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雜談|唐朝無虎將,人民非人民,鯉魚不能食

避諱是我國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習俗。《公羊傳》中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後世由此發展形成了國諱、家諱、個人諱等。下面主要介紹唐代的避諱情況。

一、國諱

國諱主要指的是避諱皇帝的名字,影響較廣的是唐前中期幾位皇帝。

唐太祖李虎,李淵祖父,因此有唐一代諱虎字。房玄齡作《晉書》,稱後趙石虎為石季龍,魏徵作《隋書》,稱韓擒虎為韓擒。地名中帶“虎”字的多用“武”字代替,如河南虎牢關改為武牢關,杭州虎林山改為武林山,蘇州虎丘改為武丘。老虎被改名大蟲,像秦叔寶、尉遲恭這些人在唐朝自然也不能被稱作虎將。

唐世祖李昞,李淵父親,因此有唐一代多用“明”字代替“昞”字。“昞”字並不常見,而其常見的同音字“丙”“柄”“秉”也不能用了。白居易寫過一篇《太湖石記》,中說:“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景丁品之。”將“丙”字改為“景”字。

唐高祖李淵。三國時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在唐朝叫做公孫泉。還有一個叫薛道淵的人,為了避南朝齊高帝蕭道成的名字,改為薛淵,到了唐朝又被人改為薛深。

唐太宗李世民。民部改為戶部。李世勣變為李勣。“世間”這個詞不能用了,叫做“代間”,如《隋書》中有句:“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還有“黎民”改為“黎萌”,“民戶”改為“人戶”,等等。

避諱雜談|唐朝無虎將,人民非人民,鯉魚不能食

唐高宗李治。治書侍御史改為御史中丞。“治水”改為“理水”等。

唐玄宗李隆基。這時候不僅名字要避,年號也要避。宰相姚元崇在武則天時候由於突厥叱利元崇造反,武則天厭惡這個名字,讓姚元崇改名姚元之,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元”字又不能用了,只得再改名姚崇。

安史之亂後,國家內亂不斷,對避諱的事就有點顧不上了,但總體上仍在繼續執行。由於要為唐代宗李豫避諱,薯蕷被改為薯藥。到了宋英宗趙曙當皇帝后,又將薯藥改作我們今天熟知的山藥,這是後話。

值得一說的是,唐朝皇室姓李,與李同音的“鯉”也受到保護,鯉魚被稱為赤鯶公,捉捕鯉魚者杖六十。當然,這一政策很難完全落實,在民間仍然存在捉鯉魚現象。

二、家諱

家諱中避的主要是父親和祖父的名字。比如,父親名中有“衛”,則本人不能在十六衛任職;父親名中有“安”,不能在長安縣任職;父親名中有“軍”,不能當將軍;父親名中有“進”,不能考進士。最有名的就是詩人李賀由於父親李晉肅名字的緣故不能考取進士(“晉”與“進”同音)。相似的情況出現在漢朝,當時官府舉薦的人才稱為秀才,等到光武帝劉秀即位後,將秀才改成了茂才。但對李商隱來說,顯然不能將進士換個名字,同時又不能給自己父親改名字,陷入兩難之地。

避諱雜談|唐朝無虎將,人民非人民,鯉魚不能食

對官員來說,官名犯家諱時主要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改任他官,二是改官名。前者如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爺爺叫柳正禮,因此他的哥哥柳公綽在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時拒絕上任,朝廷瞭解情況後改授尚書左丞。後者如唐德宗時的戶部尚書蕭復,被任命為行軍長史,因其父叫蕭衡(當時行、衡同音),改行軍長史為統軍長史。

另外,當時人們在寫作中也要注意避家諱。杜甫流傳下來的一千五百多首詩歌中,無一“閒”字,因為其父叫杜閒,無一描寫海棠的詩,因為其母名海棠。

三、個人諱

個人諱是指在面對上級官員或師長前輩時的避諱,有的官員對此十分在意,稍有觸犯就會大發雷霆。李德裕是唐朝中後期名相,有個叫周瞻的進士想要拜見他,但是李德裕發現周瞻的姓名中有個“吉”字,認為觸犯自己父親李吉甫的名諱,就不願意見他。周瞻打聽清楚後,趁李德裕外出將他攔下,說:“如果像您這樣避諱的話,趙壹的後人算數不能數到‘三’,因為三里包含一;賈山的後人不能說‘出’”,因為‘出’由兩個‘山’構成;謝石的後人不能立碑,因為‘碑’中有‘石’字。”(趙壹、賈山漢朝人,謝石晉朝人。)一番話說得李德裕無言以對。

總的來看,避諱之風在唐朝趨於嚴格,避諱規模大、方法多、範圍廣,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