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和皇帝谁的地位高?有何区别?

Goodboy82862206


这取决于这个太上皇的具体情况。大体分三种:一、太上皇掌权或是可以干预朝政;二、太上皇无实权但受到皇帝表面尊重;三,太上皇连表面尊重都得不到,纯属囚徒。稍后一一分析。



先说说太上皇的定义吧,太上皇全称太上皇帝,一般来说,是皇帝尊在世的前任皇帝,并且是自己家族内禅给自己的前任皇帝为太上皇(王朝后期被逼禅让给权臣的末代皇帝不算)。最常见的情况,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也有其他家族成员的情况。但是,在最开始的两个太上皇都不是这情况。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秦始皇称始皇帝后尊父亲为太上皇帝,但这个太上皇已经死了,所以不如说是“先皇”,也不存在和皇帝谁地位高的情况。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但是刘太公没做过皇帝,刘邦没做皇帝的时候也不怎么把父亲放在眼里,何况做了皇帝,这个名号也就是个称呼,估计没几个人把这位太上皇放在眼里,他的地位绝对比不上皇帝刘邦。

前两位都是特例,后面普遍情况的太上皇(当然不排除极个别特例)都之前自己做过皇帝,或被迫或自愿让出皇位。所以就是我们之前说到的三个情况。


第一种,太上皇掌实权。这个最典型就是乾隆了,以为自己25岁即位当不了六十年皇帝就夸下海口说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六十年就要退位。结果六十年到了,下不来台只好退位。但交位不交权。嘉庆即位后几乎没有自主权,甚至上朝的时候也是乾隆依然南面而坐,嘉庆仅能西面而坐。


除了这种完全不放权的,还有些虽然放权但只要愿意依然可以干预朝政的,他们退位是因为累了或者逃避一些事情。比如宋高宗赵构晚年怠政传位给养子宋孝宗;比如宋徽宗赵佶因为金人打过来了逃避责任传位钦宗;再比如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即位以后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矛盾激化,为了不做三夹板干脆传位儿子但自己仍然掌握最高决策权。这些太上皇,显然地位都要高于皇帝。


第二种就是没有实权但是受到皇帝表面尊重。这些太上皇往往是被迫退位。比如唐高祖李渊,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李渊不得已立其为太子不久传位;比如武则天在神龙政变后退位,中宗李显复位也尊武则天为太上皇,隔几天就率群臣朝拜武则天;还有刚刚说到的唐睿宗李旦,退位一开始是掌权的,结果李隆基发动政变把太平公主一众人除掉了,李旦也就控制不住儿子了;再有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中儿子李亨登基,自己莫名其妙就做了太上皇,被尊奉养老了。这些太上皇,表面上皇帝会向他们行礼,看似地位高于皇帝,但在朝臣眼中,已经没什么作用了。


第三种最惨,完全被冷待乃至虐待,就是个囚徒。第二种情况里的太上皇被迫退位,但至少还是皇帝的父亲(武则天是母亲),新皇帝表面上还是要尊重的,哪怕做做样子。但是有些要不是皇帝的父亲那就完了。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把他赶下皇位,自己做了皇帝。论辈分,司马伦是司马衷的叔公,给了这个侄孙假模假样的太上皇称号,然后囚禁起来。还有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弟弟代宗朱祁钰即位。英宗被赎回后被弟弟处处提防,囚禁于南宫,衣食都不足,直到夺门之变复辟。因此,这种太上皇地位绝对低于皇帝。



伊耆角木


“太上皇”全称太上皇帝,顾名思义,当然是地位高于皇帝的,我们现在有时候打比喻也会说“某某领导说了不算,他上边还有个太上皇”。

但是地位归地位,如同封建时代官场上的“猫腻”很多一样,比如有的官位位高权不重,经常有人被明升暗降。太上皇也是如此,是不是真有地位真有实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看最早一个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个称号就是刘邦哄老父亲高兴的,自然没有任何实权,但是日子过得还是悠哉悠哉的。

