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禁書」到入選課本,金庸是怎樣火起來的?

上世紀80年代初,金庸作品如江潮般席捲內地,封閉已久的人們突然發現,小說原來可以這麼好看,文學可以如此輕鬆。

從書包內暗藏的“禁書”到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近30年間,金庸小說完成了令人驚訝的轉身,也同時開啟了通俗小說解禁的時代潮流。

盜版猖獗,租書讀金庸成流行

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最先接觸的金庸小說是《射鵰英雄傳》。 1981年,剛剛碩士畢業並留校任教的錢理群遇到了他的學生。

學生告知他,“老師,有一個作家叫金庸,你知道嗎?”錢理群一片茫然,學生開玩笑地和這位中文系老師說,“你不讀金庸的作品,就不能說完全瞭解了現代文學”。學生告訴錢理群,幾乎全班同學都迷上了金庸,而且大家公認,金庸作品比錢理群在課堂上介紹的許多現代作品要有意思得多。為此,錢理群找來了《射鵰英雄傳》,從此欲罷不能。

1985年後,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全國熱播,萬人空巷。在那個娛樂文化蒼白的年代,金庸的名字開始在內地變得響亮。

港臺小說的流行,以及銷售渠道的匱乏,催生了租書這一新行當。各種名目的租書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城市當中。

那時候的金庸小說,主要是從書社借,大多數是盜版,情節刪減很多。當時的學校裡,很多同學共享一本金庸小說,即便書籍在傳閱過程中卷邊發黃,仍然是炙手可熱的流行品。

有趣的是,1991年,北大嚴家炎教授在斯坦福大學的東亞圖書館做調查。圖書館館藏的金庸小說,幾乎都借出過幾十次至上百次,“還書日期”欄內蓋的印章密密麻麻,許多書都已被翻看得陳舊破爛。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已買過兩種版本的金庸小說,結果都相似,因為借閱的人實在太多。

正版來襲,書迷整箱來搶購

金庸熱的到來,使金庸圖書出版成為一大熱門,當時數十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庸的武俠小說,甚至同一作品出現了多種不同版本。其中,除了百花文藝出版社的《書劍恩仇錄》外,內地可見的金庸作品都沒有得到正式授權。

面對盜版猖獗,金庸希望能授權一家出版社推出正版。前三聯書店總經理董秀玉,成為金庸小說在內地正式授權出版的聯姻人。

董秀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當年她從香港歸來,金庸找到她說想在內地授權出版小說。雖然喜歡金庸作品,但董秀玉對此事十分猶豫,主要是覺得以學術書見長的三聯品牌未必適合推出金庸小說,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才最終拍板決定出版。她說服自己的理由是,“三聯當時的定位是 分層一流(小眾、中眾、大眾均要求一流) 的結構模式,而我認為金庸小說完全可以進入文學殿堂,是大眾讀物中的一流作品”。

从“禁书”到入选课本,金庸是怎样火起来的?

三聯版金庸集封面

據董秀玉回憶,金庸這套書全套為36本,每一本又分成好幾小本,“我們連一小套都不能單獨流出去,必須分散到很多印刷廠,所以印刷過程變得非常複雜。而且作為第一套正版書,我們對書的品質要求也非常高,特意請了專人設計。”

該書上市後,立即大賣。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更是達到高峰,人們都是整箱整箱來買。

董秀玉介紹,事實證明,金庸的作品是最經典的文學作品,而且是值得珍藏的。可以說金庸小說的忠實讀者群越來越大,上至白髮老者,下至青春少年。“後來我們又推出了珍藏本和口袋本,都賣得很好。一直到現在,還有朋友來問我,三聯版金庸還有麼?能否到倉庫裡再去找一套?”

