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不是甘當「下水道」的遮羞布

消費降級不是甘當“下水道”的遮羞布

中午吃榨菜,出門靠摩拜,一口二鍋頭,購物9塊9……最近網上經常有人這樣調侃:因為錢包癟了,只能消費低價商品,我們的消費降級了。在9月6日商務部舉行的例行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關於“消費降級”的說法,我們認為有失偏頗。當前市場出現部分大眾化商品銷售較好的情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央視網9月6日)

在“消費升級”剛流行幾年後,“消費降級”又稱為當下的熱詞。最常見的,便是股民之間的調侃,大盤跌跌不休後只能“關燈吃麵”,且數據也似乎證明了這一點,似乎苦日子真的已經來到。

近日上市的拼多多,更是以廉價購物的模式賺足了眼球,被認為是“消費降級”的代表,似乎進一步證明了年輕人的消費有降級趨勢。果真如此?商務部發言人的表態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這樣的觀點未必站得住腳:一是消費者從選擇雜牌到選擇安全放心知名品牌的消費升級。榨菜、二鍋頭銷量上漲,相當程度上源於統計口徑的變化。譬如榨菜,越來越多的人由選擇雜牌、散貨而轉為知名品牌,如股價一路上漲的涪陵榨菜。也就是說,在從前,很多大眾消費品的統計失真,而現在則體現得更加真實;其次,消費方式、消費觀念和消費心態的升級,多樣化電商的發展,共享經濟等新的消費形式,帶動了網絡消費群體的擴大,滿足了中小城市和鄉村新的消費群體的購買需求。這個更好理解,不能因為便宜貨賣得更好,就理解為消費降級,而要關注消費結構的變化。譬如,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服務性消費支出的佔比在不斷上升。吃榨菜、喝二鍋頭,但並不妨礙他還更多地出門旅遊、看電影,順便還為遊戲充值。這是降級還是升級?

一個很容易陷入的誤區是:買的東西越來越貴,就是消費升級;買的東西越來越便宜,就是消費降級。以網約車和網絡購物為例,同樣的消費需求,由於新興業態的出現,消費者的單次花費更少了。不過,如果從宏觀來看,消費者的消費頻率卻更高了,消費總量和消費體驗其實是不斷增高的。反觀拼多多,它的成功真的是依靠消費降級嗎?那為什麼淘寶和京東出現時,甚至在京東和蘇寧大打價格戰時,沒有人說消費降級呢?

從此前媒體的諸多報道來看,其成功大概有三個原因:一是三四線城市人群的消費升級,一些原本就購買力極低的人群,將購物由線下轉到線上,原因就是更便宜和“看起來更靠譜”;其二,大量的投入和補貼。拼多多近日發佈的財報顯示,其二季度的淨虧損達到了64.94億元,如果不大筆“燒錢”,類似“7.7元10條內褲”的促銷是很難持續的;最後,備受詬病的假貨氾濫,亦是原因之一。從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再到遭到美國律所的集體訴訟,拼多多也許做了很多,但距離人們的期待還有相當距離。

其實,賣便宜貨並不丟人,但便宜貨不等於假貨,走低端路線更不意味著縱容商家“傍名牌”,否則便是對消費者和正品商家利益的雙重傷害。“小米新品”和小米無關,“創維先鋒”與創維無關,如此打擦邊球的“傍名牌”行為,早已突破了法律底線,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尤其刺眼,因此才被有關部門要求重點打擊。誠如拼多多負責人所說,“山寨貨不等於假貨”,可這些商家賺的是什麼錢,你自己心裡沒數嗎?假貨不合法,山寨貨同樣不合法,即使很多消費者是知假買假,法治社會同樣不能允許其存在。既然物美價廉,具有核心競爭力,何不建立自己的品牌?

由此來看,且不說消費降級尚是個偽命題,即是真的迎來降級的苦日子,也絕不是製假售假者的遮羞布。消費者“只買對的,不買貴的”沒錯,同樣體現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這絕不是假冒偽劣產品和山寨品牌的機遇,如果有平臺甘當他們的“下水道”,也許能興旺一時,卻終究不會形成持久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