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不顧勸阻強挖萬曆皇帝定陵,驚動周總理決定此後不再挖帝陵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在神宗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郭沫若不顧勸阻強挖萬曆皇帝定陵,驚動周總理決定此後不再挖帝陵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

1955年,郭沫若以更好的瞭解明朝前史為由,提出了挖掘明朝皇陵的計劃。1956年,郭沫若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吳晗等人,大力舉薦挖掘明十三陵中永樂皇帝的長陵,雖然這一計劃一經提出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許多學者都認為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老到,難以對皇陵進行妥善無缺的保護。可是由於當時反對者都人微言輕,所以並沒有能夠阻遏郭沫若要挖掘明皇陵的計劃。

郭沫若不顧勸阻強挖萬曆皇帝定陵,驚動周總理決定此後不再挖帝陵

不過由於挖掘永樂皇帝的長陵難度太大,所以郭沫若就將鋒芒指向了萬曆皇帝的定陵,抉擇先用定陵試試手,等挖掘完定陵,再去挖掘長陵。1958年,當考古人員打開了沉封了三百多年的明定陵後,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考古挖掘,由於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有限的文物保護技術,導致定陵內的許多文物遭到氧化和損壞。許多奇珍異寶頃刻間灰飛煙滅,絲織品變硬墮落,三口金絲楠木精製而成的巨大紅漆棺槨直接被損壞丟掉,萬曆皇帝的龍袍瞬間化為飛灰,就連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身都遭到了挫骨揚灰,給前史文物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令人扼腕嘆息。

郭沫若不顧勸阻強挖萬曆皇帝定陵,驚動周總理決定此後不再挖帝陵

在挖掘明定陵後,周總理吸取了明定陵的慘痛教訓,果斷拒絕了郭沫若繼續挖掘明長陵的計劃。後來鄭振鐸等考古學家在得知乾陵被無意中發現了墓道後,當即就聯名上書阻遏了郭沫若要挖掘乾陵的計劃,周總理做出了十年之內不開帝王墓,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的決定。

萬曆皇帝這位統治大明48年,鞏固中華疆土的帝王萬萬想不到他死後穿在身上的龍袍會遭到這般下場,文物保護一定要慎之又慎,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不可輕易毀壞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