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90%的父母沒有做好這一點

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眼裡長不大的孩子,每個父母都在拼盡全力守護孩子,但做父母,就是得剋制自己的付出欲。因為現實裡有一種無可奈何,無論你多想,沒有一個父母能永遠守護自己的子女。更何況,你的守護,他們未必想要。

父母最高級的愛,不是守護是成全。

1.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大多數人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不然,孩子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敏感。

親子之間的溝通,說話的表情和語氣,比內容更加重要,如果父母語氣不善,即使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好好說話,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教育專家孫德萱曾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的母親成長在單親家庭,非常渴望家庭完整。

丈夫有了外遇,她堅持不離婚。

每當孩子不聽話,她都會把這件事拿出來說:“都是為了你,我才沒和你爸爸離婚,都是為了你,我把自己的愛好全放下了。”

聽到這樣的話,女兒總是很內疚,只能乖乖聽話。

怨懟和指責中成長的孩子,對別人愧疚、抱歉、自己卻沒有主見。

家長都會帶有這種邏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領情?

孩子則想,我為你的要求努力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不滿意?

教育孩子,90%的父母沒有做好這一點

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過孩子來破除自己的焦慮,甚至變相挽救自己的人生:因為學歷,導致事業無法進步的,就指望孩子考到高學歷;因為窮困,在別人手下忍氣吞聲的,就盼著孩子發大財;因為當小老百姓處處受挫的,巴不得孩子早點仕途得意。

父母以為自己這是恨鐵不成鋼,甚至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卻忽略了這種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消極。他們沒有接收到父母傳遞過來的愛,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還有不認同。

2.父母代替孩子做出選擇

曾經有這樣一個電影故事:

講述的是一個對孩子呵護備至的媽媽,帶女兒參加了一項天使計劃。

實驗人員在女兒的大腦裡植入芯片,可以通過儀器監控女兒的行蹤、看到的畫面,甚至可以設置馬賽克,這樣孩子就永遠不會看見暴力血腥的畫面。

在嚴密的監控之下,女孩在一個虛假的美好中長大,卻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

她看不見血是什麼顏色,聽不見隔壁獵犬的吠叫,甚至因為對性知識極度缺乏險些懷孕。

整部影片,寫滿了媽媽的掙扎。她對這樣的監控有過一絲遲疑,甚至把監視器放進倉庫決心不再拿出來。

但最終還是被自己的疑心擊垮。當女兒為了約會騙她說去女友家看電影,當女兒用嗑藥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時,媽媽把塵封的監視器又拿了出來。女兒發現之後也崩潰了,她把媽媽打得頭破血流,離家出走。

沒有人知道這兩個人的結局,但我猜測不會太好。

教育孩子,90%的父母沒有做好這一點

父母總想保護孩子,只給他們展示世界的美好,於是控制、監視、保護就成了最行之有效的辦法。然而,父母所謂名正言順的守護,剝奪了孩子體驗受傷的感受。

你沒聽錯,受傷也是一種感受。就像一年四季,潮起潮落,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只有一種顏色,真的是件很悲劇的事。

父母不知道,他們所謂的“正確”正在毀掉孩子最真實的世界。

沒有一個人不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但有時候,這種願望需要父母的成全,成全我們犯錯,成全我們的愚蠢,成全我們不過無比正確的人生。

3.沒有成為孩子的榜樣

如果你有了孩子,你打算怎麼教育他。是任由野蠻生長,還是悉心教導。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會花費物力和財力教育孩子的,尤其是現在只有一兩個孩子的情況下,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被為人父母重點關注。

但是,為什麼有些孩子被教育的很好,而有些孩子就長歪了?

在孩子沒有形成獨立人格的時候,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最多的就是父母。

當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時候,他們就會對父母的行為產生思考,要麼欣賞父母,要麼因鄙夷而排斥。

很多人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很大一部原因是源於瞧不起父母,認為父母眼光短淺,無能沒用,跟不上時代。

讓孩子欣賞你,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教育孩子,90%的父母沒有做好這一點

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喜歡讀書,喜歡學習,為人父母一定要自己先學習,先讀書。

很可笑的是,有些家裡能買起麻將桌,卻捨不得給孩子買一個小書架。

大多數時候,父母抱著手機玩,卻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機,讓孩子去看書寫作業。

這個時候,內心裡,孩子對父母是鄙視的,你都看電視,憑什麼讓我寫作業。

如果父母一直堅持讀書,堅持學習。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看齊,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

父母如果不能持續學習,就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連溝通都不能進行,就無從再談家教。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讓孩子欣賞你,一旦孩子欣賞你,你的一言一行就是教育的本身。

家教並不是說教,而是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

能夠得到孩子的欣賞,他才會接受你的家教,他才會和你溝通,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找你商量和解決。

教育孩子,90%的父母沒有做好這一點

對於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看似父母無意的言行都會帶來無形的傷害。不管是吵架也好,還是指責孩子也好,這些行為都需要避免。

只有家長做好自己,正確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