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通過深度解讀拼多多的逆襲之路,可以給大家帶來一個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希望大家從不同的視角,懷著自己的代入感進入到這個案例中,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如何在電商這個飽和競爭的領域中,實現神奇的增長。


上篇給大家分享增了拼多多的長神話、企業戰略以及創始人黃崢。下篇,將帶你更深入瞭解黃崢。文末可領取完整課試聽資格和更多福利!

截此穿越(上篇):除了“假貨”,拼多多還有什麼?

一、實物電商,紅海中的紅海

拼多多所在的電商領域叫實物電商。這個領域是電商裡面,紅海中的紅海,即使戰力兇猛如王興,也唯恐避之不及。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王興的副手叫王慧文,王慧文在一篇文章裡提到分類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今天中國最傑出的產品大師張小龍的一句話“設計即分類”,進而認為:產品即分類,商業模式即分類,戰略即分類。

換句話說,能夠在原有的市場裡面找到一個新的角度或者維度進行分類,是你實現突破的重要一步。

王興在2009年時,提出一個理論叫四縱三橫。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他說,互聯網會有三個階段:Web1.0(以搜索為核心的動作點)、Web2.0(社交)、Web3.0(互聯網)。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王慧文在去年的一次演講中,將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如下的分類::1、橫著一刀,上面是A,下面是B,A是供給和履約在互聯網上,B是供給和履約在互聯網下。 2、縱著一刀,B1是以SKU(最少單位產品)為中心的供給,換句話說是實物電商。B2是以location(位量)為中心的服務,換句話說是生活服務電商。

阿里巴巴顯然在實物電商領域,而美團在生活服務領域。

2010年-2011年間,美團做了一個最重要的決定,轉戰生活服務市場,避開了阿里在做的實物電商。

而拼多多在哪裡?拼多多就在實物電商B1裡。

問題來了,連王興都避之不及的實物電商裡面,居然誕生了一個超級獨角獸拼多多。

而拼多多做得恰好是美團當年放棄的實物電商、社交電商和團購模式。

黃崢看到了王興沒有看到的哪些東西?

二、拼多多的要點:

人和貨的匹配

我們一步步引入。

電商有三要素:人、貨、場。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王興的分類維度是什麼?

貨的品類:實物或服務。

黃崢的分類維度和王興非常不同。

黃崢的分類維度是人與貨的匹配方式。他在一個橫的分類上,縱著插進一刀。

當《財經》小晚問他,將來會不會做全品類擴張。

黃崢說,全品類擴張是傳統的流量邏輯,品牌升級是五環內人群俯視的視角,我不認為拼多多要品牌升級,要全品類擴張,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做的事情永遠是匹配,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買到合適的東西。

人和貨的匹配,是黃崢(拼多多)的要點。


回到基本要素上,阿里巴巴在這三個要素裡,必須得到的是什麼?

一定是場。

阿里巴巴內部的金律是,不遺餘力地獲取流量,讓商家圍繞流量競爭。 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不是收取交易費,而是流量。因為你有流量,所以才可以獲取交易費,這是阿里巴巴生意的實質。 阿里巴巴是場,美團、京東也是場。所以,他們需要花大量的錢去擁有自己的流量。

流量是他們的護城河。

而拼多多完全拋棄了這個邏輯。

在這三個要素裡,拼多多商業模式的基本單元是人與貨的匹配。

用拼多多拼一個團,扔到你的朋友圈裡,你就參團了,所以最小單元是人與貨的匹配。

人與貨怎麼匹配?

人和貨裡,人更重要。拼多多人、貨匹配的方式是貨找人,人是核心。

所以,從PC互聯網轉移到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黃崢到底看到了什麼變化?

供給和需求的匹配關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個變化很多人沒看到。

舉個例子,PC時代的代表性資訊公司是百度,移動時代是今日頭條。

PC時代的代表性視頻公司是優酷,而移動時代是快手。

淘寶是PC時代商務領域的代表,而移動時代是拼多多。

三者對比,共同的變化是什麼?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前者是流量邏輯,搜索,人找信息或者是人找貨;後者是人的邏輯,是推薦的動作,是信息找人或貨找人。

今日頭條、快手以及拼多多,這幾大新興巨頭的統一的邏輯是,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反過來了。

