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带钱去学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纠纷 财商教育越早越好

学院君说:下周一,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新学期就开学了。一个话题成为热点:不让孩子带钱去学校,这样的规定和作法到底合理与否?今天我们分享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此外,昨天是巴菲特的88岁生日。我们再次推荐以他为原型的经典财智动画片——《巴菲特神秘俱乐部》(Secret Millionaires Club),巴菲特亲自监制并“出演”,适合6到15岁中小学生观看。知识与方法兼具,幽默与严肃并存,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抽丝剥茧,分析生活中的商业与经济现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儿子的学校本周已经新学期开学了。刚参加完学校的亲师座谈,对于学校的一些规定我不是太认同。

学校规定,不准带钱到学校,为的是避免同学之间产生借贷纠纷。学校还规定,不准请客,为的是避免同学今天因为感情好就请客、送礼,明天感情不好就又把礼物要回来。学校更规定,不准带玩具到学校,为的是避免玩具被玩坏而衍生许多不必要的纠纷。

不能让孩子活在真空里

巴菲特7岁开始做生意,11岁开始交易股票,但是我们的小学生连钱都不准带去学校,这样以后怎么会知道如何做生意呢?难怪看到那么多创业公司的年轻人创了业却不会做生意,募到了资金却连最基本的财务观念都没有,还记得少年商学院微信分享过的《为什么美国孩子假期都爱卖柠檬水?因为它锻炼的绝不仅仅是创业精神》,给人印象深刻!

的确,有的人家里比较有钱,有的人家里经济条件一般,那更应该让小学生带钱去学校,家里比较穷的小孩才能够学着做生意去赚有钱同学的钱;如果以为只要不带钱去学校大家就不攀比,也是幼稚的想法:从每个人用的文具、住的地方,寒暑假过的生活,无一不是财富所造成的差距啊!

不让孩子带钱去学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纠纷 财商教育越早越好

有钱人想的真的不一样,但是不让孩子带钱去学校,孩子不会知道有钱跟没钱在思维上到底差在哪里,让孩子们活在一个“没有金钱”的世界,就不能理解商业的运作,这样的结果是保护了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小孩吗?

不,这样反而是让阶层复制到下一代,因为有钱人的小孩一定有机会理解商业运作,但是普通小孩连在学校最无害的环境下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个命题到底应该如何破解呢?

有时候问题更可能出在家长

其实有时候问题也可能出在家长,大部分的家长没有基本的财务观念,认为金钱很肮脏,会污染小孩。但是就是因为家长不懂,所以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懂。

这样继续下去,未来会损失多少做生意的人才?未来将来会有多少人在职场上因为不懂商业运作的原理、在创业后不懂财务风险的控管而吃亏——因为我在科技新创产业工作,一天到晚看到这样血淋淋的例子发生。

所以,我的孩子6岁说他要卖茶叶蛋,很好啊,指导他怎么做生意,不要觉得孩子不懂,真的不懂怎么做生意的,有可能就是家长啊!

做生意就是要勇敢叫卖,要观察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有太阳要自己撑伞,什么都要想办法自己来。

不让孩子带钱去学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纠纷 财商教育越早越好

金钱纠纷

也是机会教育的一种

虽然人们很喜欢钱、也很在乎钱,但中国文化里,不善于谈钱讲价。别说孩子了,大人遇到借钱这事,要不回来是常有的。我们对“人情债”是前思后想顾虑重重,但“经济账”总别别扭扭不好意思算。

欧洲人对孩子“最较真”,也是最实用的财商训练,是荷兰针对孩子办的学习项目 :如何要回小伙伴借走不还的钱?

这是一个通过实境角色代入表演加案例分析的培训。除了“借贷”理念的定位,最重要的是确立“还钱方式及种类”和“帮助他人还钱” 的意识。

1、千万别再说“吃一堑,长一智”!

一般来说,若孩子回家向父母抱怨,某位同学借了自己的钱赖账不还,大部分中国家长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就一句话:以后别借钱给这种人!吃一堑,长一智!

我非常不认同这种家教方式。因为这并不是“吃一堑,长一智”,而是“吃一堑,认倒霉”,而且还非要自我安慰成“赔钱买教训”!除了舍财和不爽,到底这“一智”长在哪儿了?

最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不是一个人反复向你借钱,而是不同的人分别找你借钱。

抱着不再借钱给特定某人的态度,并没得到“转败为胜”的成功经验,难道再次遇到他人赖账的状况,我们依然要教孩子忍耐、认栽?

2、向孩子明确:借钱不是救助,而是帮助!

不让孩子带钱去学校未必能避免攀比和纠纷 财商教育越早越好

没错,首先要向孩子明确的观念是:借钱不是救助,而是帮助!帮助是双向的,借贷双方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状态。

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应该是相对平等并有法律或规矩制约的理性关系,而非一方占便宜,一方给压力的情绪连结。因为没人借钱出去是心甘情愿给人“填窟窿”,既然在社会上借贷要有义务,那么在亲友间也该如此。

这个观念从小树立起来,最起码连孩子也会知道,不要把“钱情搅在一起”,既然有债务关系,就是一个立规矩履行责权的谈判协商过程。

3、在借钱出去之前,首先得评估借钱的必要性!

在荷兰培训实境模拟时,孩子们遇到最多的就是同学借钱买零食或是玩具,他们要学会在做决定之前,问清借钱的理由和还钱的可能性。

一通问下来,孩子借钱出去要做的考量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否帮助一个违反规则的同伴继续违规;

二、是否借钱给已经有债务的人;

三、是否相信透支下一轮零花钱还债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