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歐洲歷史(4)從多神教到一神教--多神教的融合

細說歐洲歷史(4)從多神教到一神教--多神教的融合


上一次我們說到歐洲的多神教的興起,但是為什麼到今天為止歐洲的幾大多神教都沒有流傳下來呢?這期我們來著重講一下多神教的融合。

在我們提到希臘文明擴張的時候,就必須要提到第一個建立起橫跨歐亞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以父親被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藉口,於公元前334年出征小亞細亞,母親奧林匹亞斯則留在佩拉執政,手下將領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馬其頓(亞歷山大死後此人建立了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繼業者諸國之一),以約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亞歷山大自己帶著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40000步兵和4000~5000騎兵越過了希裡帕(今達達尼爾海峽)。雖然他的出征彌補了腓力二世遺留給他的債務,一個空了的國庫使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亞歷山大進展順利,不但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而且滅掉了希臘人的世仇波斯帝國,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會戰中,亞歷山大的4萬步兵和7千騎兵,面對大流士御駕親征的傾國之兵(據說波斯人集結了百萬大軍,不過史學家科丘斯認為波斯步兵戰鬥部隊有20萬人,騎兵4萬5千人,戰車200輛。最終馬其頓死傷2400,波斯死傷10w)雖然波斯人在數量上佔了絕對優勢,但是亞歷山大在戰術上更勝一籌,最終大流士兵敗被部將所殺,其廣大領土也被併入馬其頓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手下的將領們裂土稱王。經過四次繼業者戰爭,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埃及)、塞琉古王國(敘利亞,巴比倫)、馬其頓王國(希臘本土)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統稱繼業者諸國。但是這些國家更多的繼承了當地本土的宗教和政治體系,比如托勒密在埃及稱法老繼續使用埃及原有的官僚制度,托勒密雖然在埃及推行希臘化建立了亞歷山大圖書館這個希臘化的重要象徵,但是在托勒密王朝境內,希臘人擁有特權,他們遵守希臘法律,受希臘法庭審判,受希臘教育,是希臘式的公民。同時其統治下的埃及人也遵守埃及的法律,受埃及的法庭審判。但如果希臘人和埃及人有糾紛時,有一個特別法庭來解決雙方的紛爭。另外,對於托勒密王朝的希臘人來說,他們自認為文化高於埃及本身的文化,因此多數人對埃及文化不感興趣。同樣的,埃及人很少接受這些希臘上層階級的文化,大多數的埃及人對此也不太感興趣。但是隨著時間增長一些受希臘教育的埃及人也可以進入政府機構,並可以受封土地。同樣,希臘人在淺移墨化也受到埃及文化影響,一些希臘人逐漸把埃及神祇當作希臘神祇,到了後期,兩個民族通婚和雜居越來越多,宗教的融合則更加徹底,諸多融合了希臘與埃及傳說的新神被創造了出來。另一方面,塞琉古在原有波斯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塞琉古王國,他繼續執行亞歷山大的民族融合政策,開始在波斯推行希臘的哲學思想、宗教和政治,在這個過程中與波斯本土原有的文化、宗教及哲學思想相揉合,形成了具有波斯特色的希臘文明。在希臘化時期波斯原有的拜火教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公元元年前後又重新活動。在波斯萬神殿中出現了希臘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僚神成了太陽神、月神等的夥伴。在羅馬統治時期,拜火教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陽神)成為地中海地區普遍信仰的對象,3世紀後隨著薩珊波斯的興起,拜火教再次成為其國教而此時的拜火教應該已經與塞琉古之前的拜火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到了公元前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幹半島。前168年,馬其頓本土亡於羅馬,至前146年,羅馬佔領希臘全境。公元前195年,塞琉古的安條克三世趁馬其頓被羅馬打敗之際,渡海侵入歐洲,佔領色雷斯,並企圖吞併馬其頓。無可避免的與正向東方擴張的羅馬發生戰爭。公元前190年塞琉古被羅馬打敗於小亞細亞的馬革尼西亞。公元前188年,塞琉古與羅馬議和,向羅馬賠款並退出小亞細亞。公元前127年,兩河流域以東已不再受塞琉古王國控制。公元前2世紀中葉以後,塞琉古王國的中央政府也因王朝內訌而動盪不定。公元前64年羅馬的龐培兵臨西亞,敘利亞淪為羅馬的行省。公元前30年,屋大維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的國家托勒密埃及,末代法老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自殺身亡,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隨著一系列希臘化國家被羅馬吞併,希臘多神教逐步被羅馬化的希臘多神教--羅馬多神教取代,並繼續在羅馬帝國中傳播,此時的羅馬早已經在公元前264~前146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了宿敵迦太基並取得了西部地中海的霸權,又在公元前30年滅亡了最後的繼業者托勒密王國,取得了東部地中海的霸權,至此,整個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從這開始,帝國的擴張逐步向歐洲腹地展開。