三、PC到移動

用戶的使用習慣發生了變化

小晚又問他,拼團和低價都是電商領域裡舊有的工具,你是如何把戰術變成戰略的?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黃崢說,流量分發模式的頂級商業模式是搜索引擎,對拼多多來講,搜索佔比很低,拼多多的主題模式不是關鍵詞的流量分發模式。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他強調,我們始終關心主體場景,一個人推薦給另一個人。

或者你打開APP後,機器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給你商品。

只有兩種推薦,熟人推薦和機器推薦。

拼多多的搜索場景非常小。

APP裡第一類是秒殺、特殺、清倉、免單,只有44%是搜索。而淘寶和京東的購物習慣93%是搜索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黃崢在採訪中解釋了原因。

大家在手機上敲字比在PC端麻煩。比如,原來是50%搜索,但在移動端最多是15%搜索,整體的基礎邏輯變了。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前端用戶消費狀態發生巨大改變的情況之下,其實是在呼喚新的模式。

當我們一直說,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時候,其實很重要的變化是用戶的使用習慣。

他說,我們剛好做了一個產品,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切合了這個大方向。儘管今天很粗糙,但它的底層邏輯是朝向這個大潮流的。

所以,在一個紅海當中的紅海,面對同樣的世界,拼多多和淘寶看到了不同的維度,因此黃崢對於競爭的理解也與眾不同。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小晚問他,有人認為拼多多可以打掉淘寶40%的訂單,你同意嗎?

他說,不會。我們跟淘寶是錯位競爭,我們是同一批用戶的不同使用場景。錯位,才會長得更快。

小晚又問,王興說過,同向為競,相向為爭,你怎麼看待競爭?

黃崢說,滴滴和美團是在強競爭環境中長大的,但拼多多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我們在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飽和領域找到了新的商業突破。

因此,拼多多不需要浪費大量的資源過度競爭。

各位想想看,你在互聯網歷史上見過這樣的案例嗎?

做到了300億美金,居然之前沒有競爭對手來打擊他,或者說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而自己也沒有花巨資來聚攏流量。

為什麼?

因為看到了不同的維度。

阿里、京東、滴滴、美團是帝國式競爭,有明確的地盤界限。

但是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思路不該是這樣,拼多多和淘寶更像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正在慢慢融合。

同一個地盤就是看同樣的一個世界,哪怕地盤大了大家互相多分一點。

但黃崢根本不是在同一個平面裡看,他看到的是不同的維度。

所以,王興看的是貨的分類,而黃錚看的是貨和人之間的匹配方式發生了變化。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其實過去的幾年,增長神奇的公司並不止拼多多一個。比如,今日頭條、拼多多、快手、美團、滴滴。

他們有沒有共同點?

有。是供給和需求的智能匹配。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所以,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哪一個特性真正產生了巨大的商業機會?

是智能匹配。

黃崢說,把今日頭條下的信息流換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換句話說,他看到了新的使用場景,而不是在電商領域裡來看這樣一件事。

今日頭條裡的信息流是智能推薦,而拼多多里的商品流也是智能推薦,推薦到最後,他比你更知道你想要什麼。

那麼,你在拼多多買的東西是不是剛需?是不是必需品?

顯然不是。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拼多多三個關鍵的成功要素: 第一,從需求側裡面,關鍵要素是微信拼團。 第二,在供給側裡面,供應鏈改造。 第三,真正的新連接,智能匹配。


這三個關鍵要素,是拼多多成功的三個關鍵要素,也是今天時代的特徵。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說完了拼多多的優勢。

我們想一想,拼多多的風險在哪裡?拼多多的護城河在哪裡?拼多多的第二曲線在哪裡?

我把它們合成一張圖,叫拼多多的增長飛輪。

這個增長飛輪同黃崢自己所說,先從需求側起飛,一個關鍵的要素,微信拼團。 第一步,它的起步在這裡。 第二步,供應鏈的改造,有沒有完成?沒有。 第三步,智能匹配,需要巨大的人工智能技術產生巨大的技術上的堡壘,有沒有完成?沒有。

如果這三件事全部建立起來了,更多的需求就會有更多的供給,更多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就會產生更聰明的智能匹配。

讓這個輪轉起來是拼多多的增長飛輪。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所以,它的風險是這個飛輪還沒有轉起來,它的護城河也沒有搭建好。

接下來的問題也出來了,它的第二曲線會是什麼?還在這幾個詞裡。

供應鏈改造,是不是把大眾產品正品化了?這不是大眾版的京東嗎?

