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渙量iMyy2912


金庸的小說有廟堂之高,有江湖之遠!古龍甚少寫到廟堂之高!

寫廟堂之高應該是金庸的長處,融合江湖,野史,國家,人物,情感別開生面,在時代的格局中描寫人物的個性,人物的愛恨情仇!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與乾隆!另外描寫野史中海寧陳閣老與乾隆的家事!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乃至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鹿鼎記一個個脈絡清晰的歷史卷軸鋪展開來!每一個人物都似乎有所關聯,但又決對不是續集!

反觀古龍的書大多白衣勝雪,彈劍殺人,除了江湖,還是江湖,最快的劍,最烈的美酒,最妖的女人。。。看多了好像缺乏了變化,千篇一律!

總之。。俱往矣。。。古龍已身隕,金庸復星沒!陪伴幾代人的大俠終於龍歸大荒!


我意縱橫1


“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是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用這句話來形容兩位在武俠小說史上堪稱豐碑的人物,確有其可圈可點之處。我想就自己所看過的,看到的金庸與古龍,做一點闡述,談一點想法。

01

金庸先生的小說,多結合了歷史背景去闡述,而奠定了金庸武俠盛名的“射鵰三部曲”,更是不得不談的經典。從化用“靖康之恥”的角色姓名,到爭奪“武穆遺書”的大動干戈;從楊康與金國完顏氏的糾纏,到郭靖為大宋朝以身殉國;從汝陽王千金趙敏與張無忌的愛恨糾葛,到趙無忌獻出《武穆遺書》給義軍,這些無一不是在說江湖,但這上面總有個天,那個天就是廟堂,是所有人無法逃脫的天。

而《笑傲江湖》作為一個沒有明確歷史情節結合的武俠小說,更像是在影射政治的江湖大戲。武功再高,高不過權謀算計;江湖再遠,逃不出廟堂高牆。我們再來看《天龍八部》,縱然是橫跨華夏,從燕雲到南詔,從遼東到西域,但總有一座叫做社稷的五指山,任誰輕功絕世,依然困守囹圄。一代大俠喬峰的死,是民族矛盾,難道就不是廟堂之爭?

我們赫赫稱道的越女阿青,縱然是神功蓋世,無可匹敵,但她的功夫依然有個國,有個王,有個叫范蠡的人碰到了。她的不世出的劍法成為了干戈金鼓的影子,成了玉階陛下的基石。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有一座高牆,即使是梯雲縱也上不去;有一條長路,即使是凌波微步也到不了頭;有一個人,即使是降龍十八掌也拍不散他的影子。


古龍先生的小說,基本上都沒有明確的歷史故事,除了《絕不低頭》能看出是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其它的就很難有這麼清晰明瞭的歷史背景。或許古龍先生從來就沒有想把他寫的人物放進某個歷史框框裡,那樣可能就不是他想要的英雄,他想要的大俠。

古龍的小說提及廟堂紛爭,朝廷險惡的並不太多,《多情劍客無情劍》裡有李尋歡與鐵膽御史的往事,《離別鉤》裡有世襲侯爺狄青麟和小捕頭楊錚的險惡斡旋,《風鈴中的刀聲》裡丁大將軍的丁寧與刑部天牢雅座裡的韋好客,《獵鷹·賭局》裡的濟南府四品京堂潘其成和六扇門總捕頭凌玉峰。他們當然會有個天一樣的人給了他們一些紫綬金章,但是除了這些以外,他們始終都是江湖人。

李尋歡厭倦了官場,厭倦了功名,終於是隱遁江湖,再與廟堂無關;狄青麟身為侯爺之子,卻更喜歡做那個河朔大俠萬君武的殺害者,青龍會老大的朋友,更喜歡用他那把薄如紙片的快刀;丁寧練成了可堪天下第一的刀法,而不只是想做丁大將軍的兒子;至於潘其成和凌玉峰,他們更喜歡那個叫財神的組織,而不是加在身上的某個官場頭銜。

他們當然可以有天一樣大的頭銜,卻更向往那片江湖。那裡當然會有防不勝防的暗算,當然會有無法預料的危險,當然會有無法躲避的刀劍,但那裡還有另外一些東西,就像古龍在寫風四娘寫到的句子:她喜歡騎最快的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殺最狠的人!

