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上市公司爲什麼會出現信用危機?

最近民營上市公司違約頻發,引起了人們對於民營企業的信用危機的憂慮。在我看來,民營上市公司這幾年擴張迅速,債務安排不盡合理,為出現信用危機埋下了禍根。

導致危機出現的原因,我觀察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低融資成本導致上市公司有擴張衝動。在前幾年,各種融資工具盛行的時候,民營上市公司融資的渠道眾多,幾乎所有公開市場上的融資工具利率都很低,而且大大低於銀行貸款利率。例如短融和超短融,曾是上市公司最喜歡的低成本融資工具。這些上市公司獲得低利率融資後,自然有進行擴張的衝動。但是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產能過剩帶來了其盈利能力下滑的尷尬局面。而此時金融去槓桿又導致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受到緊縮,原先如短融等債務融資工具成本又大幅上升,企業如果繼續借新還舊就不得不承受高利率的吸血,但如果不借的話就是違約,所以實際民營上市公司現在是進退維谷,資金鍊緊繃。

民營上市公司為什麼會出現信用危機?

二是傳統金融業對民營企業的歧視。這種歧視在市場景氣的時候是看不到的,只有在市場緊縮的時候,這些現象就開始表現出來。這些歧視表現在融資上,就是銀行貸款條件或利率提高,或者優先列入銀行融資收縮名單,或者其發行債務融資工具無人問津。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連評級公司在對上市公司評級時,也有歧視:但凡國有的,評級就可以很高;而民營的,評級總是有個看不見的天花板。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上市公司融資會遇到多重擠壓:公開市場方面,由於評級不高,在市場謹慎的時候自然不會有人願意購買其新發行的債券;銀行融資方面,銀行對這些企業之前的債務擴張本來就心存疑慮,現在要想拿銀行貸款來還公開市場債務,銀行也不肯幹;還有之前操作的非公開的如非標業務,現在遇到整頓無法續作,也需要拿資金歸還。民營上市公司突然發現,前幾年自家門庭若市,金融機構排隊上門營銷的盛況消失不見了,現在即使自己上門也未必能求到融資。

民營上市公司為什麼會出現信用危機?

三是民營上市公司自身融資安排的危機意識不足。首先是對於金融市場的危機意識不足。當公開市場債務融資工具大熱的時候,沒有做好流動性安排,一味追求低利率,長期融資使用工具不足,尤其是用短期債務融資工具獲得的錢歸還了銀行貸款,現在想要再貸出來難度超高,而短期債務融資工具到期無人接盤的話就要歸還,這樣不得不從企業抽出流動資金,因而使自己資金鍊緊繃,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事。其次是對於融資項目債務期限設計不合理。很多融資項目需要很長的項目建設期和達產期,但是在債務期限設計上為了追求低利率,以短期融資為主,以為到期轉一下就行了,殊不知市場變化,債務到期但投資還尚未進入產出期。這個問題像神霧環保、盾安環境、凱迪生態等民營環保類上市公司尤為突出。他們承接了大量的PPP項目,融資是用債務工具募集,但因為PPP項目回收時間相當長,如果在項目回收之前債務融資工具或銀行貸款接不上,就會出現違約。

民營上市公司為什麼會出現信用危機?

隨著金融去槓桿的深入,公開市場投資機構越來越謹慎,而前幾年民營上市公司的融資都面臨著逐步到期的壓力,股權質押成了上市公司最後的融資手段,因此相信股權質押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另一個爆雷的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