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在中國,估計大部分人都聽說過阿慶嫂的名字,如果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應該還知道些關於她的故事。這個人物是通過現代京劇《沙家浜》而廣為人知的,隨之也引發很多人的興趣——歷史上真的出現過這樣一位女性嗎?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我們今天就追根溯源瞭解一下。要了解這個人物,首先得從讓這個人物廣為人知的《沙家浜》入手——《沙家浜》是樣板戲中最出名的一出,但它並非直接取材於真實故事,而是通過滬劇《蘆蕩火種》改編而成的。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蘆蕩火種》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集體創作,文牧執筆,根據崔左夫撰寫的革命回憶錄《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改編。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講的是:1939年秋,新四軍轉戰江南,其中某部因為有18名傷病員,不便繼續跟著部隊,因而該部的領導決定將他們留在陽澄湖畔的沙家浜,並把掩護傷員的任務交給地下工作者阿慶嫂(此時她明面上是春來茶館的老闆娘)。進而引發了阿慶嫂掩護和善待傷員、智鬥刁德一等一系列感動人心的故事。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一開始時,該劇的名字叫《碧水紅旗》,1960年才改名為《蘆蕩火種》。該劇通過《茶坊智鬥》、《開方授計》等劇情來表現阿慶嫂的機智勇敢和不卑不亢。之後,在北京正式公演,因其唱詞朗朗上口又鏗鏘有力,迅速地在民間流傳了開來。據說該劇一共連演了一百多場,可謂盛況空前。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1963年,汪曾祺、楊毓珉、肖甲和薛恩厚4人受命改編《蘆蕩火種》,最初名為《地下聯絡員》,後來國家領導人審看時提出了修改意見,最終由毛主席定名為《沙家浜》。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關於阿慶嫂的原型,有以下幾種說法:1、範惠琴她於1911年出生於沙家浜,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據說有次新四軍交通員連柏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幸被下鄉掃蕩的鬼子發現,急忙躲進距離自己最近的村子中的一戶人家,這正是範惠琴的家。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由於她原先便認識連柏生,所以當鬼子問她連柏生是什麼人時,她淡定答道:“我男人。”不巧的是她的丈夫正好回來,鬼子覺得不太對勁,趕忙擋住他問:“你是什麼人?”他說他是這家的主人,當鬼子再次詢問範惠琴時,範惠琴一咬牙說:“我不認識他。”她的丈夫此時也看到了連柏生,知道連柏生是新四軍,於是也沒說什麼,任由鬼子帶走了——因此,沙家浜流傳著阿慶嫂為救新四軍而犧牲了自己丈夫的傳說。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2、陳二妹她也是在1911年出生,由於家境貧苦,才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扔在了路邊,後被一蘇姓人家撿去撫養,長大後嫁給了茶肆店員陳關林。抗戰初期,開設茶館的陳關林夫婦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感召,將茶樓作為中共地下黨的聯絡站,負責接待各方同志以及情報工作。而陳二妹更是盡心盡力協助丈夫,為我黨的地下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3、阿興嫂據說是有人去沙家浜旅遊時聽導遊小姐介紹的,說:阿慶嫂其實是東來茶館的老闆娘,老闆叫胡廣興,所以人們就稱他老婆為“阿興嫂”。後來據宣傳沙家浜這段抗戰史的崔左夫反映,因為“興”沒有“慶”叫起來響亮,故改為“阿慶嫂”。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4、千千萬萬個抗戰婦女的化身這是最站得住腳的說法,作家崔左夫當初曾在沙家浜呆過——在抗日戰爭時期,僅沙家浜的茶館就有三十幾家。而當年新四軍常利用茶館作為交通站,掩護通知、傳遞情報等。崔左夫見過不少當地的抗戰婦女,所以在創作《沙家浜》時,就以春來茶館為基地,彙集濃縮了抗戰婦女的英勇事蹟,塑造出阿慶嫂——這個深受人們喜愛的英雄人物形象。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不管阿慶嫂是否有歷史原型——在藝術層面上,這個人物已經非常被塑造得非常的豐滿立體,有血有肉,將會留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有原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