除了這些,那片江湖還有郭嵩陽代人赴約,慘死深秋的悲壯,還有翠濃毅然擋刀,對傅紅雪義無反顧的愛,還有丁乘風寧當禍首,為妹妹丁白雲蒙冤受屈數十年的手足情;還有馬方中為使孫玉伯逃脫而全家中毒慘死的大恩義。

古龍的江湖,既佈滿著血淋淋的現實,又充斥著暖洋洋的理想。古龍給了他的武俠世界一句至理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很多你不願意做,卻不能不做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你可以做,卻寧可腦袋掉了都不能去做的事情。

02

金庸的武俠世界,有一個讓江湖井然,讓縱使橫跨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太陽照常升起的法則:它是廟堂,是江山,是高坐廟堂之上的九五之尊。所有刺殺皇帝,欲要挑翻皇權的人,都以失敗告終,無論是《碧血劍》中袁承志刺殺皇太極,還是《鹿鼎記》中歸辛樹刺殺康熙,又或是《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刺殺乾隆。

事實上並不是這些刺殺者的武功不濟,而是皇朝氣數未盡,天子不容侵犯。它就像火車行駛在鐵軌上,車廂裡可以打呼嚕,可以打牌,可以打人,可以吵架,但要是有人想要火車越軌行駛,那就只有車毀人亡。

廟堂,於金庸而言,可能是一種敬畏感,甚至是一種榮譽,可以捨身取義,可以悍不畏死,可以雖死無悔,用眼淚,鮮血,生命來保護,來維持的東西。它的存在,讓一切才看起來正常,有序,而不至於變成無法無天的社會。所以江湖再大,武功再高,總有個叫廟堂的五指山,任誰神功蓋世,無可匹敵,依然臣服其腳下。


其實古龍的武俠世界裡,也有一種像天一樣的法則,不會因為時間改變,不會因為角色改變。它跨越了廟堂的牆,跨越了人心的險,跨越了城市和鄉村,它就彷彿亙古存在的東西。存在這種法則,這種東西的地方,就是江湖。

所以上官金虹當然會敗給李尋歡,快活王又豈能永遠逍遙關外?狄青麟當然躲不開楊錚離別鉤的利刃,魏無牙又怎麼能讓小魚兒,花無缺困守囹圄?江別鶴父子的陰謀當然逃不過小魚兒的眼睛,律香川有怎可高枕無憂,盡享極權?

江湖,於古龍而言,是一種歸宿,是一種存在於人心和人心之間的最高法則。那裡是一群可愛的人,也有群可恨的人,但這裡再高的廟堂也擋不住這股江湖氣息,它就像亞聖所言:天地有凜然浩然之氣,充塞天地,至大至剛。

它是勇氣,是骨氣,是義氣,是血氣,更是正氣,無論你是侯爺,還是將軍,也無論你是御史,還是撫安。這股氣都永遠存在,永不消散,亙古綿長。

03

金庸先生的故事,長嘆英雄氣短,讀罷總是讓人流淚;

古龍先生的故事,長嘆人世無常,讀罷總是讓人流血。


魚山坎坎讀古龍,專注武俠,專注古龍的江湖世界,歡迎關注!