有的皇帝是被逼做太上皇就没有那么美好了,比如唐高祖李渊,肯定不乐意做有名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好在李世民杀了哥哥弟弟以后,需要在天下臣民面前做出以孝治天下的样子,对老父亲还好。而唐玄宗李隆基被儿子唐肃宗李亨被逼退位做太上皇后,就待遇就不大好了,被监视,而且最后死因不明。明代皇帝英宗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后,国内又立了景泰帝,一年后瓦剌放还英宗,被弟弟景泰皇帝尊为太上皇,幽禁在南宫,形同囚徒。所以英宗当然不甘心做太上皇,也才会有了几年后“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皇位。

如果这样就认为太上皇都没有权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传给宋孝宗后,大事依然要管。更厉害的当属清高宗乾隆皇帝,为了不超过他所尊敬的爷爷康熙帝的执政时间(61年),他在乾隆60年禅让帝位给儿子嘉庆皇帝,自己做太上皇,年号改了,皇帝换了,但说了算的人没变,还是乾隆,嘉庆和当太子时一样,唯唯诺诺而已。这也是嘉庆早就想收拾和珅,可是直到嘉庆四年才动手的原因,那时候太上皇弘历刚死了不到半个月。



磨史作镜


太上皇的地位是不如皇帝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这个词虽然是秦始皇首创的,但其实“皇”和“帝”分别取自“三皇五帝”,其中“皇”取自泰皇,是三皇中最尊贵的,但这个“皇”字仅仅代表着地位尊崇,却没有实权。而“帝”字则是权力的象征,正所谓“三皇无为,五帝有事”,所以,只有皇帝组合在一起时,才具备了地位和权力双重在手,这就是皇帝的真正含义。

接下来再来说“太上皇”,太上皇通常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仅仅是一种地位的尊崇,而非权力的象征,所以,太上皇地位是没有皇帝高的。但是历史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皇帝退居幕后以后,地位高于自己的儿子皇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退居二线的皇帝,称号并不是“太上皇”,而是“太上皇帝”,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地位之外,还掌握着国家军政实权,比如历史上北齐的太上皇帝高湛,清朝的太上皇帝乾隆等。


秦皇汉武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这是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对“太上皇”的注解。“太上皇”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是秦始皇赢政给他的父亲庄襄王的尊号。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为了彰显以孝治天下,做表面文章,每周或每月要亲自去问侯他的父亲刘太公。可这时间一长,刘邦的无赖劲上来了嫌烦,连表演都不想做了。于是萧何就建议给老爷子上个封号“太上皇”,这样一举几得,刘邦不再时常亲临问候走过场,还堵了天下人之口,又抬高了老爷子的身价。刘太公这个太上皇纯属名份而已。

理论上,太上皇的地位要高于现任皇上。因为太上皇是革命老同志。但实践中,由于复杂的各种因素的叠加,太上皇的位置与待遇也不尽相同。三个不同版本的太上皇足可说明。

一是唐明皇李隆基形同囚犯。安史之乱,马崽坡事件后,唐玄宗李隆基基本失势,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唐明皇入蜀躲乱回到长安后,被尊为太上皇,人走茶凉没权没势,除了高力士,连说话的人都没有。连小太监都另眼看他甚至欺负他。最后在上阳宫的几年孤独凄凉中死去。

二是宋高宗赵构抓大放小。人家可是主动禅位给宋孝宗的,且是宋太祖一脉。赵构做了25年的太上皇,抓大放小,日子过的很滋润,寿终正寝。但事关全局的原则(国策)大权牢牢抓在手,是丝毫不让,比如对金国的政策——严遵绍兴议和条款,比如宰相的任命,必须先要经过他同意。

三是乾隆帝弘历俨然在任。他在60年后禅位给第十五子颗炎嘉庆帝。但在他当太上皇的三年时间里,大权仍在握,而且比以前还紧,既抓大又不放小,还时常找茬儿训斥皇帝,俨然在现位,连发文件盖公章也必须加上太上皇的。这除了乾隆自己恋权心态外,主要还有个和坤撺掇的份。所以,太上皇们的地位高与低、优与劣、尊与贬,完全是个综合数,不能一概而论。


书中有毒


当然是有实权的你对比一个李渊和乾隆就知道了


西出羊关


论地位是太上皇高,因为皇帝是他儿子嘛!


随遇而安41432


谁掌握权力谁大 丞相和大将军掌握了权力也比皇帝大 头衔是虚的 权力是实的


郭狗送命


地位......应该是皇帝吧……


尼玛取个名字真TM难


太上皇权利更大,毕竟是现任皇帝的老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