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精品推荐

《名称》:郎世宁画作一幅

《年代》:清代

《评语》:此画非常细腻,西洋美术的着色、透视与明暗光线的特点十分明显。”中国画法与西方绘画中的立体、透视、明暗以及重写实和结构准确的特点结合起来,明暗表现和谐,立体感突出,细部精准,较之中国工笔画法更具透视感。珐琅彩的运用,又增添了类似西洋油画的质感。

有喜欢的收藏家私信咨询!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1-2] 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等。

抵达中国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做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所的。”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

从郎世宁一生的业绩来看,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大胆探索西画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画法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格体,堪称郎世宁新体画。郎世宁来到中国后仔细研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他画的中国画具有坚实的写实功力,流畅地道的墨线,一丝不苟的层层晕染,外加无法效仿的颜色运用,中西合璧,焕然一新。以其独创的新画体博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从现存的郎世宁亲笔画迹来看,它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确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在1724年所绘为雍正祝寿的《禽献英芝图》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的西画功底。此图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和明暗效果使图中物象具有比较强烈的凹凸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中国画并不仅是将山水动植物当作自然存在之物,而是要赋予所绘对象某种喻意。图中所绘苍松、雄鹰、灵芝、山石、流水,在中国文化中多寓意强健、长寿和吉祥。在色彩上,鹰白、松绿、芝棕红、土坡绛色和藤萝花粉紫,也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郎世宁风格的鲜明、绚丽和浓重。 郎世宁以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整体上浓厚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确立了自己在官廷画师中的地位。

郎世宁的作品以惊人的艺术表达能力,创造了大量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也使清代宫廷纪实绘画的数量与水平远超前代。这些绘画以精彩的笔墨记录了中华帝国最辉煌的历史,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盛世的恢宏光荣。 据文献记载,郎世宁的画法被称作“线画法”,代表当时宫廷的主流画派。郎世宁来到中国以后,画有大量作品,存世的有近百幅。 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并不能代表那时欧洲绘画的最高水平,但是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融中国工笔绘法和西洋画三维要领为一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创作了新的画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汇通。郎世宁所作的油画人物肖像画,在造型上都相当严谨,注重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达,但是在光线的运用上则与欧洲画法有所区别。欧洲画家喜欢表现人物脸部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分明的凹凸感,而传统的中国写真技艺,则要求被画者是处在不受光线变化常态下的相貌。从清宫的肖像上可以看到,欧洲画家来到中国后,为适应中国观者的欣赏习惯,而在画风上作了微妙调整。 郎世宁新体画中最受乾隆喜爱的则是“御容”肖像画。所谓“御容”肖像画不仅包括皇帝正襟危坐的全身或半身的肖像画,也包括各种行动中的皇帝像。

1747年,乾隆开始修建圆明园为夏宫,并令郎世宁负责设计监造西洋楼。在此期间,郎世宁还担任过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官职为正三品。聂崇正认为,曾被英法联军掠走又被购回的大水法12生肖的部分兽头,很可能出自郎世宁之手,因为很多地方都呈现明显的“郎式风格”。

郎世宁获得的荣耀,虽让众多宫廷画家难望其项背,但郎世宁为中国皇帝工作,条件却十分艰苦。另一位欧洲宫廷画家王臻诚曾在信中描写他们的作画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热。视为属民,皇上恩遇之隆,过于其他传教士,但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主日瞻礼,亦几无暇晷。作画时颇受掣肘,不能随意发挥。”

郎世宁以臣子身份滞留中国,甚至没有中途回国的权利,在皇权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努力学习中国画技巧。为调和中西画法的不同,一些画作甚至采用“合笔画”形式,即写真处由郎世宁主笔,而背景、风光,则由中国画师创作。乾隆皇帝本人很可能与郎世宁画过“合笔画”。如此中西合璧之作,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郎世宁在宫廷画师中的尊崇地位,也让他与众多画家有过多样合作,很多大型绘画,基本上都由他起草画稿,或绘制画中主要人物的肖像,再分与他的画友或弟子完成。他与弟子们绘制了很多画作,因而博得了皇帝的青睐和欢心。

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并不能代表那时欧洲绘画的最高水平,但他融中国工笔绘法和西洋画三维要领为一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画风。文献记载,郎世宁的画法被称作“线画法”,代表了当时宫廷的主流画派。郎世宁将自己摸索成功的新体画,传授给传教士画家王臻诚、艾启蒙等人,同时将欧洲油画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画师,为清朝宫廷培养了众多兼通中西画艺又各有专长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先后有十几位徒弟,在乾隆帝时形成了实力雄厚的郎世宁新体画集团,为清代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融通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从一些宗室后裔的画作中,也可以看到郎世宁绘画的影响力,皇室后裔溥伒的画马作品就是一个案例。溥伒马画作,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都注重于形状的准确和皮毛质感的表达,一望便知是从郎世宁借鉴而来。