魚山坎坎侃侃古龍


這可能主要是說,金庸先生所寫的人物,都是放在一定社會組織中的,是個人意志與群體意識的統一,而古龍先生的所寫人物,則更重視個體生命與個體精神的彰顯。


這裡的江湖代表的是一種純粹的「江湖世界」,是一種脫離社會群體關係的個體精神的自由世界。而廟堂則代表著社會組織與群體意識。


金庸先生的江湖,說到底還是講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古龍先生的江湖則是「騎最快的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殺最狠的人」。


這就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這兩人江湖的不同。


金庸先生的俠客,最終是要濟世的,金庸先生武俠世界中的人物,也總處在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社會關係的矛盾和夾縫中。個體的俠義精神,總是通過和群體的組織的互動來顯現。即使是令狐沖這樣的人,也是處在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矛盾中,他不可能一開始就笑傲江湖,他得處理好那些關係之後,才能笑傲江湖。


古龍先生的武俠,則純然是個體價值。古龍先生的人物,都體現著極強的個性和自由,基本上不會要處理各方社會組織之類的事情。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金庸先生小說背景,總是以大的社會組織的矛盾為背景。滿漢矛盾,宋遼矛盾,宋金矛盾,宋元矛盾,其中又有正邪之爭。金庸先生的武俠人物,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衝突中產生的,他必然要面對這樣的衝突,金庸先生所要寫的,就是在具體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中人的可能性。


古龍先生的作品,則基本上沒有上述那些社會和歷史背景,他拋開具體的歷史環境的時空限制,純粹用感性的筆法直接探入人性,探討現實人生。


金庸先生更側重人在社會中的可能性,古龍先生則不注重外在社會關係和環境,而在感性的直接坦露人性世界。


由此這種方向的不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發現這種不同在二者小說中的表現。


金庸先生小說的推動力,基本上在「奪利」。《白馬嘯西風》奪地圖,《連城訣》奪寶藏,《射鵰英雄傳》奪秘籍,《倚天屠龍記》奪寶刀,大部分小說還有更大層面的奪取江山的大背景。「奪利」,這顯然是發生在社會層面的事,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社會關係。


古龍小說的推動力,和金庸先生小說的推動力就不同了,他主要是「情慾」。一切的根源不在於搶奪什麼社會層面的利益,而在於私仇,在於嫉妒,在於人性中的一切力量。正如《古龍傳奇》中所言,古龍是「將這些人性中貪嗔痴所引起的非理性的心理行為,都揭幽發微,集到了一起。」


古龍和金庸小說的不同,很大原因自然和他們兩人的不同有關。


馬大勇老師曾說二者的不同:

「古龍是江湖中人寫江湖中事,金庸是江湖外人寫江湖中事。」

古龍先生顯然更具江湖氣,金庸先生則本人並沒有什麼江湖氣。這可能是二者小說取向不同的原因之一。


所以,實際上來說,金庸先生的江湖不離「社會」,古龍先生的江湖,則就是一個純粹的「江湖」。


孫虛白


僅以此文紀念金老爺子。

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這句話是從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變化而來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廟堂與江湖,正是相反相對的兩極:廟堂是高高在上的朝廷,江湖是遼遠的草莽社會。

金庸十四部武俠小說常常與歷史事件密不可分。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寫的是紅花會群豪反清復明的一段故事,說的是乾隆朝的事。最後一部《鹿鼎記》寫韋小寶遊走於朝廷與天地會之間,串聯起康熙朝諸多歷史事件。

既然寫歷史,那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朝廷,金庸小說中飛、雪、連、天、射、鹿、笑、書、神、倚、碧、鴛等書中都提到了朝廷或官府,比例高達86%。

古龍的小說我讀得並不多,在我讀過的越十餘部小說中,古龍很少提到朝廷或官府,就算寫到了皇帝或朝廷官員,也不過是一個特殊一些的身份而已。古龍幾乎不寫廟堂之事,在古龍筆下,朝廷或官府和金錢幫這樣的江湖組織並無太大區別。

金庸筆下的武林人物,雖處江湖之遠,卻常有一顆報國之心。

像明教、紅花會、天地會這樣立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反政府組織自然是不用說了,他們就是廟堂的另一面。

江湖第一大幫——丐幫,是由身份最低賤的乞丐組成的,然而他們卻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整日想的都是如何為朝廷分憂解難,抗擊外侮。

其他江湖名門大派,如全真教、少林寺、峨眉派等,也無不關心國家大事,心繫天下黎民蒼生。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大俠,正是“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最好的體現。

