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如果一生不剪头发,假设平均活到七十岁,那么他的头发可以长到多长?可以长到8—10米长,不仅仅是长发及腰了,而是长发拖地的程度了。但是也未曾听过之前有听说古人是长发拖地的,他们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平时头发长了怎么办哪

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引子:在清朝的北京街头,有这么一个行业,叫做剃头担子。一个长长的扁担,两头一个小箱子,里面放些理发洗漱的用品;另一个放着一个火盆,火盆上通常都有一个水壶,用来烧水之用。大多是一个老师傅,走街串巷去吆喝着。只要遇到想理发的顾客了,就让顾客躺在简易的支架上面,然后按照客人的要求给客人理发修面。

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剪头挑子

一般这些走街串巷额老师傅,他们的手艺都是非常的高超,要不然也不会选择走街串巷。一把精致锋利的小刀,只需要几刀,几刀下去。原先乱七八糟的胡渣就干干净净了,但是这些师傅更加高超的还是在给别人剪头上面。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正文:清朝是个饱受蹂躏的朝代,但是在被欺压的同时还接受着外国的思想。所以在清朝时期,也就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立了第一家的理发店。可是在清朝之前,思想还被儒家思想左右,头发长了又该如何?

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之,孝之始也。其中蕴含的思想,让古人倍加的呵护自己的发肤。那么这个思想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其实前面这句话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儒家阐述伦理思想的著作,而《孝经》一般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际。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而关于对须发的打理的记录最早则可追溯到《诗经》。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诗经·小雅·采绿》这里面还没有说是剪发,只是说打理头发;直到汉代才出现理发,甚至是成为一种真正的职业。

对于理发,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弟子都流行削发修面。当时还不叫理发,理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直到元明时期,人们也就把理发当做家常便饭了。再到清朝入关时期,满族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颁发政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个时候,理发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状态。古人理发:三天不洗头都难受,古人岂不要死,他们从来都不剪头吗

现如今,理发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理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也愿意花钱来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人们的思想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我们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能接受新事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