細說歐洲歷史(4)從多神教到一神教--多神教的融合


(高盧地圖)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凱爾特多神教”和“日耳曼多神教”。當時的凱爾特人主要活動於高盧地區和不列顛地區及西班牙北部的部分地區。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侵入高盧,征服高盧南部,建立了納爾博南西斯行省。公元前58~前51年,高盧的其餘部分又為愷撒率領的羅馬軍隊所征服。據稱愷撒對高盧的征服,致使100萬凱爾特人被斬殺,100萬淪為奴隸(據普魯塔克記載:凱撒在征戰的7年間,突擊佔領了800多個城市,征服了300多個部落,與總數達300萬的高盧人作戰,其中100萬人被殲滅,100萬人被俘),凱爾特多神教的根基德魯伊階層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多神教的影響在高盧也被大大削弱,而凱爾特人的文明程度還僅僅停留在部落階段,很快就被更具有優勢的羅馬文明所同化。

到了公元1世紀末~2世紀,高盧經濟繁榮,農業、紡織業、冶金業均有發展。城市中點綴著羅馬式的建築物,如神廟、凱旋門、競技場和劇場,羅馬式公路貫穿高盧全境。奴隸制莊園廣泛流行,可以看出高盧的羅馬化的成果顯著。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統治時期(公元41~54年),高盧地方貴族開始進入元老院,參與國家政治。相對來說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文化則保留的好得多。公元43年開始的。當時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領四萬大軍,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也就是今天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但是羅馬人無力繼續深入北方,最終邊境線也就停止在了哈德良長城一線,至於愛爾蘭羅馬人最終也無力染指。到了公元4世紀末,西羅馬帝國由於財政和軍力上的捉襟見肘已經無力維持邊遠行省,最終從英格蘭撤兵,不列顛行省也被放棄,今天我們再指凱爾特人其實就是特指愛爾蘭人了,他們所保留下來的古老凱爾特文化風俗也最多。

細說歐洲歷史(4)從多神教到一神教--多神教的融合(羅馬全圖)

在凱撒征服高盧以後,使得羅馬直接與日耳曼人接壤,相比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無疑是更棘手的敵人,對於凱撒來說他更將萊茵河作為高盧行省與日耳曼蠻族的邊界,並且於前55年和前53年領兵越過萊茵河進軍東岸,但是終究沒能像擊敗高盧人那樣擊敗日耳曼人。凱撒死後,屋大維決定將駐紮在高盧的士兵遷移到萊茵河。從前12年到前9年他的養子尼祿·克勞蒂烏斯·杜路蘇斯多次對日耳曼人進攻並征服了多個日耳曼部落。但這些部落並不是真的投降羅馬帝國,前8年杜路蘇斯在撤退時從馬上摔落負傷死亡。他的兄弟提庇略從前8年開始恢復杜路蘇斯的攻勢。4年他征服了至此為止一直反抗羅馬的切魯西人。為了繼續向易北河進發,羅馬人在萊茵河東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但是羅馬人在新徵服的土地上橫徵暴斂,作威作福,四處攤牌苛捐雜稅,這讓日耳曼地區處在一個動亂的臨界點上。直到公元8年秋天,阿米尼烏斯回到日耳曼尼亞的看到這種情況,覺得這是日耳曼人起來反抗羅馬人的絕佳時機,他四處聯絡各個部落準備反叛。最終這引發了著名的“條頓堡森林戰役”,日耳曼尼亞總督瓦盧斯損失了屋大維三個精銳的軍團,落得一個兵敗自殺的下場(此人是後三巨頭之一的安東尼的孫子)。雖然後來皇儲提比略率大軍擊敗了阿米尼烏斯,但是提比略深知在那裡作戰是多麼得不償失:當地溼冷的氣候不適合羅馬人定居, 也沒有什麼值得開發的自然資源,征服它卻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而此後的四百年裡羅馬人專注於守衛已經到手的領土,對於危機四伏的大日耳曼尼亞再無興趣染指。也正是因此,羅馬人的勢力與文化影響也止步於萊茵河,這使得在日耳曼人在皈依基督教之前依然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日耳曼多神教信仰。

在上一篇文章中( )提到的當時歐洲的幾大多神教中,希臘多神教和羅馬多神教本就是一家,只不過在羅馬人征服希臘後,按照他們的理解重新改造了下希臘的多神教,早期羅馬在征服地中海附近諸國這種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時,總會把敵人的神明請入自己的萬神殿,但是對於野蠻人的宗教羅馬人是無法接受的,據凱撒記載,德魯依教存在著用活人祭祀這樣的野蠻行為,而且在他征服高盧的過程中,德魯伊階層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與清洗,而對於高盧人來說接受羅馬多神教不過是在已有的幾百個神明中再加入幾個罷了,而且凱撒對於臣服於他的高盧貴族們十分寬容以至於在後期與龐培爭霸的時候高盧一直是他的堅強後盾。但是在對待日耳曼人的時候,日耳曼人的不斷侵擾使得羅馬人最終選擇了和古代中國人一樣的辦法--建造長城:“日耳曼界牆”,這徹底隔絕了羅馬帝國與日耳曼部落,而羅馬的影響一向是伴隨著凱撒式的“我來,我看見,我征服”並且最終羅馬化這一系列的步驟,而另一個在上一篇文章提及的斯拉夫多神教則遠離羅馬人的土地,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直至公元988年直接皈依東正教才終結了多神教在歐洲傳播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