還有一些卑劣之徒,一心想進入廟堂,博一個公務員編制。

而古龍小說中的人物,縱然身在廟堂,卻內心向外自由自在快意恩仇!古龍筆下最精彩的一個人物——小李探花李尋歡,縱然高中探花,最終依然隱遁於江湖,做一個閒雲野鶴。江湖,即是自由。

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另一位大人物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所謂左中右,就是權力鬥爭,就是廟堂。而這句話,正是金庸小說的寫照,有人的地方就有廟堂。

表面上看,金庸小說中離廟堂最遠的就是《笑傲江湖》了,即是笑傲於江湖,自然不幹廟堂的事。然而這本小說實質上正是對廟堂的隱喻。

左冷禪意欲合併五嶽劍派,這是廟堂;華山派劍氣之爭,這是廟堂;嶽不群驅逐令狐沖,這是廟堂;日月神教東方不敗裝神弄鬼搞教主崇拜,這也是廟堂。

正因為爭權奪利的廟堂無處不在,所以才要笑傲江湖。

金庸小說中很多地方,看似寫的是江湖恩怨,實則是廟堂鬥爭。

金庸雖然因為十四部小說譽滿天下,但他的理想並不是寫小說,而是做“帝王師”。當年他在《明報》上寫社論政評,議論時政,被香港左派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還上了暗殺名單,不得不跑到國外避了一段時間風頭。

所以金庸不甘心只寫江湖,他心中一直有廟堂情懷,這種情懷自然體現在他的小說中。

而古龍則是一個天涯浪子,好酒好色,浪蕩一生,最終因飲酒過量患病辭世。對於他而言,江湖就是他最好的歸宿,他就是自己筆下的江湖人物。

江湖夢,廟堂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兩極。你銳意進取,心懷天下,看到的就是廟堂;你避世隱遁,獨善其身,所處的就是江湖。



夢露居士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給大俠的定義,因為金庸心中,始終有著家國天下。

所以金庸小說的背景,大部份會放到真實的歷史中,主要人物的命運,也總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喬峰深受“非我族類,其心必誅”之害,最後確為宋、遼息兵,維持和平而死。郭靖為守襄陽,殫精竭慮,夫婦雙雙戰死。就是市井混混,貪財好色的韋小寶,也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金庸出身書香門弟,從小受傳統儒家教育,身邊長輩、朋友,多有以天下為己任者,耳濡目染,近朱者赤。其實金庸從1972年起就己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餘下時光,或求學,或寫時事評論。創辦《明報》之初衷,也是為傳播信息,召起民智。武俠小說的成功,只是無心插柳之舉。寄性情於文字之中,自然而然。所以說“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

古龍,怪才、天才!從俠的角度讓講,古龍本身就是典型的市井遊俠,寫武俠小說,多是賣文求活,得稿費後,也是當酒魚色,縱情與滾滾紅塵中。他筆下的俠客,也自是充滿了他自己的味道,任性、高冷但也重情義,講規則,愛恨分明

,快意恩仇。小說中人物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生活的最低層人員中。所以“古龍的廟堂再高,也都還是一片江湖。”

古龍、金庸俱以仙去,從此人間再無江湖。但我信金庸之願望,一百年、二百年後,仍有無數人去讀金庸,讀古龍,在他們創造的江湖中,去尋找自己的江湖!