金庸與三聯書店的出版合同於2001年11月30日到期後,其版權易主,改由廣州出版社出版。

金庸作品版權獨家代理方、廣州朗聲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編輯何嫻告訴記者,與上世紀80、90年代不一樣,當時能夠選擇的作品不多,所以金庸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現在的金庸要面對的是當下無限豐富的文學作品,但依然好銷。儘管他在封筆後沒有新作誕生,但銷售一直都在往上漲,長期穩居暢銷榜前幾名。

在最近兩年的“南國書香節”上,朗聲攜金庸作品特設了武俠館,何嫻說,“如今已經成為家長的60後、70後,大多經歷過上世紀金庸熱的影響,是金庸的忠實擁躉。他們帶著自己的小孩來重溫金庸,引導下一代開始讀金庸。很多孩子看完一部,又看一部,用自己的零花錢攢齊全套金庸作品。”

60、70、80後都是金庸迷

“我想到我的少年時代,就必須有金庸站在背後”

很少有作家像金庸一樣,老少通吃。我國領導人鄧小平,可能是內地最早接觸金庸作品的讀者之一,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託人從境外買到一套金庸小說。

从“禁书”到入选课本,金庸是怎样火起来的?

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接見金庸時,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小說我是讀了的。 ”有報道說,朱鎔基當年在接見全國人大港區代表時曾背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幅以金庸14部小說名字串連而成的對聯,而且還曾自曝擁有兩套金庸小說。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數學家陳省身、法國前總統希拉剋等也都是金庸迷。

金庸迷中,60、70後是絕對的主力。他們中很多人都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陪伴自己度過了最美好的青少年時光,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愛情觀。

60後

葉開:金庸對我有種啟蒙意義

粉絲生涯:初中

獲取方式:租書

瘋狂行動:24小時讀完一套5本

偶像影響:寫作夢想是金庸激發起來的

在上世紀80年代,金庸對我而言,具有一種啟蒙意義,因為當時除了教科書所帶來的閱讀經驗之外,沒有其他經驗,而金庸作品讓我震驚。我讀金庸很早,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家鄉那邊離香港很近,記得最早看到的是《書劍恩仇錄》。那時很少有人會擁有一本書,都是去私人書屋租書。一本書一天租金是5分錢。我最瘋狂的一次,是去書屋租《天龍八部》,由於生怕第二天被別人租掉了,我咬咬牙,花了2毛5分,一下子租了5本,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大錢”。我連夜發瘋似地看,看了整整24個小時,眼睛生疼。一方面確實好看,一方面也為了趕緊還掉。

金庸是我少年時代的夢想,讓我想成為一名俠客,擁有劫富濟貧的人生夢想。對於我這樣從未離開過家鄉的邊遠少年,金庸的小說創造了一個無比廣闊的心靈空間,它有著極大的想象力,包括經驗和情感上的啟蒙作用。

我的文學生涯就是從金庸開始的。原來人生可以有如此廣闊的空間,我寫作的夢想就是金庸激發起來的。在高中時,我就已經寫下幾十萬字的武俠小說。

在作家群中,金庸也是一個通常的話題。我幾乎沒碰到過沒有讀過金庸的作家。他是我們這代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連同當時的瓊瑤、三毛,都讓人重新發現自我的意義。金庸作品帶來了私閱讀的體驗,解開了我們身上的枷鎖,讓人找到了想象的廣闊空間。中國文學應該感謝金庸先生。他形成了一種不容忽視的文化背景,比如我想到我的少年時代,就必須有金庸站在背後,這構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核心經驗。閱讀對打開你的人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可惜現在卻被社會遺棄。

如今,武俠小說已經度過了黃金期,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過去了。後來改編成影視作品,讓小說獲得了更長久的生命力。金庸小說與當時的時代產生了共振,其標誌是,金庸的人物、語言都進入了日常生活,比如我們說誰比較虛榮,就會說這個人像嶽不群。從這個意義上說,金庸作品所具有的文學生命力,溢出了類型小說的邊界,成為我們文化記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70後

蔡駿:青春期的閱讀伴隨一生

■ 懸疑小說作家

粉絲生涯:初中

獲取方式:借書

瘋狂行動:沒有

偶像影響:曾夢想當一名武俠小說作家

我最早讀到的金庸作品是《書劍恩仇錄》,那時還在初中。最早知道金庸,還是通過電視連續劇,因為電視劇的緣故,同學間會熱烈討論,也有很多人因此就去找書讀。那時候,找金庸的書不容易,都是從同學、朋友那裡借來看。

从“禁书”到入选课本,金庸是怎样火起来的?