郎世宁在中国度过了51年时光,直至1766年去世。由于大半生都在中国生活,郎世宁的作品内容也都是中国的人和事。聂崇正认为,虽然郎世宁的绘画看上去中西合璧,实际主要画法还是西方的,只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光线上做了调整。比如中国人不喜欢“阴阳脸”,郎世宁便让人脸接受正面光,同时加重人物的鼻翼、鼻下、脖子下,这样五官就显得立体清晰。雍正时期,大名鼎鼎的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曾出版中国最早介绍西方透视法的著作《视学》,序言中特别说明该书是和“郎学士”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乾隆帝在位60年,“乾隆工”成为该时期精美玉器的代名词,宫廷画家也参与了玉雕创作,郎世宁的一些画稿也被制成玉器。而雍乾两朝官窑粉彩瓷器的构图布局和绘画主题,也多得益于郎世宁的绘画。乾隆时期,由郎世宁与王臻诚、艾启蒙、安得意等创作的《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则是中国最早的铜版画作品。可以说,郎世宁代表了清中期的宫廷艺术品位。1766年,78岁郎世宁去世,丧礼备极哀荣,乾隆还亲撰墓志铭,以示对这位高士的尊崇。但在总计536卷的《清史稿》中,对郎世宁的全部记述只有这短短几句:“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精品推荐

《名称》:王翚百美图

《年代》:民国

《评语》: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画内百位美人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此画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百美图长卷, 长一般为四米左右,宽30厘米,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是一副值得收藏的民国时期临摹佳作。

有喜欢的收藏家私信咨询!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灵动。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也有评者指出王翚用笔过于圆熟,某些画则显得刻露,墨法少有变化,构图略感壅塞。

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被并称为“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家”或“四王吴恽”。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见,并绘扇书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精品推荐

《名称》:咸丰元宝当五百

《年代》:清代

《评语》:细看皮壳老化磨损程度到位,铜质古韵熟旧,币面呈现老包浆,字口纹饰冲压力度自然,品相完好,版本符合,经综合鉴定属于真品!

有喜欢的收藏家私信咨询!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郎世宁画作》《王翚百美图》《咸丰元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据资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并在江苏南京建都,此时清政府赖以铸钱之用的滇铜(云南省出产的铜料),因道路阻断而无法运进北京。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急需大量的军饷开销,一方面是铸钱的原材料告缺,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最终迫使清政府自咸丰三年开始发行纸币和改铸大钱来弥补财政亏空。

咸丰初期,清朝政府的税入大约为白银4000万两,支出约需白银3600余万两,收入与支出相互抵销尚有盈余。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急骤恶化。咸丰二年(1852年)户部奏称:“两载以来,军需河饷糜帑已二千数百万两,以致度支告匮,筹划维艰。”同年六月十六日户部密摺言:“自广西用兵以来,迄今三载,经臣部奏拨军饷及各省截留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户部银库,截止本月十二日止,正项待支银仅存二十二万七千余两。” 在这种支出日多、财政窘迫、军饷困难、国库空虚的情况之下,清政府企图借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进一步对百姓进行搜刮与掠夺。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十九日,四川学政何绍基向清廷上摺,要求政府铸造大钱,以应付日益困难的财政需要。他在奏摺中说:“……历代大钱之制不一,大约由当五、当十至当千而止。拟请于常行通宝钱外,铸为大钱三品:曰当一百,曰当五百,曰当一千;当千者重不过二两,俾与制钱相剂而行。由部臣议定成式,务期精好,颁发中外,一体鼓铸。凡支给俸、薪、养廉,及河工、兵饷,皆银与大小钱兼放;赋税所入当收银者,皆准以银与大小钱搭配交纳。应归藩库部库者,酌为减节,以免先解后拨之烦。惟关税仍照旧尽数收银而特恩锡赉则给银以示优异。俟大钱畅行之后,民输官赋乃渐不必用银。然非置银于无用也,民间以银易钱及用银交易,听其自如,无庸过问。……”

咸丰皇帝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奏摺上亲自朱笔批示:“所奏不为无见,然小钱大钱,制虽异,用实同,现铸小钱,铜尚不足,何况大钱乎!汝知一未知二也。至器用多铜,原干例禁,本年曾经降旨。况古制亦非尽善,举一事必欲复古,试问井田,封建尚可复乎?此摺著户部存记,若有可行时,不妨采择入奏。钦此。”

虽然,何绍基铸造大钱的建议未能获得朝廷的批准,但是,出于当时“军饷增多,帑金不足,”的现实情况,在清朝政府的最高统治阶层,已经拉开了铸造大钱的论战。

此后,清朝政府中的有关部门主管,如御史蔡绍洛、刑部尚书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户部尚书孙瑞珍、巡防大臣绵愉、管理户部事务祁隽藻等,均先后向朝廷力陈铸造大钱的利处。然而,以户部左侍郎王茂荫为首的反对派,包括左庶子庞钟璐、御史蔡征藩等一批官吏,竭力反对铸造大钱。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江宁(今南京),并将南京改为天京,革命势力遍及长江流域各省,战局的急剧发展,使得当时市场银贵钱贱,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咸丰三年,军旅数起,饷需支绌,东南道路梗阻,滇铜不至,刑部尚书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御史蔡绍洛等先后条陈钱法,请改铸大钱,以充度支。”在这种情况之下咸丰大钱终于应运而生。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国内经济的繁荣、古玩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天价古钱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尽管艺术品收藏市场跌宕起伏,古钱币市场依然屹立不倒,精品钱币层出不穷,价格更是日益增长,跟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钱币爱好者的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收藏竞争明显加大,在收藏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升值空间,增值潜力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