淨月暖陽


一個講的是沒有中舉當官的能人異士,保家衛國的自我犧牲,也就是俠之大者。

看著是講綠林好漢的故事,其實講的是政治(廟堂)鬥爭。

一個是綠林好漢的權力爭鬥,講的其實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愛恨情仇,講的是人性。

金庸的武俠,很多都是歷史事件的演繹。看著是在講一幫人打打殺殺,其實講的都是政治鬥爭,權利鬥爭,以及人性的鬥爭。

但是,不管大家怎麼鬧,怎麼撕逼,背後的推手,都是政治勢力在掌控。而各個人物,最後也都淹沒在政治權力的漩渦中。

楊康,代表的大金國;喬峰,被碾碎在了大宋和大遼之間;張無忌,夾在明元之間;陳家洛陷於滿漢···

武功再厲害,猶如喬峰、郭靖,又能怎樣,面對國破家亡,千軍萬馬,照樣和一個小人物一樣,灰飛煙滅。

這就是歷史的洪流,不可抗拒。

看金庸,就像在看一本歷史的哈哈鏡。他把歷史改編的亂七八糟,不可理喻。但是歷史書本來就是人寫的,文過飾非,本是常態。唐太宗黑歷史黑的最厲害啊,結果毀了大哥,黑了大表叔隋煬帝,自己卻成了千古一帝。

因此,金庸小說,未嘗不可當做另一種歷史角度的思考。

那麼古龍的小說呢?

搶錢,搶女人,搶天下第一,搶武林秘籍?

是的。古龍的小說,寫的全是名利之爭,卻沒有家國之爭。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爭權奪利,這就是江湖本色啊。

只有小我,沒有蒼生,沒有家國。只有暴力,七情六慾,也就止步於江湖了。

~我是三生有畫一書生,第三隻眼讀金庸,第六感彈武俠,喜歡就關注哦~

話題預告:

小龍女被尹志平強姦了,為什麼還要跟著他跑?

往期精彩:

楊過自己都不知,他幹了一件特別損的事,搶了好兄弟的初戀!


三生有畫




金庸的小說是把人性和快意恩恨放進了家國情懷,古龍的小說是把情懷寫進了人性和快意恩恨。

這大概就是題目中“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是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所想表達的意思。

從金庸小說的第一部開始,一開始就是強烈的滿漢對立,陳家洛和乾隆皇帝的正面對決,人性的掙扎和江湖的道義在兩人的故事中慢慢交織,最後道義輸給了人性。乾隆還是那個皇帝,而陳家洛只能遠走漠北了。

武功的高低和道德的高下,從來都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力量,也許這才是金庸最想表達的東西。不管是袁承志還是張無忌,不是從小避居深山學武的小孩,人長大了,但心還是那個小孩的心志。



在江湖上混靠的是武功和義氣,但結合了廟堂,就含糊不清了。武功也好,義氣也罷,都抵不過人性和算計。因此袁承志和張無忌武功再高,也只能退出江湖,而韋小寶啥也不會,卻能身居高位,金錢美人全收入囊中。

但金庸最終還是想表達的是儒家的“雖千萬人吾往亦”的情結,我就是堅守道義和底線,不義但富且貴,於我何加焉。



古龍和李白的共同之處在於酒,古龍的小說 中的每一個主人公都是豪飲之人,因此我總疑心古龍是在寫他自己和虛幻中的自己。

古龍不要廟堂,廟堂不過就像彼時的臺灣當局,他要的永遠都是醇酒美人,魏晉的竹林七賢一樣的情懷,不一樣的江湖。

沈浪和李尋歡,一樣的落寞,一樣的江湖情,一樣的豪飲,一樣的高智商,卻都永遠是飄零江湖。

小魚兒與花無缺,亦正亦邪,亦敵亦友,卻都有一份舍不掉的江湖情,雖然小魚兒的情掩埋在自己的放蕩不羈中,廟堂於他們更多的是不屑。

有時,我暗想,大概年輕人是喜歡看古龍的,他的小說和人物可以脫離任何時代背景,讓人“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反正年輕人都是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無拘無束的愛。在古龍的江湖中,你不用理會廟堂和廟堂籠罩下的現實,只管快意恩仇,只管醇酒美人,人生中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此。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且行且珍惜。



金庸的小說最終都且個宿命和歸宿,那就是再高的武功,再深的道義,都抵不過廟堂交織下的暗戰,最終都是塵歸塵,土歸土,花非花,霧非霧。

狄雲學會了蓋世武術,最後也只能和水笙去大雪山避世。令狐沖最終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廟堂,有廟堂的地方就讓人無所遁逃。


