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糾紛 財商教育越早越好

學院君說:下週一,全國範圍內的學校,新學期就開學了。一個話題成為熱點: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這樣的規定和作法到底合理與否?今天我們分享一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此外,昨天是巴菲特的88歲生日。我們再次推薦以他為原型的經典財智動畫片——《巴菲特神秘俱樂部》(Secret Millionaires Club),巴菲特親自監製並“出演”,適合6到15歲中小學生觀看。知識與方法兼具,幽默與嚴肅並存,非常引人入勝。通過抽絲剝繭,分析生活中的商業與經濟現象,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自主選擇,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兒子的學校本週已經新學期開學了。剛參加完學校的親師座談,對於學校的一些規定我不是太認同。

學校規定,不準帶錢到學校,為的是避免同學之間產生借貸糾紛。學校還規定,不準請客,為的是避免同學今天因為感情好就請客、送禮,明天感情不好就又把禮物要回來。學校更規定,不準帶玩具到學校,為的是避免玩具被玩壞而衍生許多不必要的糾紛。

不能讓孩子活在真空裡

巴菲特7歲開始做生意,11歲開始交易股票,但是我們的小學生連錢都不準帶去學校,這樣以後怎麼會知道如何做生意呢?難怪看到那麼多創業公司的年輕人創了業卻不會做生意,募到了資金卻連最基本的財務觀念都沒有,還記得少年商學院微信分享過的《為什麼美國孩子假期都愛賣檸檬水?因為它鍛鍊的絕不僅僅是創業精神》,給人印象深刻!

的確,有的人家裡比較有錢,有的人家裡經濟條件一般,那更應該讓小學生帶錢去學校,家裡比較窮的小孩才能夠學著做生意去賺有錢同學的錢;如果以為只要不帶錢去學校大家就不攀比,也是幼稚的想法:從每個人用的文具、住的地方,寒暑假過的生活,無一不是財富所造成的差距啊!

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糾紛 財商教育越早越好

有錢人想的真的不一樣,但是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孩子不會知道有錢跟沒錢在思維上到底差在哪裡,讓孩子們活在一個“沒有金錢”的世界,就不能理解商業的運作,這樣的結果是保護了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小孩嗎?

不,這樣反而是讓階層複製到下一代,因為有錢人的小孩一定有機會理解商業運作,但是普通小孩連在學校最無害的環境下學習的機會都沒有了。 這個命題到底應該如何破解呢?

有時候問題更可能出在家長

其實有時候問題也可能出在家長,大部分的家長沒有基本的財務觀念,認為金錢很骯髒,會汙染小孩。但是就是因為家長不懂,所以更不知道為什麼要讓孩子懂。

這樣繼續下去,未來會損失多少做生意的人才?未來將來會有多少人在職場上因為不懂商業運作的原理、在創業後不懂財務風險的控管而吃虧——因為我在科技新創產業工作,一天到晚看到這樣血淋淋的例子發生。

所以,我的孩子6歲說他要賣茶葉蛋,很好啊,指導他怎麼做生意,不要覺得孩子不懂,真的不懂怎麼做生意的,有可能就是家長啊!

做生意就是要勇敢叫賣,要觀察顧客的需求和喜好,有太陽要自己撐傘,什麼都要想辦法自己來。

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糾紛 財商教育越早越好

金錢糾紛

也是機會教育的一種

雖然人們很喜歡錢、也很在乎錢,但中國文化裡,不善於談錢講價。別說孩子了,大人遇到借錢這事,要不回來是常有的。我們對“人情債”是前思後想顧慮重重,但“經濟賬”總彆彆扭扭不好意思算。

歐洲人對孩子“最較真”,也是最實用的財商訓練,是荷蘭針對孩子辦的學習項目 :如何要回小夥伴借走不還的錢?

這是一個通過實境角色代入表演加案例分析的培訓。除了“借貸”理念的定位,最重要的是確立“還錢方式及種類”和“幫助他人還錢” 的意識。

1、千萬別再說“吃一塹,長一智”!

一般來說,若孩子回家向父母抱怨,某位同學借了自己的錢賴賬不還,大部分中國家長的處理方式很簡單,就一句話:以後別借錢給這種人!吃一塹,長一智!

我非常不認同這種家教方式。因為這並不是“吃一塹,長一智”,而是“吃一塹,認倒黴”,而且還非要自我安慰成“賠錢買教訓”!除了舍財和不爽,到底這“一智”長在哪兒了?

最重要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不是一個人反覆向你借錢,而是不同的人分別找你借錢。

抱著不再借錢給特定某人的態度,並沒得到“轉敗為勝”的成功經驗,難道再次遇到他人賴賬的狀況,我們依然要教孩子忍耐、認栽?

2、向孩子明確:借錢不是救助,而是幫助!

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糾紛 財商教育越早越好

沒錯,首先要向孩子明確的觀念是:借錢不是救助,而是幫助!幫助是雙向的,借貸雙方是合作關係而非對立狀態。

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應該是相對平等並有法律或規矩制約的理性關係,而非一方佔便宜,一方給壓力的情緒連結。因為沒人借錢出去是心甘情願給人“填窟窿”,既然在社會上借貸要有義務,那麼在親友間也該如此。

這個觀念從小樹立起來,最起碼連孩子也會知道,不要把“錢情攪在一起”,既然有債務關係,就是一個立規矩履行責權的談判協商過程。

3、在借錢出去之前,首先得評估借錢的必要性!

在荷蘭培訓實境模擬時,孩子們遇到最多的就是同學借錢買零食或是玩具,他們要學會在做決定之前,問清借錢的理由和還錢的可能性。

一通問下來,孩子借錢出去要做的考量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否幫助一個違反規則的同伴繼續違規;

二、是否借錢給已經有債務的人;

三、是否相信透支下一輪零花錢還債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