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的微醺,一瓶偶遇足够!

我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喜欢喝点小酒,有时候喜欢约着朋友一起喝,有时候喜欢一个人独酌。但是我喝酒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喝多,微醺即可。这时虽感觉半晕半睡,但是看人看物却能更加清楚。

其实我对酒也没啥研究,好喝就行。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喝酒无非喝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气氛。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对酒情有独钟,古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也有“三杯两盏淡酒”的柔情。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白酒依然贯穿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还表现出更多与时代特征相平衡的人情味儿。

不过在我看来,传统白酒在口感上闻香和口味都偏厚重,这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难免会有距离感。舒适度和利口度应该也是传统白酒一直不太能被年轻人接受的最大障碍。我平时就不太喜欢高度数酒,喝了有负担,不通透。

我记得原来好奇心日报曾以“你为什么不喝酒?”在网络上展开提问,在2842个回答中最高票的答案是:因为难喝。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白酒,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就不被接受了?其实是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白酒。人们对白酒的需求和评价,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情境。时代在改变,人们对白酒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物质匮乏,粮食短缺,用来解决温饱都不够,拿去酿酒自然是奢侈中的奢侈,所以那个年代的酒,都往高了酿,争取做到“买一瓶,喝半月,咂两口,躺半宿”。但物质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升级,再加上现在对理性饮酒的倡导,现代年轻人更多偏重于休闲饮酒,希望小聚小饮,轻松饮酒,同时还注重“这酒,有点懂我”的精神共振。

说起“小聚小饮,轻松饮酒”,倒是让我想起了偶遇。

据我所知,偶遇是行业内年轻化的新锐白酒品牌定位,专注打造放松的青年文化,提倡轻松饮酒文化理念。偶遇的轻松,源自于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体验。而体验,起源于偶遇对于消费者的洞察,酒体是洞察之后的物质制造。这也正是我所欣赏的地方。

朋友之间的微醺,一瓶偶遇足够!


我一位在偶遇酒厂上班的朋友告诉我,偶遇的酒厂在中国长寿之乡四川彭祖故里,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7年的时候我去过一次,环境宜人,风景优美。而偶遇酿酒的原料就是当地川水川粮,他们在工艺和原料上保证了香味清淡、回味悠长。长寿之乡的水土资源和红皮糯高粱,再加上精良纯熟的酿造工艺,难怪偶遇喝起来没有负担且绵柔净爽。

“醉得慢,才有充足的时间沟通。”我那位在偶遇酒厂工作的朋友如是说,目的是让偶遇的酒体刺激性更小一点,口感更柔和一点,喝着更爽口一点,压力小一点,醉得慢一点,醉后感觉轻松一点。

浓而不烈,爽而不薄,这正是偶遇的特色。与同样度数的产品相比,偶遇口感的轻松感受非常突出。而且我发现,偶遇已经陆续在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河南等地开始布局和推广,以更优质的42度酒体,进一步强化轻松的口感体验。

偶遇酒体“净爽、绵柔、香甜”的风格对比清香和酱香白酒,在调制鸡尾酒方面也有天然优势。上周末在一家饭馆门口,看见了偶遇做的线下混饮活动,酒加冰加饮料,自行DIY混饮。偶遇这种尝试把白酒玩时尚了,口感也更轻松了,离年轻人自然也更近了。

朋友之间的微醺,一瓶偶遇足够!


有时候我不禁想问:人们为何要喝酒?酒并不是必需品,但是它跟精神情绪高度关联。人们不是因为饿了或者渴了而喝酒,而是因为喜悦、团聚、分享的正向情绪,抑或悲伤、孤独、失落的负面情绪,或者是enjoyment……酒可以抚慰情绪,酒可以放大情绪。正如我前文说的,喝酒喝的不光是酒,而是一种情绪。

偶遇品牌定位希望保持独立表达,更人性化、能触摸情绪,成为基础生活需求之上、奢侈品之下的“情绪必需品”。

为了达成这种抚慰情绪、触摸情绪的体验。偶遇今年还对产品包装进行了深度升级,推出了第三代产品包装“对话瓶”。主题为“我有一瓶酒,有话对你说”的情绪表达,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和H5的应用,轻松参与上传“心情表达”。试玩了一遍他们做的H5,你别说,还真有意思。我们可以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发表着当下的心情,喝起酒来,也有趣的多。

去年偶遇做了一年的“偶遇,就要对味”的品牌理念推广,倡导每个人直面内心的需求,做有态度有选择的自我。说实话,这句推广语真的戳中我了。

通常我们在酒桌上,不是应酬就是交际,很难再有和朋友喝酒相聚的那种单纯环境。可是酒应当是作为朋友感情的催化剂,而不是职场上尔虞我诈的道具。

朋友之间的微醺,一瓶偶遇足够!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酒杯碰在一起时,两个人的心是在靠近而不是远离。桌上一瓶酒,身旁有好友,大家轻松一口,小酌微醺,就已足够,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