在古龍的江湖,沒有廟堂,也無從遁逃;大概是想表達一個理念:,中朝。”既然是隱,乾脆就隱去朝代,隱去背景,空曠寂寥,但有美酒在杯,美人在側,管他今夕何夕。


新知傳習閣


高考作文擬題:怎樣看待生活中的一件善舉?提示:議論文、雜文、小說等題材不限,數字800以內。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在大的格局下個人擺脫不了當時的狀況,比如審核關,我個人認為如果作者所寫的作品最終通過不了,那就說明筆桿子裡所表明的東西不合時宜或者欠妥;反過來說,要是作者所寫的作品被通過審核了最終允許發表,顯然表明其喻含的立場是和大局保持一致的。我想說的是金庸和古龍兩位大師各自所處的狀況(即大背景,比如稿件審核的關係人)不同,還有就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金庸先生才識淵博這一層,但是我認為這並不一定是金庸先生的內心之想法,只是和他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古龍的想法從作品中多少能感覺到他的真實一愛喝酒灑脫不拘泥小節,其所表達的東西有點個人以為天馬行空任由弛騁,但缺點是太過執拗與現實格格不入,對人性的想象力非常人能及。


沉沉雨霧


金庸寫俠客,古龍寫浪子,金庸寫武林,古龍寫江湖,金庸寫山河,古龍寫天涯,金庸頌大義,古龍揭人性,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龍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說金庸勾勒出的是一個幅入世的畫面,那麼古龍嚮往的則是出世的生活,出世入世,皆由心定。每個擁有武俠夢的人心中,都有那個屬於自己的俠義江湖。




冰的誓言歲月


上堂下野,左雎右氓,情殤!

金庸先生的江湖是心中的江湖,現實的廟堂。從《射鵰英雄傳》裡我看到了郭靖的傻氣與堅韌不拔,並且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神鵰俠侶》中看到了楊過重情重義,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倚天屠龍記》中看到張無忌的倔強,不甘,為了大義,堅持站在元朝的對立面。《碧血劍》雖說沒看,但金蛇郎君是個亦正亦邪的存在,仍逃不過朝堂的影響;

《雪山飛狐》寫出胡斐的真性情,卻於朝堂而言,是個禍害;《連城訣》通過一部唐詩選集中的寶藏,牽扯出了一連串的事和人,官員醜惡的嘴臉一覽無餘;《鹿鼎記》寫韋小寶的精與多情,在跟隨康熙的時候,鬥鰲拜,進天地會,尋四十章經。還有《書劍恩仇錄》《俠客行》《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管江湖怎樣變化,都擺脫不了廟堂的影響,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

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多情劍客無情劍》《七種武器》《小李飛刀》《陸小鳳傳奇》《楚留香傳奇》《流裡蝴蝶劍》《浣花洗劍錄》《劍毒梅香》《武林外史》《蕭十一郎》等,我都大概瞭解了下。金庸重義,古龍重情。金庸居廟堂之高以俯攬天下,古龍居朝野之情以登廟堂。兩者區別是很明顯的。

金庸喜愛下圍棋,曾是國家榮譽六段棋手,而古龍生前放蕩不羈,好女人,好飲酒。兩人處於兩種處境,小說從立意上也有所不同,金庸的深明大義,古龍的放蕩不羈。

由此導致了,人們常看到的一句話,“金庸的江湖再遠都有一座廟堂,古龍的廟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當然更為重要是查良墉先生還存於人世,該誇的還是要誇的。

古龍生前,雖放蕩不羈但愛寫小說,常在飲酒後,續寫文章,他的小說有一種鬱結,彌而不散,讓人感懷。更重要的是古龍生前好友對他的宣傳,不至於讓他的小說因此而埋沒於茫茫人海。

古龍寫出了我心中的江湖,或深陷紅塵或遺世獨立,或超然脫俗或飄然欲仙。嘆不知所以然,而知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