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荒地變藥田 農民脫貧有「良方」

霜降過後的這幾日是採收中藥材的最佳時間,王洪業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地裡忙活。自家的30畝當歸長勢良好即將豐收。

53歲的王洪業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魏家灘村村民。地處腦山地區的東和鄉乾旱少雨,前些年莊稼連年收成不好。

“以前家裡的5畝地只種小麥、油菜和土豆,辛辛苦苦一年,收入還不到2000元。”

種地沒了盼頭,無奈之下,和許多村民一樣,王洪業選擇“拋棄”農田,外出務工謀生計。然而,缺乏知識技能的他,只能在周邊城市的建築工地打零工。離了家,荒了地,打工微薄的收入遠遠不足以讓他擺脫貧困。

2014年,東和鄉引進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藏藥材進行試種。“試種的那一年,一畝當歸收入了4000元,而一畝油菜的收入才1000元左右。”東和鄉鄉長鄭青善說,誰也沒想到腦山地區的旱地成了中藏藥材生長的沃土,外出務工的農民看到家鄉的商機,紛紛返鄉投入中藏藥材種植。

2017年,在村裡合作社的幫助下,王洪業種了10畝當歸,當年就收入6萬多元。嚐到了種植中藏藥材的甜頭,今年他又擴大種植面積,預計收入將超過10萬元。

翻修老房子,購置新傢俱,靠種植中藏藥材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王洪業一家正享受著脫貧後的新生活。

“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以前因為外出務工撂荒的地又綠了起來。”鄭青善說,現在東和鄉的17個村都在種植中藏藥材,總種植面積達到13600畝。

綠了山川,富了口袋。東和鄉的成功實踐也是互助縣發展中藏藥材產業、培育特色農業的縮影。

“互助縣平均海拔2700米,地形多樣,氣候冷涼乾燥,日照充足,適宜中藏藥材的生長。”互助縣農牧局局長陳振華介紹,近幾年,互助縣抓住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中藏藥材產業。2018年全縣中藏藥材的種植面積突破8萬畝,包括當歸、黃芪、大黃、黨參、羌活等10餘個品種,年產值超過4億元,惠及2萬多名當地群眾。

五峰鎮納家村村民魏永壽去年也返鄉種藥材。試種成功後,他和村裡的5名種植戶合作成立了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還逐步拓展了藥材的加工業務。

“現在村裡每家多多少少都會種點藥材,收入確實比以前高多了。”在魏永壽的帶動下,村裡先後成立了6家合作社,藥材銷往甘肅、雲南、安徽等多個省市,優良的藥材品質也得到了多家企業的青睞。

在近期舉辦的互助縣首屆中藏藥材展銷會上,來自浙江、江蘇、安徽、甘肅等地的藥材企業與當地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擴大了互助縣中藏藥材的知名度,也促進了當地藥材產業的發展。

互助縣縣長安永輝介紹,目前該縣有33家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加工藥材3000多噸,初步形成了“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鏈條,中藏藥材產業已成為該縣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之一。(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