由於大眾版的量和3C電器相比大很多,這會不會是第一個第二曲線?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如果智能匹配越做越好,今天是實物和人匹配,將來就是服務和人匹配。

所以,拼多多今天值300億美元,將來,會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四、創始人的認知水平

是一個公司真正的邊界


過去幾個月,我一直在研究這個案例,我自己做了最終解讀。

我終於理解了這句話:創始人的認知水平是一個公司真正的邊界。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但那是一個真實無虛的世界,他看到了something(一些東西),王興看到了something,淘寶看到了something,你看到的東西就是你的世界。

我們現在想一下,你所在行業的傳統分類標準是怎樣的,按人群高端、低端,還是按男女?

你能不能從王興或者是黃崢身上學到,我們可以用新的角度、維度看我們所在的行業,重新分一個類。

有可能你全新的分類標準,能夠給你的事業,甚至給你的人生開創鉅大的空間。

在一個紅海里面,黃錚做了什麼?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只是改變了分類標準、視野,便帶來了今天的一個世界。

所以,面對同樣的事情,我們要能看到不同的維度。這樣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努力去找黃崢的成長經歷,努力找黃崢為什麼能夠養成這樣深刻的思考方式。我發現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



小晚問他:你在哪些方面會比別人強?

黃崢說:我可能只在一個方面比很少人強一點兒,我能隔絕外部壓力,迴歸本原,理性思考,有時候有點兒逆向思考的能力。

2006年,段永平拍下了一個跟巴菲特吃飯的機會,帶著黃崢去了現場,那年他很年輕。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這次經歷對黃崢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黃崢今天回憶起那天,段永平和巴菲特在餐桌上聊天,讓他意識到了簡單和常識的力量。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巴菲特到底教了他什麼?

他說,巴菲特說的話,連我媽媽都能聽懂,非常簡單。

段永平教會他平常和本分。

我相信所有這些詞,如果拿給你,你立刻會覺得雞湯,或者是正確的廢話。

而當我們說那是正確的廢話的時候,是因為那些話沒有印到我們腦裡、心裡,更沒有印到我們的靈魂裡。

接下來我們看那幾句話,怎麼影響黃崢的。

拼多多的使命是多實惠、多樂趣,說拼多多是Costco(好多市,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加上迪斯尼,在購物當中獲得樂趣,還獲得了實惠。

拼多多的價值觀是本分。什麼是本分呢?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就是在你的位置上做應該做的事情。

你會覺得這個話跟沒說一樣,但是很顯然,這裡面很有味道。

段永平說,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用平常心做事情會更好。但是又說其實平常人很難有平常心。


王興向左,黃崢向右



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什麼是正確的事,然後再想如何把事做正確,但好的決定往往是艱難的。

一個公司應該花力氣解決那些正確而又難的事情。

我們從這句話裡看到了巴菲特對他的影響,要有勇氣面對常識,用常識做理性的判斷,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動。

黃錚說,人的思想很容易被染汙,但是人對一件事情做判斷的時候,你需要了解這個事和這個人背後的背景和其他相關的事實。

之後,你需要的根本不是睿智,而是你面對事實的時候,你是否有勇氣依然用理性和常識來判斷。

小晚問他面對新情況怎麼辦,他說大多數人over think(想的太多),只需要用常識來判斷就好了。

但難點是,你面對現實的時候,你有沒有勇氣去堅持你的常識。

黃崢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手《窮查理寶典》,一手《毛澤東選集》,一手是西方最資本家的思維模型,一手是對祖國最廣大老百姓的瞭解。

我們發現,不止黃崢,剛才我列出的互聯網下半場瘋狂增長的所有的公司創始人、創新家,他們共同擁有三個特徵: 1、獨立思考。 2、熱愛讀書,精讀經典。 3、相信理性、相信理論、相信理論的力量,按照理論去詮釋力量。

這三點也是混沌大學的理念和使命,混沌大學有一個使命,把哲科思維的精神傳遞給中國今天的創新者。

如我開場所講,中國創業走到今天,經歷了30、40年的時間,各種紅利已經消失殆盡,通過管理提升所帶來的效率空間也幾乎沒有了。

接下去如果你想實現成長、增長,唯一的方式就是創新,而創新真正的驅動力,是背後深刻的思考能力。

而真正能訓練深刻思考能力的,是古希臘的哲科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