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歐洲對中國的看法竟如此不同!

明朝末年,曾經有一些歐洲的傳教士來中國,他們發現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比歐洲優越、先進。因為歐洲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一直處在分崩離析之中,小國林立,戰爭不斷,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受到很大影響。

歐洲當時是一個貴族社會,等級森嚴,貴族、平民、農奴之間的地位如天淵之隔。一個平民或者是農奴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中國就不一樣。首先中國沒有農奴這個階層,而且,中國社會的流動性比較大,即使是最貧困的農民的孩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讀書,經過科舉考試,而中舉,當官,甚至有可能做到尚書等的大官。

可悲!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歐洲對中國的看法竟如此不同!

有了這樣的差距,所以傳教士到了中國之後,就把中國最美好狀況寫書信傳回歐洲教會,這些信傳開後,竟引起了持續一百年的中國熱。

所以,當時馬戛爾尼就是懷著這種熱望來中國的。

從馬可·波羅時代到傳教士時代,歐洲人一直說中國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國家,說中國遍地是黃金,人人綾羅綢緞。而馬戛爾尼到中國一看,完全不是這樣。那時的英國已經過工業革命,社會財富比以前增長了好多倍,歐洲普通工人的飲食是以肉食為主,而中國當時還停留在原來的生活狀態,甚至比明朝時的生活狀態還略有降低。因此他說“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技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可悲!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歐洲對中國的看法竟如此不同!

如果說清以前的儒家們,內心對自由還有一定的追求,還能保留一些遠古遺留下來的那種大儒的風範,那麼到了清以後,那些大儒基本上已經被馴服成了柔弱的奴才,他們不會再為自己的獨立意志去奮鬥。其實清朝的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精神傷害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清朝乾隆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更決絕地放棄了那種自尊,放棄了那種人格,我活著就是為了利益,就是為了功名利祿。於是貪汙、腐化等現象在晚清時創了中國歷史之最。

當然不能說清不是中國,因為滿洲族人被漢化的緣故,並仍然是以漢人、漢文化為主體的國家,所以依然是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