藝都是非常的高超,要不然也不會選擇走街串巷。一把精緻鋒利的小刀,只需要幾刀,幾刀下去。原先亂七八糟的鬍渣就乾乾淨淨了,但是這些師傅更加高超的還是在給別人剪頭上面。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正文:清朝是個飽受蹂躪的朝代,但是在被欺壓的同時還接受著外國的思想。所以在清朝時期,也就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立了第一家的理髮店。可是在清朝之前,思想還被儒家思想左右,頭髮長了又該如何?

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之,孝之始也。其中蘊含的思想,讓古人倍加的呵護自己的髮膚。那麼這個思想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其實前面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是儒家闡述倫理思想的著作,而《孝經》一般認為成書於秦漢之際。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而關於對鬚髮的打理的記錄最早則可追溯到《詩經》。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詩經·小雅·采綠》這裡面還沒有說是剪髮,只是說打理頭髮;直到漢代才出現理髮,甚至是成為一種真正的職業。

對於理髮,初次嶄露頭角是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弟子都流行削髮修面。當時還不叫理髮,理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直到元明時期,人們也就把理髮當做家常便飯了。再到清朝入關時期,滿族統治者為了達到統治的目的,頒發政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個時候,理髮業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狀態。古人理髮:三天不洗頭都難受,古人豈不要死,他們從來都不剪頭嗎

現如今,理髮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理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也願意花錢來整理自己的儀容儀表。人們的思想也在一點點的改變,我們也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能接受新事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