我覺得,金庸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作品特別有想象力,還有人物的塑造,有時我們甚至不關心其他故事情節,而是關注這個人物和那個人物,是不是最後好上了。他的後期作品有很多創新,比如《雪山飛狐》,明顯可以看到很多西方故事的敘事技巧,與傳統中國小說不一樣。

金庸作品對我而言,影響深遠,因為看書的時候我正處於青春期,青春期的閱讀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會伴隨一生。金庸小說本身的故事超過小說。很多喜愛寫作的男生,當時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寫武俠小說,我也有這個夢想,他對我走上文學道路是一種刺激。

金庸的小說也激發了我對歷史的興趣。他對人物的寫法,如何才能感動讀者,也對所有寫作者很有啟發。比如人物的悲劇性,他寫喬峰,已經超出了一個武俠人物的命運,帶有古希臘悲劇的意味。金庸說故事的能力,他的想象力,在當今中國,大概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

80後

李偉長:感受到江湖人生真美好

■ 書評人、上海作協創聯室副主任

粉絲生涯:高中

獲取方式:地攤尋覓

瘋狂行動:組隊租書

偶像影響:渴望“胸有江湖,萬里行走”

我從高一開始閱讀金庸。那時我們看書,都是去地攤租書,5毛錢一天,基本一天一本。為了看更多,有時和同學組隊,一大早就去租,一人一本,抓緊看完,再換著看,第二天還回去,這樣5毛錢就能看兩本,當時窮得叮噹響。一個班上同學誰要是弄了一套,大半個班級都要傳著看,直到把書看到破爛為止。

金庸作品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讓我感覺到江湖人生真美好,各種羨慕嫉妒恨,讓自己心胸變得開闊,所謂“胸有江湖,萬里行走”的感覺。

伴隨著青春歲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倚天屠龍記》圍困光明頂的一場大戰,張無忌練成乾坤大挪移,至今想起都覺得酣暢淋漓。

專訪金庸作品出版負責人何嫻

“金庸作品是時代大浪淘沙下的真正經典”

在金庸90週歲的生日之際,晨報記者曾對金庸作品版權獨家代理方、廣州朗聲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編輯何嫻進行了專訪。

晨報:有數據說,《金庸作品集》在全球的銷量超過5億冊,實際上的銷量真的是這個數字嗎?

何嫻:《金庸作品集》被譽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言”,在大陸、臺灣、香港已出版多種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版,並有英、法、意、日、韓、泰等多種譯文在海外出版發行。所以很難簡單精確地說出一個具體的銷量數字,全球華人業界的共識是《金庸作品集》全球銷量已經超過3億冊。

晨報:現在的年輕人是否還願意去讀金庸原著?金庸作品還那麼有吸引力嗎?

何嫻:從我們的銷售上來看,正是年輕讀者佔了購買和閱讀金庸作品的大多數,從小學高年級學生到中學生,當然還有更多的大學生,他們都在閱讀金庸。以廣州市為例,很多中、小學圖書館裡就有金庸作品,借閱率很高。金庸作品不僅受到孩子歡迎、家長認可,教育部門也支持向廣大中小學生推廣閱讀金庸作品。2005年,《天龍八部》第41回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學閱讀教材《語文讀本》第4冊;2008年,《雪山飛狐》第5回入選北京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參考書目。在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和《天龍八部》均入選當地的中小學華文教材。 2013年,《射鵰英雄傳》作為經典武俠作品被北京市朝陽區列入小學圖書館基本配備書目,成為小學生的推薦閱讀篇目。在香港,金庸作品也一直是各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圖書之一,多次入選最受學生歡迎的十大好書,金庸也一直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作家。

晨報:有學者斷言,武俠小說的黃金期已經過去。 《金庸作品集》的銷售有沒有下降趨勢?

何嫻:《金庸作品集》近年來的銷售量是一直有上升的,因為不斷有新的、年輕的讀者加入到金庸迷的群體中來。金庸作品是時代大浪淘沙下的真正經典。很多金庸迷收藏的《金庸作品集》都不止一兩套。

晨報:如何看待金庸小說的文化意義?

何嫻:學者陳平原先生曾這樣說過,“他(金庸)把儒釋道、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他還有一句評語是,“金庸的意義在於:超越了精英與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