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攀比」

我們愛“攀比”

如果你是“80後”,記不記得有個小孩叫“小明”?

他勤奮好學、樂於助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身形矯健……擁有一切讓人豔羨的美好品質。就連數學考試的應用題上,也屢次出現“小明如何如何”的題目,小明成了大家小時候的噩夢。

給我們童年留下陰影的不只是“小明”,另外一位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每當小時候犯了錯誤,家長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怒罵:“你看看**家的***!再看看你……”。從此“別人家的孩子”也成為了我們小時候的噩夢。

長大後,我們以為自己終於可以長吁一口氣了,總以為可以向天喊出那句:“滾蛋吧!‘小明’。滾蛋吧!‘別人家的孩子’”。可事實證明我們還是太“too young、 too simple”了。記得沒結婚那會兒,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回家過春節時接受各路親戚的三百六十度盤問。無論是“都快三十了吧?還沒結婚吶?要抓緊哦,你看你東東哥和你歲數差不多,都有倆孩子啦!……”還是“你工資現在多少啊?……呦——!才那麼點啊,你東東哥年底又升職了,月薪上萬,過年還給發了十六薪吶,你也要努力哦……”,這些問題都足夠讓我肝腸寸斷、吐出三升老血。

終於隨著自己年齡慢慢變老,各位侄兒侄女也逐漸成人,自己身上承受的火力總算小了一些,“90後”“00後”成為了承接火力的主力軍。但事實又一次將我們狠狠打臉了,不論是人妻偶爾唸叨的“你看你真沒用,看人家3號樓的小王又買了一處學區房,今後他家小孩就能到市重點中學上學啦……”還是單位年會時將業績排名前三的員工請上舞臺,全員一起鞠躬高喊:“向業績冠軍致敬,為努力拼搏喝彩!”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似乎又一次回到了我們身邊,再也沒有離開的跡象。

我曾經和同事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我們如此愛攀比?

同事問我:“人活著最終是為了追求什麼?”

我回答:“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最高的追求是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拉倒吧你!”同事打斷了我,“人的終極追求無非是權力、金錢與名望,而這三者必須靠互相攀比才能得以體現,如果不比較,你怎麼知道你的權力是否大、金錢是否多、名望是否高呢?”

“哦!”我似乎懂了。

我的一位同學今年離婚了,選擇了一位富裕的油膩中年大叔結婚,我弱弱的問她:“你愛他嗎?”

她回答我:“只認識三個多月,能有多愛?”

“那你為什麼會選擇同已戀愛5年,結婚3年的前任離婚呢?”

“他就是一個廢人,除了每天打網遊沒有任何志向,到現在連房都是租的,和他在一起我這輩子就廢了……”頓了一下又對我說,“你願意看到你的老同學,也就是我,一輩子和一個毫無希望的死肥宅在一起麼?”

我摸摸自己的肥肚腩,弱弱的說:“當……當然……不……不……不願意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